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概念的演變折射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任何一個概念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都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整體環境變化密不可分。黨風廉政建設作為概念生成,有其內在的經濟發展背景和社會演變邏輯。了解這一概念形成的背景、體系及意義,對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有重大指導意義。研究黨風廉政建設概念首先就要厘清黨風和廉政概念的脈絡及其辯證關系,由此探析當前黨風廉政建設概念形成的邏輯體系,進而分析新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黨風 廉政 黨風廉政建設 概念
中圖分類號:F270;D67.1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1-030-02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作為熱點詞匯頻繁地出現在黨的文件、決定,領導人的講話,學術文章和公眾視野中。隨著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熱播,反腐也成為街頭巷議的話題。與此對應的是現實中存在的腐敗問題,一大批“老虎”、“蒼蠅”被打掉。對黨風廉政建設概念如果認知不明晰,難免會出現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能深入實際。因此,就此對黨風廉政建設概念作一梳理,有利于加深對黨風廉政建設方針、政策和法律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反腐倡廉工作推向前進,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加速進行。
一、黨風廉政建設概念形成的背景
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為改革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提供指導。而黨風廉政建設這一概念并不是“橫空出世”的,其出現有其歷史鋪墊和時代醞釀。黨風廉政建設來自于“黨風”建設和“廉政”建設的組合,而“黨風”概念和“廉政”概念也有其自身發展的歷史軌跡。
1.“黨風”概念的由來。“黨風”問題是貫穿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項重大課題,而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因此,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是黨必須始終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
黨的作風一詞屬于外來詞。關于黨的作風問題的探討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始人。恩格斯首先提出這一問題,他認為某些人身上存有“阿諛奉承作風”?譹?訛。俄國十月革命后,列寧強調反對蘇維埃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和拖拉作風?譺?訛。斯大林則認為共產黨人的作風是“列寧主義實踐中能夠造就特種類型的列寧主義工作者的那種特殊和獨特的要素?譻?訛,他對列寧的工作作風、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揚,同樣中國共產黨也一脈相承了這些觀點。
“黨風”概念在中國的成形和科學化。1942年,毛澤東首提“黨風”概念,“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譼?訛,“黨風”概念在中國成形。1945年4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中對黨的工作作風作了高度的理論概括,第一次提出了黨的三大作風。他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譽?訛“黨風”概念有了科學化的解釋。
2.“廉政”概念的演變。“廉政”就是從政廉潔。“廉政”一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校注卷四》,是春秋時期的著作。“廉政”一詞歷經兩千多年,其基本含義沒有大的變化。從政廉潔,說的是廉潔為官之道,說的是要去當廉潔官、執廉潔之政。
首先,“廉政”因腐敗而生。腐敗,由權力孽生的罪惡淵藪,伴隨著權力而產生。“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譾?訛權力作為利益分配的手段,在國家存續期間,在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之前,是不會消失的。既然權力不能消滅,只能采取措施限制權力,矯治“權力人腐敗的機會主義動因”?譿?訛。沒有比廉政制約腐敗更有效的手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廉政本身就包含自我約束與群眾監督。而專制社會中,對官員的監督是自上而下的,群眾的監督形同虛設,由于官員結成利益共同體,所以封建社會不可避免“官官相護”,最終陷入歷史周期律的“怪圈”。資本主義社會屬于金錢社會,金錢與權力掛鉤,權錢交易現象更為普遍,政黨選舉就是金錢政治的一大表象。在法律沒有完善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存在腐敗現象,這也是要時刻加強廉政建設的動因。
其次,“廉政”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定位。如果說在革命戰爭年代和建國初期主要強調“黨風”建設,那么在改革開放以后,“廉政”建設的重要性則日漸明顯。改革開放以前,黨政工作人員出現問題時往往歸結于作風問題,然后通過運動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治理。這些運動帶有階級斗爭的思維,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分不開。從某種角度看,當時忽視了“廉政”問題。直到改革開放后,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廉政問題才日益凸顯。“腐敗”不再是“資產階級”猖狂進攻的問題,而是掌握權力的黨政干部自身腐化導致的。尤其在當下,腐敗成為深化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一大阻礙,廉政更成為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的迫切需要。如今,“廉政”概念就是廣大黨員和非黨員公務人員能夠公私分明、勤儉節約和恪盡職守,絕不能奢靡鋪張、以權謀私和貪污受賄。
3.“黨風”與“廉政”概念的辯證關系。黨風決定政風,政風又反過來影響黨風。而黨風、政風又深刻影響著學風、民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因此,“黨風”和“廉政”在概念上具有一致性,同時兩者又具有明顯的差異。
“黨風”與“廉政”概念的同一性。一是“黨風”和“廉政”概念具有本質相關性。“黨風”強調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等,“廉政”強調廉潔奉公,崇尚不徇私、簡樸和節儉等的品行,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二是兩者的特征具有一致性,都具有形態上的實踐性,時間上的穩定性和結構上的二重性。
“黨風”與“廉政”概念的差異性。一是內容上的差異。“黨風”概念在內容上更具有綜合性,包含了一個政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通過黨組織和黨員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思想方法、行為風格、道德狀況和精神狀態。而“廉政”概念則是公務人員在履行公職時保持行為公正。二是對象上的差異。“黨風”概念的對象指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及一切共產黨員,而“廉政”概念的對象指包括黨員和非黨員在內的國家公職人員。三是標準上的差異。“黨風”概念以黨章為依托,黨員個人利益要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而“廉政”概念則只要求廉潔,算得上“黨風”概念里的最低標準。endprint
二、當前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邏輯體系
進入新世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遷,黨風廉政建設面臨的任務和挑戰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黨風廉政建設概念也相應與時俱進。當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黨風廉政建設的論斷在思想上仍然具有指導意義。由中央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法律制度所構筑的黨風廉政建設概念邏輯體系更具有階段性的理論指導作用,因為其更是因時因地做出的具體戰略抉擇。
