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孫嘉旋
摘 要:隨著馬克思主義實踐真理觀的確立,知識論真理觀的形象逐漸在哲學家們的視線里淡化了。但是縱觀哲學發展的歷史,在真理理論發展過程中知識論真理觀一直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可以說,理解了知識論真理觀的發展與變遷,也就理解了真理理論的發展,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真理觀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知識論真理觀 馬克思主義 發展
中圖分類號:B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1-038-03
知識論真理觀是一種傳統真理觀,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真理符合論,隨著后現代哲學對知識論真理觀的批判、否定與超越,越來越難以追溯到最初的知識論真理觀的真身。然而,在真理理論發展變遷的歷史過程中,知識論真理觀確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例如,在歷史上,當知識論真理觀遇到困境時,一方面致使理性在現代社會陷入危機,非理性逐漸興起;另一方面則逐漸使科學暴露出其局限性,從而使人又一次得以回歸,知識論真理觀得到揚棄,哲學家們的視角回到現實生活,對真理理論的思考也更加貼近人類生活,并嘗試著用實踐的觀點解決真理問題,從而使真理理論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古代知識論真理觀及其特點
真理,是一種認識,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就是真理。真理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若用中國的一個成語來表達,真理就是實事求是。這些定義表達都是一個意義:世界本來是什么樣的,認識就是什么樣的,這種認識就是真理,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實踐。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真理本質的基本界定,這一界定凸顯了真理的認識論特征;此外,在本體論的范疇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真理的形式是主觀的,表現為概念、定理、規律等,其內容是客觀的,即真理所概括的都是以客觀存在為基礎的事實;真理具有有限性或者稱為相對性和無限性或者稱為絕對性,使現代社會的人們對真理理論的認知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以前,人們對真理的認知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即經歷了古代真理觀到近代真理觀的演進過程,而從知識論真理觀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對這一過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在古希臘時期,人們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產生了對真理問題的思考,比如蘇格拉底的“美德即是知識”是蘇格拉底倫理學的命題之一,蘇格拉底的“美德”主要是人的靈魂的品質,與理性有關,他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蘇格拉底認為快樂不應該是人們追求的最終目的,善才是一切行為的目的。快樂是受感情所左右的,但是善是理性的、經過反思的、能給人帶來幸福的東西。?譹?訛他主張建立一種追求至善的基礎上,普遍有效的倫理規范,讓人們過上一種有序的生活,讓城邦處于一種有序的狀態,他的“美德即是知識”表明美德的本質是知識,這或許就是知識論真理觀的前身;?譺?訛巴門尼德認為在“真理之路”上,首要問題是解決真理的歸屬問題。巴門尼德與一般人想法不同,他不認為人們可以完全依靠感官的經驗去發現真理,而是先確定存在物的存在,再去談論認識真理的可能性,否則我們在對于認識真理道路的認識上就是錯誤的,因此巴門尼德支持人們用理智思維去認識存在物的真理,因為存在物既不會消失,也不會改變,而是一直存在在那里,思想就是人的理智思維的思維成果;?譻?訛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受了巴門尼德和蘇格拉底的影響,“理念論”在《國家篇》的最后一卷中作為對畫家進行譴責的一篇序言進行了明確的闡述。他從認識論的角度看理念論的意義在于認識對象、認識來源、認識過程等一系列問題。柏拉圖創立的理念世界認為理念世界是高尚的,只有思維才能通往理念世界,感覺只會使人壓抑自己的欲望使人迷惑混亂。?譼?訛盡管柏拉圖的“理念論”存在很多顯然的錯誤,比如抹殺了現象與理念之間的聯系。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天然無可逃避的聯系,抹殺現象與理念之間的聯系在現代不能算一個合格的哲學家,但在當時的哲學上已經是很重要的進步標志。亞里士多德則批評了他的老師的理念論,認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他比較重視人們獲得知識過程中的經驗,他并不認為證明是獲得知識的唯一方法,用以檢驗全部真理,他不僅重視知識的來源問題,還重視經驗,在反復的經驗中進行歸納與總結從而給予理性的判斷,進一步把哲學拉向知識的領域。
