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華
(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 廣西 桂林 541001)
我國的戲曲文化已經發展了上千年,最早的戲曲是在歌舞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后來經過多年的優化和完善,到如今已經形成了三百六十多個種類的戲曲劇種,不但涵蓋了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形式,同時還將文學、歷史、武術、雜技等藝術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獨特的、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
戲曲演出舞臺監督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組織、管理整個演出活動,確保戲曲演出的順利進行。戲曲演出舞臺監督人員要加強與導演、制作人、演員的溝通,落實導演對演出活動的要求,同時還需要認真分析演出內容,結合場地要求,對演出活動進行規劃和指揮,協調好各部分的關系,切實提升戲曲演出效果[1]。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事業,對文化事業的投資力度越來越大,這就促使國家演藝業迅猛發展,各類劇院、劇團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不斷地發展壯大。戲曲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國家給予了很大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戲曲演出行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規范戲曲演出行為,協調演出各部門的工作,戲曲演出舞臺監督這一職業應運而生。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對提升戲曲演出的質量、提高戲曲藝術表演的能力、發揮戲曲演出效果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臺監督職業在迅猛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舞臺監督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2]。
中國的大學專業非常齊全,截至目前,中國大學有506個大學專業,涵蓋了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等多個學科種類。而舞臺監督沒有在大學專業體現出來,這就使舞臺監督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也使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從業人員大多只能從其他專業轉型學習舞臺監督。如今,從事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工作人員的出身是五花八門,有的是理工科專業的、有的是藝術專業的,而且工作經驗也是不盡相同,有的是從事演員行業轉型到舞臺監督的,也有的是從事幕后工作轉型到舞臺監督的,這些人的共性問題就是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學習,只能采用以老帶新的方式學習舞臺監督知識,舞臺監督從業者沒有經過全日制的、系統的、統一標準的大學課程學習,只能靠自己的探索和理解來學習戲曲演出舞臺監督知識,這就使得每個舞臺監督從業人員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管理模式來帶徒弟,因此帶出來的徒弟也都別具一格,大家都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來從事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工作,這就導致現如今各地的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在管理、工作流程、內容分工都方面都不盡相同,缺乏完善的、健全的、統一的行業標準。
當前我國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從業人員很多都是沒有接受過系統學習的非“科班”人員,這一現象導致很多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水平較低,戲曲演出舞臺監督的核心素養不高,工作能力較差,其工作水平僅限于完成基本的舞臺監督工作內容,但卻無法根據戲曲的特點及要表達的內涵來協調、組織演出活動,也不能準確地把握戲曲藝術的表演形式,只是單純地根據導演和制作人的要求來安排演出活動,這樣的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工作缺乏靈魂,缺乏特色,非常不利于戲曲演出舞臺監督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3]。
戲曲演出舞臺監督這個職業已經發展了很多年,早在古代時期,就已經有了舞臺監督這一職業,只不過當時的戲曲演出舞臺監督被稱為“引戲”,經過多年的發展之后,這一職業被稱為舞臺管理或舞臺監督。
戲曲演出舞臺監督雖然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大部分的中小藝術團對戲曲演出舞臺監督這一職業的認知卻并不多,甚至很多劇團都直接忽視了舞臺監督這一職業,究其原因就是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從業人員水平較低,無法很好的完成舞臺監督工作,而且很多舞臺監督從業人員也對自己的職業認知不清晰,唯導演是從,這就使得劇團人員只識導演,不識舞臺監督,僅把戲曲演出舞臺監督人員當做一個小小的催場人員,忽視了舞臺監督人員的重要作用。有些小的演出團體為了節約演出費用,甚至不設舞臺監督這一職業,這就更加將戲曲演出舞臺監督邊緣化了,從而嚴重地制約了戲曲演出舞臺監督行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對于戲曲演出舞臺監督行業的研究內容、專業書籍比較淺薄,詳細的文獻資料也比較少,國家教育部門與戲曲界要共同努力,針對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工作設置相應的專業目標,并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再結合國內戲曲演出舞臺監督行業的特點,制定統一的教學標準,加強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學科資料庫的建設,同時還要設立舞臺監督專業研修班、培訓班,加強對現有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從業隊伍。
國家要加強對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從業人員的培養工作,教育部門要加大對舞臺監督專業教師隊伍的支持力度,學校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聘請大型劇院、劇團的舞臺監督專業人員來校授課,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國外專業的舞臺監督從業人員來校講座,盡可能地提升學校舞臺監督教育師資力量,提升舞臺監督專業教師的授課效果,同時還應該大力選拔有工作經驗的舞臺監督從業人員,擴充人才選拔,并積極引進戲曲演出舞臺監督行業的精英,加強舞臺監督人才隊伍的梯隊性建設。
當前我國大部分的劇院、藝術團、群眾都對舞臺監督這一行業的認識不到位,這就使得舞臺監督這一行業的圈子嚴重受限,舞臺監督工作機會很少,而且發揮能力的機會更少,大部分的戲曲演出的管理權限都在導演或制作人手中。鑒于此,國家要想發展戲曲演出舞臺監督職業,就需要明確舞臺監督行業的發展方向和從業人員的就業方向,規范劇院、劇團的管理制度,盡可能的為舞臺監督專業人員提供就業機會和需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充分發揮戲曲演出舞臺監督從業人員的重要作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