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寶華
摘 要:班主任的教育,不但要富有愛心,還應當擁有慧心,即一定的智慧。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應當秉持初心不忘,靜心教書,傳遞真善美的信念;拿出真心,以身作則,用行動換取誠信;付出愛心,勇于奉獻,用無私的愛滋潤年輕的生命;施展智慧,傾心育人,耐心而寬容,靜待花開。
關鍵詞:教育;慧心;公平;尊重;耐心;靜待花開
愛心是教育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可以教育孩子。”李鎮西說:“教育效果的出現,‘推動學生轉變的最大動力,僅僅靠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智慧。”班主任的教育,不但要富有愛心,還應當擁有慧心,即一定的智慧。正所謂擁有慧心,靜待花開。
什么是智慧呢?
哈佛大學塔爾教授說:“知識是信息,智慧是改變。”肖川教授說:“智慧是個體面對現實情境解決問題,以求得更好的生存、發展和享受的機智和策略。”簡單地說,智慧就是公平、尊重、耐心。
一、要學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靜待花開
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人生來家庭、出身、財富、機遇等等都存在不公平。學校內,教師完全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似乎很難做到,但我們可以做到大致公平。比如不因學生成績優劣而區別對待學生,不因紀律好壞而對部分同學另眼相看。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要一視同仁。教育教學中,如何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呢?
首先要尊重個性,正視差異。現實中,班內四五十個男女同學,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學習成績也有優有劣,參差不齊,課堂反應有快有慢,對同一個問題,大家認識可能千差萬別。這就要求教師堅信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有所長。更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獨特想法和見解,允許學生有差異,每個人都是一面旗幟,人人都可以成才,將來他們都能在社會上,在各行各業中獨當一面;教師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正所謂“有教無類”。
亞里士多德“羅森塔爾效應”說明,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訴我們,作為教師,應該關心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給他們以公正的和足夠的支持與鼓勵。
其次,表現在班級管理上,就要科學排位、輪流值班、公平競爭;座次安排上,嚴格落實學校科學安排座次舉措,同時兼顧個體差異,如男女同學比例適中,人數相等等因素。一段時間以后,或一個月或40天,前后輪動,左右平行調動。這樣,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到班級前排,既照顧到學生眼睛視力的調節,有益于學生的身體健康,又保障了機會的均等,排位上的公平公正;學習上,既有利于學習中心組的開展,又便于各組之間公平競爭。
再次,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多交流溝通,消除隔閡。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個體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智能結構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班主任老師能做的是,班級范圍內,在每個孩子的心中種下公平、公正的種子,給學生提供機會,多交流、多溝通,融洽彼此關系,消除誤解和隔閡。
二、要學會尊重,尊重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尊重是前提,有效教育的前提。
陶行知曾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面對拿磚頭砸同學的男孩子,他用四塊糖“征服”了男孩子,一獎勵男孩按時到辦公室,二獎勵他聽老師的話及時停止了打人,三獎勵男孩子有正義感(砸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四獎勵他知錯能改。陶行知通過獨特方式教育犯錯的孩子,起到了良好效果。他沒有聲色俱厲,也沒有拿校規校紀嚇唬學生,處理學生,而是尊重在先,循循善誘,鼓勵表揚,贊揚孩子身上每一個閃光點,在彼此對話中讓學生完成了自我教育,而這一切,不能不說是陶先生尊重學生魅力的結果。
三、學會耐心等待,靜心守候,靜待花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同樣,不良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基于這些,作為班主任,我認識到,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老師們少一點急躁,多一些耐心。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所謂的后進生,他們一樣有上進的渴望,被贊揚、被肯定的美好愿望,只是,他們中的大多數,缺乏自控力和毅力罷了。如果老師以最大的耐心去幫助他們,相信自己的耐心里有瓦特、牛頓、愛迪生、馬云等, “允許別人犯錯誤,又允許別人改正錯誤”。因此,班主任工作中要學會耐心等待,靜心守候,靜待花開。
班級工作千頭萬緒,班級情況也千差萬別,但只要有了愛心,擁有慧心,在工作中做到公平為根基,尊重為前提,把耐心貫穿始終,始終堅持“人人有才,因勢育才,一個學生,一面旗幟”的育人理念,扎實工作,班級工作往往就能化腐朽為神奇,班主任老師往往就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從而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最佳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應當秉持初心不忘,靜心教書,傳遞真善美的信念;拿出真心,以身作則,用行動換取誠信;付出愛心,勇于奉獻,用無私的愛滋潤年輕的生命;施展智慧,傾心育人,耐心而寬容,靜待花開。
參考文獻:
[1][意]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延邊大學出版社,2008.
[2]李鎮西.教育的力量[M].青島出版社,2016.
[3]肖川.好教育 好人生[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4][意]朱瑟琳·喬塞爾森.皮格馬利翁效應[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