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慧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2015年8月,國家旅游局批復同意合肥創建“環巢湖國家旅游休閑區”,環巢湖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旅游休閑區試點。
通過旅游發展趨勢研究及國內外相關案例經驗借鑒,可以界定旅游休閑區的核心內涵:面向大都市圈,介于自然保護地和城鎮型開發地域之間,以滿足近、中程日常休閑需求為目標,以休閑產業為核心,提供面向公眾的旅游休閑服務為主要內容,兼具國土主體功能區和產業經濟專項功能區特征的復合發展區域。簡單來說,做旅游休閑區的規劃,就是在都市近郊,為大眾做休閑產品。
在傳統的旅游規劃中,規劃師習慣先說“范圍”,即旅游區的范圍,范圍內的人口,范圍內的指標,范圍內的設施[1]。這種方式下的旅游規劃,更偏向于私人化,給買了票的人用,給花了錢的人用,而旅游區里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都被這些人給“圈養”了。這是規劃中的一個盲區,因為“大眾”注重的都是“旅游”,而現在的課題是“休閑”。
傳統的旅游規劃,核心目標通過“旅游”這個經濟增長點的建設,拉動整個區域的人口、經濟增長及城市建設。在傳統城市發展的思路下,這是符合需求的。但在當前,面向更多休閑人群的休閑需求,這樣的“圈養式”建設,讓休閑人群失去了公共資源的使用權。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公共休閑產品的定義。從字面上理解,公共休閑產品,核心是“公共”與“休閑”。“公共”,強調的是公眾的“使用權”,是全民共享、屬于大部分人的產品;“休閑”,涵蓋多元功能,是在閑暇時間參與的活動、事情。公共休閑產品,是基于公共資源的公平、共享,讓公眾擁有公共資源使用權的休閑產品。
公共休閑產品的核心是“公共”,是面向大眾的。在“大眾”的界定上,以環巢湖為例,根據大數據識別,環巢湖活動的主要人群包括本地居民和旅游人群,其中,旅游人群又細分為本地休閑旅游人群、省內短途觀光度假人群和省外商務節假出游人群,這些多元人群的集合,就是環巢湖建設旅游休閑區需要面向的客體,也是文中所說的“大眾”的概念(圖1)。

圖1 環巢湖人群構成示意圖
“大眾”,是旅游休閑區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旅游休閑區的核心。同時,這意味著,旅游休閑區面向的是多元人群的多元需求。
那么,這些大眾的行為特征又是怎樣的呢?根據大數據識別,將人流集中地域與巢湖的景區建設做比較,人流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配套完善、親近自然的區域。
以合肥濱湖國家濕地森林公園為例,每到周末就人滿為患,一些休閑的、親子的、運動的、觀光的等目標的人群,全都涌到這里,為什么它能吸引那么多的人?首先,這些區域都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的支撐,有山有水有綠,環境條件優越;其次,這些區域都位于都市近郊(近合肥市或近火車站點),不在家門口,不在城市內,又不太遠,方便達到,交通便捷;第三,這些區域基本都是較為成熟的景區,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有良好的活動體驗,能讓游客產生歸屬感、認同感[2]。
“大眾”的行為特征背后有什么驅動呢?根據馬斯洛需求三角形,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當滿足一個層次的需求時,人們會追求更高一個層次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個不斷的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每個需求的過渡、跨階的過程中,人們會產生的自我調節、感悟、成長的需求,這些需求的釋放,也許就是找個地方發發呆、宣泄一下。這些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在需求的變化過程中需要的,也是現在的旅游區所缺少的,是要求旅游休閑區域提供的。

圖2 公共休閑產品規劃路徑示意
公共休閑產品,正是應該滿足“大眾”旅游休閑需求,釋放人們調節、成長、感悟的需求,讓人有參與感、讓“大眾”有使用權的產品。
針對這樣的需求,公共休閑產品應該滿足三方面的要求:生態空間的休閑化、服務設施的公共化、基礎設施的生態化(圖2)。
很多的保護規劃,往往是劃一條線,一邊是保護區,禁止這個,禁止那個;另一邊是建設區或者緩沖區,可以有條件的建一些項目。這形成了旅游開發與生態保護對立的局面,似乎旅游的開發必定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旅游價值的流失。
為避免、緩解這種“保護與發展”對立的矛盾,對休閑空間的建設提出以“公眾休閑的輕開發”為導向,提出從生態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角度出發,擴展公共空間的范疇,融入“扁平化、福利化、開放化、多元化”的休閑服務功能,形成面向生態的公共休閑系統,實現精準保護、精明開發[3]。
傳統的公共空間都是指城市內部的廣場綠地等,在這里指,通過擴展公共空間的范疇,基于“生態空間”來塑造公共空間。例如在環巢湖區域,通過分析湖城關系,分析環湖沿線的景觀視覺條件,識別公共保護資源,結合自然生態基底,融入人的活動,構建濕地公園群、休閑沙灘群、汽車營地群、文化場館群、夜游項目群等主打公共休閑產品群,及圩田遺產公園、風車山谷、半島休閑等特色公共休閑產品,形成公共休閑吸引空間系統,隨處見生態的多重環境景觀(圖3、圖4)。

