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振
(長江出版社 湖北 武漢 430010)
“道”“法”“術”典出老子《道德經》,既是道教文化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概念,為弘揚我國古典哲學思想,我們需追本溯源,從字形、字義上洞悉其真正內涵。
“道”字從辵(chu ò)從首,辵就是走,開創的道路。一個人走過,其他人跟隨,這種自然形成的路就叫作“道”。其代表自然規律,非人為刻意為之。
“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經》的思想精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還認為“道”是“萬物始所從來,與其終所從入者”,而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的“道”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本原范疇含義基本相同[1]。這個先天地生的混成物,是一個運動變化的物,因“周行而不殆”,又是客觀外界萬物的本原,“周而又始”。“萬物都由道構成,開始由它產生,最后又化為它(本體常存不變,只是變換它的屬性),古代哲人認為這就是萬物的元素,也就是萬物的本原。”
“法”,效法、取法、學習的意思。從水從“廌”(zh ì),像水一樣公平,像解廌一樣正直(“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天道是最公平正直的,所以說“法天”。
“法”可以理解為遵循的法則、規則、法律,遵循的方法。《墨子·經上》曰:“法,所若而然也。意、規、圓三也俱,可以為法。”若:順,循。法是可以讓人按照此法則行事,并且達到目的[2]。比如這里的用圓規畫畫然后達到畫出圓圈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已包含了方法的含義。《墨子·小取》曰:“效也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這是指效法。“法”是對同類事物產生的普遍有效性。
“術”字,《說文解字》曰:“邑中道也。”直觀的理解就是城中的道,甲骨文的術,是由行和“秫”構成,中間的“秫”是稷的一種,《說文解字》曰:“稷之黏者。”可以理解“術”是一種較為具體的道,是城邑中搬運農作物的道。具體的道,是城市內的道路,即經規劃后的道路,指非自然形成,是人為設定建造。其引申義就是解決未知問題的方法和策略。故此,可以理解為具體的方法,技術。
道法術出自老子《道德經》,全書主旨就是“以道御術”,即以道義來承載智術,悟道要比修煉法術還要更高一籌。“術”要符合“法”,而“法”則要基于“道”,只有道法術三者兼備才能做出最優的策略。
三者中,道即是價值觀,即判定好壞、美丑、喜惡、真假的價值標準,也是物化的使命、目的、藍圖等。價值觀決定思想決策模式和行為方式。法是實現價值觀最根本的戰略、方法、指導方針,也是知識上的規則。術是戰術、技術、具體手段、行為方式等。
所以,三者的關系是:“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勢以立人,器以成事。”遇事抉擇不妨多考慮一下“道法術”,其方向目的尤其重要。
進入新世紀以來,大力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著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支柱,是人類文化中一種睿智的生存方式,已逐漸成為時代潮流和社會共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許多已為人類社會所共同遵循的普適性的生存哲理。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鬼谷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而且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仍然具有世界性的生命力和文化影響力。這些先哲、思想家們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闡釋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構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恒久生輝,現已積淀而成為全人類所共有的精神財富。
對于中華民族而言,這些寶貴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存續的根基和魂魄。中華文明之所以屹立5000多年,就是因為沒有拋棄傳統,沒有割斷這根精神命脈,中華民族這種獨具魅力的傳統文化早已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正是這種特質的傳統文化才使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歷久彌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人的主導地位與社會責任,從《周易》開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不難看出,中華民族強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理念追求,注重包容并蓄、剛健有為、貴和尚中、以義為上、以民為本……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如今重拾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重構創新的文化價值體系,重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觀點,正是與“道”的本質內涵深深契合的。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術以立策。”道統已明,法本就要跟進。
這里的“法”就是指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應遵循的原則、方針和規范,著力強調在弘揚傳統文化中要秉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道家經典著作《文子·上義》中提出:“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俗。”就是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造性發展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繼承和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運用一系列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方法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創新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3]。
道法自然,以道御術。如何“術”(樹)中華傳統文化則是當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顯學。
簡單類比,可以把以道御術中的“術”與“樹(方法)”對應起來。科學地認識傳統文化,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秉承與時俱進的原則,對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針,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具體的方法肯定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嘗試著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去;也可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優勢承擔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領導干部也要起帶頭作用,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自覺傳播者和帶頭實踐者;要高效利用網絡技術傳播傳統文化,開展多樣化傳承活動,增強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這些“術”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新課題,尚需我們進一步去探索,去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