黃學芳
摘 要:美術課堂教學“分層式”作業輔導的研究,對教學內容、美術創作、作業評價進行分層,順應學生認知與身心發展規律,更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新課程教育的本質與內涵。
關鍵詞:分層式作業輔導;教學內容分層;創作分層;評價分層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美術教育備受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有效輔導學生的課堂作業,是當下美術教育中每一個美術教師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以往,教師常以一個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完成統一的作業,造成了“好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出現了許多“學習困難學生”,這壓抑了一大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藝術活動中來。考慮到各類知識如何更好地被學生所吸收,考慮到這些知識是否適應于各類學生的不同需求,筆者提出了“分層式”課堂作業輔導的探究。
一、“分層式”課堂作業輔導的概述
“分層式”課堂作業輔導,順應新課程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成果。
1.教學內容分層
輔導教學中根據課堂教學目標的層次性,以及學生思維方式的特點,課堂教學內容分層深入,有利于學生對審美客體的感悟和表現。
新課程標準把美術劃分為“造型·表現”等四個學習領域。讓學生在各個學習領域中,感悟或表現美術作品,從中增長知識,發展個性。例如在上《手繪讀書筆記》一課中,教師將徒手畫分為臨摹讀書筆記、寫生文具、創作徒手畫三大塊內容,由淺到深地讓學生掌握徒手畫的創作。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標準的學習內容,使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閃光點,從而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2.創作分層
學生在課堂創作中根據自己的個性特征,以及對審美客體的理解,選擇歸屬于自己層面的創作內容和創作程度,以滿足自己強烈的創作欲,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
例如,在“生活中的紋樣”一課中,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方式進行設計。在方尺圖案的設計中,繪制能力強的金××同學就設計了紋樣復雜、精細的魚圖案(如圖1),而較粗心的董××同學,則選擇圖案簡單而色彩鮮明的設計(如圖2)。應該說這兩位學生的作業都已達到了自己理想的效果,一定程度上體會了美術創作的成就感,達到了分層創作充分發展個體的目的。這樣一來,學生的作業比傳統教學時多樣、豐富、有新意,而且創作分層順應每個學生的發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
3.評價分層
對于不同層面的學生的課堂作業,采取分層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學生在作業中表現出來的千差萬別,教師應保護學生的個性特長,科學地看待,分層進行評價。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標準,使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閃光點,增強自信,從而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例如:在“水彩小品創作”一課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水平制訂幾個評價標準,把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等級小組,在不同等級內提出不同要求。C級要求造型準確,繪制認真;B級同學在C級基礎上還要求色彩效果好;A級同學在B、C級基礎上還要考慮畫面的整體效果。如符合要求就給高分,當各級的學生達到規定的標準后,在創意、表現方式上有所突破,可升入高一級。這樣一來,使學生在學習上逐步上臺階,不斷地由小成功積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學生的自卑感,增強信心,激發內在的學習主動性。
在教學評價中,除了采用教師評價之外,還采用學生自評、他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學生進行互評除了受評者得益之外,評價他人美術作品的學生也可以從中吸收別人的長處,還能培養審美能力和評價能力。
二、“分層式”課堂作業輔導的原則
1.夸大優點、拒絕輕視。
2.及時鼓勵、樹立信心。
3.耐心細致、循循善誘。
4.動手演示、具象講解。
5.發揚民主、求同存異。
三、“分層式”課堂作業輔導的注意事項
“分層式”課堂作業輔導,要求教師重視和遵循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發展規律,從學生的實際進行,分層教學,做到“教”“學”并重,形成平等、民主、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給學生以自由、寬松的發展空間。因此,在輔導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關注學生思維的差異性。
2.體現學生訓練的主體性。
3.注重學生表現的情感性。
4.突出學生創作的選擇性。
四、“分層式”課堂作業輔導的意義
“分層式”課堂作業輔導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根據學生學習的自動性、整體性、差異性,把握學生認知與身心規律的發展,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并在師生雙向交流中獲得發展,引起追求上進的心理。使學生在這種全方位的美術教育中發展綜合藝術能力、創造能力與健全的個性,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完成和實現素質教育,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與內涵。
參考文獻:
李雪梅.小學美術教學針對性輔導探究[J].中國美術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