圖3 環巢湖公共休閑吸引空間構成示意

圖4 環巢湖公共休閑產品群布局
國家農業遺產公園是巢湖的圩田肌理,是通過千年的改造形成的江淮農耕文化的代表,在保護的基礎上,本文提出構建圩田荷塘復合系統,通過系統智慧的水資源管理手段,形成高效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發揮獨特的稻麥輪作技術和豐富的荷塘物產優勢,促進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生物多樣性,形成獨特色的大地景觀,展現人類與自然高度融合的“天人合一、人湖共生”的農耕智慧(圖5)。

圖5 農業遺產公園構建示意圖
服務設施的公共化,是指面向游客的旅游設施,面向居民的生活服務設施,既包含了傳統的基本服務,又融入旅游服務,面向多元的需求者,讓游客、讓行人愿意“慢下來、留下來、參與進來”,功能上,不僅服務于本地居民,而且可以服務于游客,主客共享的服務設施[4]。
水陸碼頭游憩站在傳統碼頭的基礎上,保留基礎的交通服務功能的同時,增加茶飲、問詢處、銀行、寄存、自行車、餐飲等多種的休閑、服務類的功能,把一個簡單的服務設施,變成一個融合通勤、休閑、娛樂多樣功能的袖珍綜合體,它可以是居民出行的通勤站點,可以是行人休息的地方,也可以是游客玩的小目標之一,他是面向居民和游客多元人群的主客共享的產品(圖6)。
基礎設施的生態化,是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對道路交通、市政服務的改造提升,是通過分流、截留,低影響開發,協調保護與發展的減量建設產品,是公共休閑產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

圖6 服務設施公共化示意
因為旅游休閑區具有都市近郊的特征,它就必然包含有景區、城市、鄉鎮、村莊、生態空間等多元的空間類型,各個空間有自己的配套需求,這些需求在某些程度上類似。其各自的建設導致服務的不完全,或者某些時段設施的閑置,或者過量的建設導致生態的破壞。因此,我們提倡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滿足各個空間、人群需求的同時,用減量的建設以達到保護生態,協調生態保護與建設發展之間的矛盾。
環湖風景道作為最為臨近大湖景觀的道路,承擔旅游交通功能的同時,也是大湖內核的生態屏障。在傳統公路的基礎上,通過環湖大道自駕精品游線、騎行風景道自行車游線、濕地木棧道步行游線的建設,保護大湖內核,同時串聯各類公共休閑產品。環湖風景道不再是一條單一的交通功能的道路,他提供多樣的到達方式與游玩方式的選擇,同時道路周邊綠化景觀在豐富視覺環境的同時,形成了巢湖大湖資源內核的屏障,是集交通、觀賞、游憩及保護大湖內核的生態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走廊(圖7)。
生態空間的休閑化,讓我們擁有了公共休閑的主體,是可進入、可體驗的核心吸引空間;服務設施公共化,滿足各類人群多樣的需求,一個個小節點也能讓人駐足,是主客共享的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生態化,通過減量建設,保護生態,同時提供完善的服務,能夠讓我們玩得輕松、舒心的共建共享的設施。通過這“三化”,三條路徑,形成的公共休閑核心吸引空間、主客共享的公共休閑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的公共休閑基礎設施,構成公共休閑產品體系。從本質上,它是解決創建旅游休閑區要干什么的問題。為“大眾”做的公共休閑產品的提出,給都市近郊的生態空間提供一個發展的路徑,通過空間、服務、基礎三方面,對傳統的休閑產品整合再提升,目標是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為空間的服務對象,也就是這些“大眾”做些可以用、愿意用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