蘇格拉底之所以提出“美德即是知識”的口號是因為他把懂得事物應有的知識看成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美德;柏拉圖“理念論”主要目的是讓人們通過求知達到真實的永恒的本體世界;亞里士多德則比較重視經驗在人們獲得知識中的作用,他之所以批評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因為亞氏在《形而上學》一書中第一句話就明確提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開篇就把哲學劃入了知識的范圍,他認為人是一種思想動物,求知是人的本性……對真理進行思考的還有很多觀點,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古希臘哲學的思想沒有與現實物質世界完全融合,他們對真理的理解是通過理性達到的,知識與生活有一部分的分離,都只是在單純地對認識世界、真理、知識等存在不同的見解。受制于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人們還沒有集中于對人如何達到對客觀世界的知識性認知進行關注,總而言之,知識即真理,真理即知識。但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此時的知識論真理觀是一種科學主義的真理觀,其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在古代人看來是自然而然和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也體現了古希臘哲學真理觀的樸素性。
二、近代知識論真理觀與知識的異化
作為一種科學主義的真理觀,傳統知識論真理觀強調只有絕對的知識是真知識,只是單純從客體的方面去探尋世界的本真,因而到了近代,其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為標志,強調人的獨立意識及獨立思考能力,可以說,近代西方哲學就是圍繞這個認識之謎的求解而展開的,這與古希臘時期對事物本身普遍性的思想不同,讓人們意識到普遍的思想與現實存在的事物是截然不同的,這種獨立思考狀態在中世紀被基督教帶入進了一個乏味、理智的思想之中,那就是任何東西是否有價值,都僅僅在于它在心靈中被把握,并不在于它是物。這就是近代哲學真理觀一個總的原則,知識論的原則。知識論原則呈現出兩種方式,一種是以培根為代表人物的經驗派,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和觀念的基礎,認為真理源自經驗,經驗源自認識,認識源自思想;另一種是以笛卡爾為創始人的唯理論,從內心出發,用理性的思維得出結論。但無論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二者都從知識論的立場出發,得出真理。但二者終究沒有逃脫唯心主義。然而休謨從培根的哲學出發,從直觀感受和內心世界進行考察并發現了普遍與必然的聯系,而康德用“先驗邏輯”予以了說明。康德在知識中追溯知識的先天形式,認為先天形式就是知識得以可能的條件,先驗邏輯就是康德所理解的理性,就是一切知識得以可能的主觀條件。康德早期的著作很少涉及到哲學,主要以涉及科學的居多。《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最重要的著作。其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通過哲學批判得到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結論:認識只能達到現象世界,本體世界是不可知的。《純粹理性批判》的目的是想證明,我們掌握的知識雖然不能超越經驗,但與經驗一樣,有一部分知識也是先天的,并非由經驗按歸納方式推斷來的。按照康德的觀點,先天的這一部分知識不僅包括邏輯,還包含了許多不能算是邏輯的內容。康德雖然給予了知識可能形成的條件,但他在感覺經驗的前提下加上先驗的范疇,在感性和知性中徘徊,所以康德的認識論只是經驗主義與先驗主義的神秘結合物,并沒有找到確切通往知識論的道路。他把認識的根本問題留給了黑格爾。黑格爾把客觀存在的物質看作是精神本身,即“客觀思維”。他說“思維,正如它構成外在事物的實體一樣,它也是精神事物的普遍實體”。?譽?訛這里的思維是指客觀事物本身的合乎規律的發展及運動的存在。思維可以把握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特別是從抽象到具體,從認識到實踐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但黑格爾并沒有規定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對真理的認識的探索,不僅是實踐,而且要上升到“絕對理念”,他認為概念、理念才是檢驗實踐的標準。《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創立的哲學體系的標志性著作,他在《精神現象學》中,也力圖使哲學具有現實性,《精神現象學》導言里把知識的性質以及認識與對象的關系問題作為首要問題加以討論,由此可見這個問題之緊要。“意識是把自己跟某種東西區分開來而同時又與它相關聯著的;或者用流行的話說,這就是有某種為意識的東西;而這種關聯或某種東西的為一個意識的存在,這個特定的方面就是知識。”?譾?訛endprint
哲學家們從對真理的追問出發,通過不斷的邏輯論證進入了認知形態的真理,其在研究內容上都集中于對知識及其確定性的問題上,試圖把知識作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逐步邁進了單純的客觀性的問題,其結果是為知識的異化提供了土壤。知識異化現象,即賦予代表客觀事物的真理的知識以至高無上的地位,集中表現為“知識萬能論”的觀點。其中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人的主觀性,致使知識論真理觀的發展步入了困境。但從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這種知識論真理觀對于近代科學的進步發展起著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三、對知識異化的揚棄以及知識論真理觀的發展
認為知識無所不能會給知識的異化提供可能,而片面地強調知識異化,就會為知識無用論提供場所,而這兩個方面都不利于知識真理觀的發展。因此,對知識異化的揚棄的任務就歷史地提出來了,而解開這一任務秘籍的鑰匙——實踐,受到哲學家們的追捧。可以說黑格爾所理解的實踐是抽象的實踐,然而馬克思另辟蹊徑,克服黑格爾的抽象性,認為人首先是實踐的主體,而后才能成為認識的主體。到了現代,經過尼采、海德格爾及迦達默爾等對傳統知識論真理觀進行批判之后,對知識異化進行揚棄得出知識論真理觀進一步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實踐真理觀。
