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產業結構問題已成為制約山西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它不僅影響著山西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而且也極大地影響著其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后勁。文章總結了山西能源重化工產業結構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剖析了其產業結構現狀的主要成因,最后指出了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山西省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的路徑和對策,試圖為實現山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業結構 成因 對策 優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1-156-02
山西是我國的能源大省,尤其煤炭資源儲備豐富,逐漸形成了典型的資源型經濟。這種資源依賴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著經濟發展不足、經濟波動強度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著山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2000-2010年期間,隨著煤炭及其它能源需求旺盛,山西省整體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進入到2012年之后能源價格快速回落,使山西經濟受到重創,增長率一度出現負增長。因此,山西省必須對其經濟進行改革,而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勢在必行。
一、山西省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工業重、農業輕、第三產業水平低,三次產業結構失衡
從國民生產總值及構成來看,山西呈現出第二產業畸重、第一產業過輕、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的局面。由于沒有良好的自然因素、缺乏發達的科學技術,第一產業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占得比重最小;由于山西煤炭資源稟賦和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安排的共同影響,第二產業比重過高,并且產業結構單一,結構升級緩慢;第三產業發展不太穩定,現代化程度低,與第二產業相比有較為嚴重的失衡現象。從結構現狀分析,山西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的格局,工業依舊是山西的主導產業,但是工業是建立在過輕的農業和低層次的第三產業基礎之上,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
(二)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不高
第一產業的發展狀況主要取決于自然因素,由于山西省位于內陸地區,降水不足,氣候比較干旱;再加上黃土高原土壤貧瘠,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基礎設施薄弱,經營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初級產品比重過大,銷售和再加工環節薄弱。在農業內部,農林牧副漁比例仍不夠協調,農業(種植業)所占的比重偏高,林業畜牧業比重偏低。傳統的農作物產品較多,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較少。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程度和現代化程度不高,農產品商品率低,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能力不強。
(三)重工業與原材料工業過重,輕工業與加工工業過輕
從輕重工業結構看,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工業向重型化快速演進。這一結構的重型度在全國屈指難數,呈現出明顯的畸形化、超穩態、剛性強、轉換能力差的特點。從重工業內部結構看,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比重逐漸上升,而加工工業比重逐漸下降。這一結構所表現出的初級化、原料化特征在全國尤為突出。重工業中原材料工業比重提高較快,但加工工業的比重持續下滑,這與原材料工業強大的供給能力極不協調,成為山西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明顯不符合一般的經濟規律。
(四)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
山西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層次偏低,生活性服務業長期占主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主要表現在較高層次上代表第三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科技開發、金融保險、文化教育、法律、物流、信息咨詢服務業等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行業的GDP占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較低;而較低層次的傳統第三產業,即批發和零售、交通倉儲、餐飲住宿和勞動服務業的GDP占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較高。從消費品市場上來看,供應居民的家電產品和高檔服裝等高附加值的產品自給率較低,信息產品基本依靠外地供給,突出地反映了山西省產業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相適應的狀況。從產業平衡的基準方面來看,山西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需進一步調整,這種以消費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較低層次水平,應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五)支柱產業單一化,“一煤獨大”的局面尚未實質性改變
山西是全國重要的煤炭生產、轉化、輸出中心。資源型產業以其強大的吸引力,支配著經濟要素的流動方向,形成了一批服務于資源型產業的行業,如交通運輸業、礦山及洗選設備制造業、建筑業等。其他工業如輕工、建材等受資金和多種因素制約,發展艱難,沒有形成多元化支柱工業體系,新的經濟增長點少,發展后勁嚴重不足。支柱產業的單一化,導致了生產力的高度集中,限制了其他先導產業的選擇,致使重型產業結構更加剛性化。
(六)傳統產業增長方式粗放,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
擁有豐富煤炭資源的山西享受著資源帶來的紅利,沒有更多地注重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盡管近年來山西省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但污染型工業結構沒有得到有效改變,生態環境“瓶頸”問題仍然突出,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任務較重。
二、山西省產業結構現狀的成因分析
(一)資源稟賦
山西的產業發展模式是建立在該區域豐富的礦產資源的基礎上的。在產業發展進程中,這種資源稟賦優勢一直對山西超重型的產業結構有著重要的影響,使得山西的產業發展對以大規模的開發與消耗資源為特征的超重型產業發展模式產生了過多的依賴,形成了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一般是人類因素難以改變的,同時資源稟賦又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因而對區域的產業形成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技術性條件
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科學技術是影響產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20世紀50年代初山西超重型產業發展模式形成起始,遇到當時強烈的資金投入與技術投入的約束,這種低水平的資金與技術投入使得山西的產業發展在后來呈現出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產業結構中各種礦產采掘業及其初級加工業所占的比例特別高,而資源深加工和制造業的比例很低,尤其是服務業的比例異常低下;二是在加工業和制造業中,粗加工的比例高,精加工的比例低。受國家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型產業發展戰略的影響,山西在工業發展中片面追求實物指標及其速度,致使粗加工能力的增長遠遠超過了精加工能力的增長。所以,在當時的產業發展政策的引導下,立足于資源稟賦優勢,局限于低水平的技術投入,粗放發展工業經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由此可見,過低水平的產業發展技術投入與山西豐富的自然資源一起,在山西的產業發展進程中對該區域粗放式的重型產業發展模式發揮著重要作用,強化了山西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
(三)需求性原因