1.新世紀黨的政策綱領等成為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理論基礎。當前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理論基礎主要由新世紀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文獻、中央領導同志重要講話、中央紀委全會文件和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文件中的有關分析和判斷所構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要求“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讀?訛。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反腐倡廉建設提到新的高度,成果突出,受到廣大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孽生腐敗的窠臼依然存在,腐敗的形勢仍然嚴峻。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仍然有充分的證據,理由也很得當。第二,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十八大報告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因此,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必須堅持以權利制約權力。“有權要有責,用權受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逐步成為了公眾常識。第三,科學有效預防腐敗。只有把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組織同規范權力的運行同時并舉,多管齊下,方能有效預防腐敗,真正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進入新世紀,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緊跟時代潮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與新的黨情、國情是分不開的。
2.黨和國家出臺的法律是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法律保障。任何社會的法律都不可能是完善的,因為社會在運行,經濟在發展。隨著世情的變化,法律法規相應地出現漏洞和不足。黨和國家需要不斷跟上社會潮流,修改和出臺相應法律法規,盡其所能彌補漏洞和補充不足。這樣,不斷更新和完善的法律成為了黨風廉政建設概念不斷完善的法律保障。2012年新修改的黨章就是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新黨章相較于舊黨章,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而且黨章會隨著黨情、國情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完善。當然,法律法規也有其穩定性,有其變,也有其不變。例如,上世紀90年代初出臺的《中國國內共產黨紀律檢察機關控告申訴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等經過20多年依然試行。說明這些法律法規還有其時代性,仍能作為黨風廉政建設概念不斷發展的支撐。
3.作風建設上的具體安排是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現實依歸。黨和國家不只從大政方針上做出安排,同時還出臺作風方面的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以此來規范公職人員的日常工作。如收受禮品、公款購買物品等這些以往很少引起重視的灰色地帶,受到了《國務院關于在對外公務活動中贈送和接受禮品的規定》和《關于嚴禁公款購買印刷寄送賀年卡等物品的通知》等的管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沒有這些管束,可能有些意志不夠堅定的公務人員就會陷入貪婪的淵藪而難以自拔,最終毀人害己,毀壞黨和國家的形象。這些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體現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性關懷,具有現實導向和可操作性,增添了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豐富性,成為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現實依歸。
三、新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指導意義
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由于自身內涵著包容性、開放性,它能夠不斷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運行不斷出現的新挑戰,能夠不斷的與時俱進,推動社會主義事業邁向前進。當前,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異常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嚴峻考驗,實現中國夢并非唾手可得。只有不斷完善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邏輯體系,方能從思想上、行動上和作風上立于不敗之地。
1.推進反腐敗工作邁向深入。理論對現實具有指導性。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形成,首先能夠加深黨員及非黨公務人員對反腐敗工作的認識。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形成,實現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耦合,既強調了“反腐”與“倡廉”的相互協調、配合和促進,又進一步把反腐倡廉作為一項經常性議程。使得反腐敗工作能夠有目的、有規劃和有步驟地推向前進,進一步系統化和常態化。使其認識到要廉政就必須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中國共產黨歷來堅持“反腐倡廉”,尤其在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確立的情形下,更將會把“反腐倡廉”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行動綱領。黨風廉政建設概念邏輯體系所包涵的各項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等,能夠有效管束有些意志不堅定的黨員和非黨公務人員,使其真正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2.推動中國特色法治體系的健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貫穿四中全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一條主線?讁?訛。恰好《決定》屬于黨風廉政建設概念邏輯體系的其中一支。因此,推動中國特色法治體系的健全是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像《決定》類似的綱領性文件的不斷與時俱進,推動著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不斷完善和創新,最終有助于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推動黨的建設理論不斷創新。黨的建設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純潔性建設等?輥?輮?訛。黨風廉政建設概念主要涉及到思想層面的發展和創新,因此黨風廉政建設概念是黨的建設理論的一部分。從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看,整體由部分組成,部分制約整體,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領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但部分又對整體具有反作用,部分的發展與進步可以推動整體的發展與完善。因此,作為部分的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不斷創新發展可以推動作為整體的黨的建設理論的創新發展。
總之,黨風廉政建設概念有自身形成的背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變遷,由中央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戰略部署、方針政策和法律制度所構筑的黨風廉政建設概念的邏輯體系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與時俱進,最終對推進反腐敗工作邁向深入,推動中國特色法治體系的健全及推動黨的建設理論不斷創新,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釋:
?譹?訛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四卷[M].人民出版社, 1972
?譺?訛列寧.列寧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59
?譻?訛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53
?譼?訛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譽?訛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譾?訛阿克頓.自由與權力[M].譯林出版社,2014
?譿?訛劉俊祥.權力人腐敗的機會主義動因及其矯治[J].廉政文化研究,2014(4)
?讀?訛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3,34(22)
?讁?訛張文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J].法學研究,2014(6)
?輥?輮?訛紀曉華.將純潔性建設納入黨的建設主線[J].黨的文獻,2013(1)
(作者單位:中共武夷山市委黨校 福建武夷山 354300)
[作者簡介:柯龍福(1973—),男,漢族,福建省武夷山市人,研究生學位,武夷山市委黨校工會主席、講師,研究方向:黨風廉政建設。]
(責編:若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