在此過程中,人的重要性得到重新認識在知識論真理觀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尼采以人類為出發點,認為生活高于知識,認為知識、真理只是本能的工具。?譿?訛尼采不僅摧毀了知識論真理觀的本體論基礎,同時還反對客觀主義真理及科學主義真理,他認為真理是生命的一種停滯,相反藝術才是解放生命的象征;海德格爾則是對真理的本源進行追溯,從真理的解蔽和無敝入手,探究傳統知識論真理觀以及解決自我中心的困境,從生活世界和現實的人兩個維度對傳統形而上學真理觀進行超越;迦達默爾充實了自己的老師海德格爾的真理觀思想,其觀點能夠立足于人的生活與現實中,在哲學、歷史、藝術領域都取得一定的成果。傳統真理觀是建立在科學方法上的,而迦達默爾的真理觀拓寬了真理的范圍,深化了對真理本身的認識。在這其中,海德格爾終其一生都在追問、描述現實生活世界以及身外現實世界中的現實的人。受到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哲學家例如哈貝馬斯開始重視生活世界問題。
而首次提出實踐真理觀的則是馬克思,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不僅對抽象的經驗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神秘主義認識論做出了決斷,而且宣告了實踐認識論的出場。實踐決定認識,而認識獨立于實踐,這是由于社會分工造成的,分工就使得社會中一部分人脫離物質勞動而專門從事精神勞動,在精神勞動和物質勞動分離的情況下,人們一方面用知識進行統治,另一方面被知識統治,漸漸的,知識成了一種莫名的力量來統治人類,這就是知識的異化。?讀?訛所謂知識異化,是指由人所創造并因這種創造而使人獲得自己的知識性存在的、作為人真正的屬人的財富和力量的知識,以及與人相對立并轉變為支配人、奴役人的外在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而知識的異化是由生產力發展相聯系的社會分工所決定的,它源于社會分工和私有制,與生產力發展相聯系。知識異化的同時也意味著生產力的異化,所以壟斷知識,就可以不通過自己的手而通過別人的手來完成計劃好的勞動了。
在馬克思看來,知識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創造條件,來消滅知識的異化,實現人類的解放。?讁?訛由于馬克思主義把握了實踐和歷史的基礎和本質,從而把握了知識的本質,所以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尋求人類解放的道路,是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立場。他在批判知識論真理觀的同時提出了實踐真理觀,“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征,“實踐”范疇包含了人的目的性和價值選擇。人渴望改變現有狀態并對未來充滿寄予和希望,這是實踐的動力和目的。人類活動的特點即是實踐,而實踐的特點是將人的理想狀態變為現實。全部問題都集中在改變現存世界,消除私有制對生產力和知識發展的種種束縛,從而解放生產力,解放全人類。
知識論真理觀的未來發展即是實踐真理觀,馬克思的實踐真理觀是對傳統知識論真理觀的超越,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客觀的真理性,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輥?輮?訛,這足以證實了馬克思在傳統解釋世界的基礎上提出了改變世界的命題,從而實現真理觀的革命式的突破。至于如何突破,我們光從認識論的角度去探尋真理是不夠的,還要用實踐的手段超越傳統知識論真理觀來實現。讓實踐作為思維與存在的橋梁,通過實踐對世界的改造來實現人的主體性的地位;通過實踐使人與自然、思維與存在進行聯系;通過實踐活動創造自己的生活來成為現實的人。馬克思的實踐真理觀沒有像傳統知識論真理觀那樣與現實生活世界分離,而是克服了傳統知識論真理觀的抽象性,以改造世界為基礎,把真理問題與現實生活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實踐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把在生活中遇到的真理問題通過實踐去解決,使真理回到現實生活,真正反映客觀世界。這樣一來,就克服了傳統知識論真理觀單純地預測未來的弊端,實踐真理觀則是在舊社會中發現新社會,把事物的可能性與人的選擇聯系起來,通過實踐把現存世界改造成理想的樣子,實現人全面的發展。?輥?輯?訛
注釋:
?譹?訛[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斐多篇69B)第一卷,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2
?譺?訛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希臘哲學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
?譻?訛汪子嵩.希臘哲學史.第一卷
?譼?訛張曉朝譯.柏拉圖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譽?訛黑格爾.小邏輯[M]楊一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譾?訛[德]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
?譿?訛尼采.天才的激情與感悟[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
?讀?訛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2
?讁?訛埃·弗洛姆.馬克思論人[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
?輥?輮?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
?輥?輯?訛王春剛,劉衛財.來華留學生教育過程中的矛盾及應對之策.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劉洋(1973—),男,副教授,政治學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通訊作者,孫嘉旋(1993—),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責編:若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