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無論是改革開放前的趕超型發展模式,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高投入、高增長、高消耗”發展模式,都是以對能源和原材料的大量消耗為前提的。這種產業發展模式在客觀上為各種能源和原材料的生產創造了一個極其巨大的需求,這就是山西粗放式的重型產業結構形成的需求條件。在中國特定的經濟體制條件下,這種需求得以實現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國家以計劃手段配置資源的方式能夠廉價地獲取所需的資源。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努力已經持續了30多年,但國家對許多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的經濟配置仍然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至今,煤炭價格還沒有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走。這會影響到類似于山西的以能源重化工為主的工業發展的市場需求水平和需求結構,進一步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模式的改變。
三、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對策
山西省應當加強煤炭資源的綜合管理,大力發展非煤產業。同時,政府應當理順與企業、市場的關系,把創新環境、人才環境和開放環境等關系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重要因素建設好,從而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拉長煤炭產業鏈,建立新型煤化工基地
以煤為原料的工業依然是山西省的支柱產業,雖然山西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但是由于煤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所以如何保證既要利益最大化,又要延長服務年限成為山西煤炭工業發展要解決的問題。山西省要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推進“以煤會友”,拉長煤炭產業鏈,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淘汰低效率、高污染的傳統煤化工產業。同時,新型煤化工要符合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使資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大幅提高,環境得到保護,社會效益顯著增強。
(二)采取差異性產業政策,鼓勵非煤產業發展
在煤炭之外下功夫,大力培育發展新的支柱和優勢產業,已成為山西的不二選擇,這既是立足于山西自然人文資源稟賦,又是對山西既有產業基礎和未來市場需求的考量。非煤產業是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對于這些產業應該完善政策,鼓勵發展。山西省要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培育市場潛力大、產業基礎好、帶動作用強的非煤產業。科學制定省內非煤產業的發展規劃,定期發布和修訂全省鼓勵發展的重點產品目錄,完善涉及政府采購、投資、財稅、土地等方面的政策,鼓勵非煤產業的發展。設立專項資金,采取配套、獎勵、貼息、補助和幫助項目啟動等辦法,促進非煤企業的發展。引導信貸資金、民間資本向非煤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投資。
(三)合理統籌安排布局,促進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
第一產業要鞏固和加強其基礎地位,提高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強基礎建設,推進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著眼集約化、生態化、多功能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建設一批規模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村工業,建設一批農村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包裝、流通水平,提高附加值。加大農村科教投入,搞好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農業發展基礎。
第二產業要以支柱產業為龍頭,以技術進步和提高技術能級、集聚度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結構效益為重點,堅持規模、質量、效益同步推進,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帶動經濟全局取得突破。在依托采掘業和能源原材料工業優勢的基礎上,發展精深加工,優化產品結構,形成一批清潔工藝示范工程、藍天碧水工程、資源型經濟向效益型經濟轉變示范工程。同時,為了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要重點轉換工業經濟的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大對重化工業和加工制造業的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工業的發展,積極發展低碳型產業,倡導綠色消費理念,走綠色發展之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進而提高產業發展績效。
第三產業要著力提高比重,提升層次,增強輻射能力。通過高新技術的開發與運用,推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帶動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提升。重點發展附加值高的產業(如:現代物流、金融保險、通訊、房地產、科技、信息、咨詢等);大力加強旅游業的開發投入,深挖旅游業的發展潛力,盡快實現旅游資源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使山西成為旅游大省。
(四)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創新發展能力
科技創新能力是區域活力的重要指標,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動力。山西省應當盡快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研發體制,鼓勵企業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創建技術開發中心。鼓勵企業向產品開發、小試、中試、工藝創新的投入,鼓勵以科技成果進行注資、注冊的創業活動,特別是對關鍵技術和重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要重點扶持。符合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要求和規定的,可通過財政渠道享受企業所得稅先征后獎的優惠政策。允許科技成果參與股權收益分配,比例由合作雙方自行商定。創造條件鼓勵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聯手,建立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廣泛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提高企業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五)大力發展教育,提高人力資源水平
人才問題是產業結構轉型的核心問題。當前山西經濟滯后的關鍵在于高素質管理人才、技術人才的嚴重短缺,必須針對當前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有力措施開創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山西省要堅持教育和培訓并重,加強教育投入,抓好培訓工作,不斷提高教育水平和人員素質。發展職業教育,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支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另外,要建立良好的用人導向和人才培養機制,注重培養、鍛煉和使用開放型人才,營造尊重、關心、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大力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建立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輩出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李松森.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理論分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4(4):50-52
[2] 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郭勇.山西產業競爭力提升的策略分析[J].區域經濟,2016(2):21-23
[4] 鄭志曉.對山西經濟戰略性調整的幾點思考[J].理論前沿,2015(8):28-30
[5] 谷衛.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致性與差異性[J].南開經濟研究,2014 (11):45-47
(作者單位:山西金融職業學院會計系 山西太原 030008)
[作者簡介:李雅娟(1975—),女,山西清徐人,畢業于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院會計專業,管理學碩士,中國注冊會計師,山西金融職業學院會計系副教授。]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