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林
(中國種豬信息網,北京 100102;《豬業科學》,天津 300210)
中國種豬市場需求龐大,經歷了2015、2016年進口種豬數量持續低迷以及原種豬更新階段,2017年進口種豬數量較2016年翻番,達到了10 527頭,創近年新高。養殖結構的調整影響著種豬市場需求的變化,2017年種豬進口市場形成美系、加系和法系三分天下的格局。根據中國種豬信息網2017年全年對種豬及相關企業引種跟蹤統計,得出下列資料,具體引種情況見表1。
從圖1可以看出,2008-2017年間我國共從國外養豬發達國家引入種豬90 384頭。2008年之后,受國內生豬補貼政策(生豬良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引種補貼)等出臺影響,種豬引入創歷史高峰,據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共從國外進口種豬近1.1萬頭,2010年,農業部公布第一批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名單,極大地促進了國外引種的熱潮。2011年,我國種豬進口總量1.2萬余頭;2012年,引種數高達2.0萬多頭;2013年,全年引種1.63萬頭。2014年,受養殖行情的影響,資金不充裕對企業引種行為限制很大,種豬引種力度較往年總體有所下降,引種7 888頭。2015年比2014年減少44%,進口曾祖代種豬只有4 442頭。
2010-2015年間引種數量呈現正態分布狀況。這6年也正是中國養豬業快速恢復期。2014年7 888頭,2015年4 442頭,2016年6 728頭,在行情上漲以及種豬供應不足的雙重壓力下,2017年進口數量走出了過去3年的低谷。2017年進口種豬10 527頭,創近年新高。
從圖2可以看出,被引種國家也發生很大變化。2008年,我國主要引進大白豬、長白豬和杜洛克豬等品種,美國數量最多,其次是加拿大,而英國和丹麥在1 000頭以下。從2009年起至2015年從美國引種也呈現一個正態分布,也可以說從2010-2015年間中國引入種豬呈現正態分布是由于從美國引種數量變化而導致,2011年,引種以美系為主,加系、英系、法系次之,2012年,美系豬進口將近1.4萬頭,2013年美系豬引種勢頭稍緩,近7 000頭,2016年從美國引種數量為0,說明經過幾年美國引種熱潮,市場飽和,引種趨于理性,2017年從美國引種再次呈現較高點,并與加拿大、法國成為三大主要引種國。

表1 2017年種豬引進詳細情況

圖1 2008-2017年引入種豬分布情況

圖2 2008-2017年各主要引入種豬國家引種數量歷年分布情況

圖3 2008-2017年各主要引入種豬國家引種國別結構分布情況
依據圖3,從被引種國家來看,這10年中,從美國引種占38.29%,加拿大占 19.04,法國占 15.86%,丹麥占10.08%。2014年主要被引種國家集中在加拿大、丹麥,從這2個國家的引種總量達到全年引種總量的65%,2015年從法國引種占全年引種57%,2016年從加拿大引種占全年引種的66.3%,2017年從美國、法國引種數量較多,分別占全年引種的47%和35%,這幾年,主要引種國別發生較大變化。
美系、丹系在中國種豬業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前兩年在進口曾祖代豬方面卻表現平平,相關人士分析,美系豬骨頭大、皮膚粗糙,相比其他品系顯得品相“不好看”;丹系豬有太湖豬基因,生得多、初生重小,在中國的養殖環境里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在選擇更多元的現在,種豬市場的取向變化是正常現象。
另外,以前精肉多、體型好的豬風靡養豬業,現在卻傾向于高產、體型大的豬,能高效長到135~140 kg出欄重的豬最受市場歡迎。
近兩年的加系、法系種豬風頭正勁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生豬市場的需求變化,從崇尚單一性狀,發展為對整體性能和效益的追求。與此同時,大型公豬站、凍精技術也在風起云涌地發展起來,為中國豬業這個龐大的市場增添了新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