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君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文化館 浙江 金華 321015)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深厚的婺文化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文旅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目前,婺城區有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4個、A級景區村莊48個、非遺基地19個,建有綜合文化站17個、農家書屋345個、農村文化禮堂116家、村(社區)文化活動室420個、文化活動廣場366個,農村業余文化隊伍1231支。1-5月接待游客308.9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8.3億元,同比均增長22.78%。1-3月鄉村游接待游客32.83萬人次,同比增長30.56%;實現旅游收入7114.31萬元,同比增長153.82%。旅游總收入和接待總人數增速位居全市首位。
婺城區圍繞“唱響婺城圖強主旋律、開啟雙城戰略新征程”的主題,多措并舉做好文旅融合發展新文章。一是做好“家服務”,推動文旅重點項目建設。服務好“望山生活·長山國際設計走廊”“烏啦烏”樂豬小鎮、神農生態旅游休閑養老中心、巨龍溫泉旅游度假村等品牌文旅融合項目。巨龍溫泉被命名為婺城區首家職工療養基地。二是以系列文化活動增靚品牌節慶宣傳。我區將開展“婺城百姓才藝大賽”《視覺婺城》“文化大過年”等系列活動,與相繼舉辦的“花滿婺城·幸福生活”休閑文化旅游年之竹馬茶花節、箬陽茶文化旅游節、“花樣塔石·浪漫山鄉”文化節、雅畈杜鵑花節、塔石梯田豐收節等系列活動相結合,打造極具婺城文化特色的品牌節慶活動,促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擴大婺城的影響力。三是培育一批產業融合基地。培育了雅畈漢灶村婺州窯博物館、瑯琊鐵店窯、金華市剪紙博物館、美保龍美麗牧場、金華農耕文化園等一批涉旅產業融合示范基地。依托金華農耕文化園創建婺城非遺文化園,完成非遺廊道布置,設有婺州窯泥巴樂園、婺州陶藝吧、婺城版畫館、中醫藥文化館等文化體驗項目。建設“婺城工匠坊”,引進體現工匠精神的11個項目(剪紙、婺窯、板畫、古琴制作、布藝、漆畫、扎染、木工、拓片、棕編、磚雕),集展覽和體驗于一體。四是深掘歷史文化資源。推薦上陽古村落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啟動了烏云石拱橋、高儒祖郭廟、瑯琊白沙廟、羅芳橋胡氏宗祠、古方朱氏宗祠等文保單位、文保點的修繕工作。完成了上范紅軍標語搶險加固工程和上陽存義堂修繕工程竣工驗收工作,開發紅色旅游,大力弘揚革命傳統。編撰巖頭村傳說冊子,赴長山鄉東屏村、安地鎮巖頭村、塔石鄉蘇坑村等地開展采風、寫生活動,創作歌曲《山水巖頭等你來》《最美不過喻斯村》《南山憶》等,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我區在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但從目前實際看,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文旅融合深度有待挖掘。融合層次不高,缺乏創新意識。文化產品、工藝品、藝術作品等轉化為旅游經濟的能力有限,缺乏具有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的拳頭產品。目前,我區著重發揮公共文化的公益服務作用,在機構合并以后也只是在利用大型的文化活動,如文化大過年系列活動中有一些非遺產品展示和旅游企業推介,還未真正實現文化產品的產業化。
二是旅游業中文化元素不明顯。旅游產品的開發沒有充分考慮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自然景觀中原有的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充分展示。如,安地巖頭村是婺劇《僧尼會》的故事發源地、古子城是《聊齋志異》經典故事《聶小倩》發生地、瑯琊瑯峰山有白沙老爺治水傳說,文化元素沒有很好地融入旅游。
三是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開發欠缺。對能體現婺城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內涵的可視性旅游商品、民間工藝品缺乏深入的挖掘和開發,不能有效延長游客的逗留時間,無法拉動旅游消費,極大地制約了旅游業的經濟效益。例如,對婺劇、金華茶花等具有婺城特色的文創產品開發力度不夠,婺州窯產品目前也僅有“新華婺州窯”一個品牌,影響力也不夠。
近年來,婺城不斷深耕“+旅游”文章,挖掘“人文”底蘊,做足“山水”文章,努力踐行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思路[1]。
一是以“全域旅游”理念統攬全局,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資源。依托婺城獨特的山水資源、浙中花都等資源優勢和核心地位、深厚的婺文化底蘊,以美麗城鄉為基礎,以“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理念統攬全局。系統整理研究我區歷史文化脈絡,整合婺劇、婺州窯、婺學等文化資源,找準與景區(點)和旅游項目的結合點,做好包裝策劃和市場營銷研究,為推動深層次融合打好基礎。大力推動婺城從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型,全面提升婺城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二是以“休閑文化旅游年”為抓手,樹立文旅融合整體形象。以仙源湖旅游度假區為龍頭,以“西南7個鄉鎮+古子城+金華山+竹馬”為團組,努力打造南北呼應的“休閑旅游”。進一步提煉、強化各地主題特色,做深做細,擦亮“中國茶花之鄉”“中國桂花之鄉”的金字招牌,以特色彰顯各地個性和發展優勢。通過舉辦“花滿婺城·幸福生活”休閑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動,鼓勵各鄉鎮錯位發展,形成“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婺城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三是打造精品文旅融合產品。重點建設精品景區、景點,打造核心旅游品牌。加大文旅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服務、指導國家級3A景區提檔升級。支持服務好金華山5A級國家景區和古子城4A級國家景區創建。整合大婺城旅游資源,設置串聯金華山、文博館、婺劇院、婺窯小鎮、各非遺點等景點的精品旅游線路,推出生態休閑游、避暑度假游、鄉村體驗游、健康養生游、科普研學游、朝圣祭拜游等六類精品旅游線路。
四是特色化發展促進鄉村文旅新格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引導各鄉鎮挖掘自身特色,從各色花卉、生態環境、健康養生、休閑體驗等方面特色化發展鄉村旅游,形成一村一景,一鎮一品的旅游新格局。塔石塘頭村以美食節為載體,挖掘鄉村美食文化,探索出一條“美食+旅游”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安地鎮巖頭村利用舉辦“海外學子進美麗鄉村”的契機,挖掘靈巖禪寺、特色民居、傳統商業水街等傳統文化,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專業的文旅公司,整合地方特色的扎染、雕版印刷、剪紙、傳統小吃等傳統文化優勢,制作宣傳視頻,并在全球著名視頻網站發布。
五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發展新動能。自然景觀是有限的,而人文創造是無限的,文化資源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最豐富、最深厚、最具魅力的元素。深挖大婺城的文化內涵,以旅游景區(景點)為陣地,以非遺項目展示為抓手,將婺城原始的文化遺產“喚醒”,打造成游客喜聞樂見的旅游產品。如將剪紙、活字印刷等項目引入景點,在金華山研學活動中情景再現葉圣陶的《記金華雙龍洞》,創作一首婺城之歌,建設婺劇體驗館等。通過開發具有婺文化的文創產品、婺系菜肴,建設婺文化主題酒店等,推動文化元素全面融入旅游各個環節,讓旅游變得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