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軍
【摘要】 目的 探討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聯合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患者的療效。方法 127例BPPV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65例)與對照組(62例)。對照組采取單純手法復位治
療,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治療,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前庭癥狀指數(VSI)、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以及計時平衡試驗結果。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VSI評分、BBS評分及計時平衡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兩組患者BBS、VSI和計時平衡試驗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研究組患者VSI評分、BBS評分及計時平衡時間分別為(18.37±3.89)分、(55.21±8.09)分、(135.31±9.98)min, 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的(25.68±3.13)分、(42.33±5.12)分、(89.34±5.02)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聯合手法復位治療BPPV效果顯著, 有助于患者前庭中樞代償的建立, 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前庭康復訓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6.046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在臨床上屬于較為常見的眩暈疾病, 由于該病的藥物治療效果欠佳, 目前有學者采用變位試驗聯合手法復位方法開展治療, 取得了一定臨床療效[1]。由于該病的復發率較
高, 目前臨床在手法復位后給予患者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可促進患者前庭功能的快速恢復, 減少復發率[2]。作者對本院收治的BPPV患者在手法復位的基礎上聯合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治療, 臨床療效較為滿意, 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27例BPPV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分會制定診斷標準[3]。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65例)與對照組(62例)。研究組患者中男30例, 女35例, 平均年齡(44.6±5.5)歲, 平均病程(35.0±6.1)d;對照組患者中男31例, 女31例, 平均年齡(43.9±4.5)歲, 平均病程(33.0±4.2)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給予Epley管石復位法進行手法復位治療, 患者在醫師的協助下取仰臥位后, 將頭伸出治療臺的外延, 將頭部向患側旋轉45°, 再將頭部緩慢轉正, 再向反方向旋轉45°, 醫師將患者的頭部及身體向健側翻轉, 保證患者側臥在治療臺上, 保證頭部偏離仰臥位135°, 患者恢復坐位后, 將頭部向前傾斜30°。患者反復重復以上治療過程, 直到在任一位置患者均未出現眩暈或眼部震顫癥狀出現后, 再重復完成上述過程3次。
1. 2. 2 研究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治療, 患者取臥位, 采取先慢后快的運動方式轉動眼球, 頭部運動同樣采取先慢后快的運動方式;患者取坐位, 除保證頭部和眼部運動之外, 再完成聳肩動作, 轉動肩膀, 并模擬做彎腰拾物的運動;患者取立位, 在高于眼平面以及低于膝蓋平面的狀況下兩手相互投擲小球;運動條件下, 患者圍繞中心一人轉圈行走, 并向其拋出大球并接受扔回的大球。每天完成2次訓練, 1 h/次, 共訓練4周。兩組患者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均給予改善循環以及抗組胺等藥物基礎治療。
1. 3 評定標準
1. 3. 1 前庭癥狀指數(vestibularsymp-tomindex, VSI) 評價對患者的6種癥狀進行評分, 包括平衡、頭暈、惡心、視覺敏感、眩暈以及頭痛, 分值0~10分, 0分代表正常, 隨著分值增大, 病情越嚴重, 10分為最嚴重。
1. 3. 2 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 scale, BBS) 評價總分56分,
分值越低, 表示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差。
1. 3. 3 計時平衡試驗 評價方法記錄患者在閉眼、睜眼時的鍾趾位以及單足直立維持平衡的不跌倒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VSI評分、BBS評分及計時平衡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兩組患者VSI評分、BBS評分及計時平衡時間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研究組患者VSI評分、BBS評分及計時平衡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BPPV在臨床上屬于眩暈的一種, 是由于患者耳內橢圓囊內耳石碎片掉入半規管, 誘發內淋巴液流通受阻, 患者多以眼球震顫和眩暈為主, BPPV在臨床上又稱管結石病[4]。臨床對于BPPV的治療目前主要以手法復位為主, 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 但患者的復發率較高,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10]。作者在手法復位的基礎上, 將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引入到BPPV的臨床治療中, 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endprint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前, 兩組患者VSI評分、BBS評分及計時平衡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兩組患者BBS、VSI和計時平衡試驗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研究組患者VSI評分、BBS評分及計時平衡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聯合手法復位治療BPPV效果顯著, 有助于患者前庭中樞代償的建立, 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錢淑霞, 張曉玲, 官俏兵, 等.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殘余頭暈的皮膚交感反應研究.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6, 23(9):546-548.
[2] 楊曉凱, 鄭炎焱, 楊曉國, 等. 外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位方法理論探討.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6, 23(12): 681-685.
[3] 中華耳鼻咽喉科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依據和療效評估. 中華耳鼻咽喉科頭頸外科雜志, 2007, 42(3):163-164.
[4] 王崇, 王建明, 揚威, 等. 早期手法復位治療主觀性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效果. 實用醫學雜志, 2016, 32(4):603-605.
[5] 劉壯, 李莉, 薛媛, 等. 繼發于突發性聾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臨床治療分析. 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2016, 23(9): 521-524.
[6] 潘曉峰, 劉紅梅. 手法復位聯合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 中國康復, 2015, 30(5):368-369.
[7] 金曼, 王斌全, 于文永, 等.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患者殘余癥狀的前庭康復訓練. 護理學雜志, 2017, 32(10):81-83.
[8] 邢娟麗, 張婷, 李延. 手法復位治療高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療效研究. 北京醫學, 2017, 39(8):790-792.
[9] 孫利兵, 鄭智英, 王斌全, 等. 前庭康復訓練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復位后殘余癥狀的療效分析.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7(12):897-900.
[10] 張愛蘭. 前庭康復訓練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殘余癥狀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中外醫療, 2016, 35(35):57-59.
[收稿日期:2017-1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