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郭曉彬 劉獻良 彭學文 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徐光明
某電廠1#機組由日本三菱重工株式會社于1997年12月制造并交付,鍋爐采用單爐膛π型露天布置,強制循環方式,四角切圓室燃燃燒方式,設計燃料為BFG、煤粉、油,固態出渣,化學除鹽補給水處理。主蒸汽流量最大連續蒸發量為1210t/h,過熱器出口工作壓力17.24MPa,工作溫度541℃。再熱蒸汽流量為869t/h,再熱器入口工作壓力4.8MPa,工作溫度323℃,再熱器出口工作壓力4.4MPa,工作溫度541℃。
機組1999年2月28日投運,累積運行時間大于10萬小時。2017年機組改造后運行中發生爆管。爆管位置為末級過熱器左數第18、19屏夾管下彎頭附近出口段(前往后數第18根),該夾管為SA-213T91與SA-213TP347H對接,規格Φ48.3×8mm,爆漏點位于T91側管子上,具體位置如圖1所示。另外,左數第20屏夾管在與18、19屏爆管同高度位置管段有明顯脹粗。為了對比分析,割取第20屏夾管脹粗段(編號20-18-1,T91)、中間高度段(編號20-18-2,T91)、靠近頂棚段(編號20-18-3,T91),取樣管段見圖2。

圖1 爆漏位置

圖2 取樣管段
兩爆管爆口位置均位于T91側,爆口附近T91管段已明顯脹粗(圖2)。18-18爆口中心距離焊縫邊緣約540mm,19-18爆口中心距離焊縫邊緣約250mm,20-18脹粗管脹粗最大位置距離焊縫邊緣約300mm,測量外徑約61.5mm。兩爆口形貌相似,呈喇叭狀,開口較大,爆口唇部減薄較多,從其爆口形貌來看,爆管具有短時過熱特征。
管段設計規格為φ48.3×8mm,計算得上述三根T91管段的最大脹粗量(不含爆口處)分別約為29.6%、35.0%和27.3%。截取20-18-1、20-18-3部分管段縱向剖開,對管內壁進行檢查,如圖3。20-18-1管段TP347H側內壁氧化皮均勻脫落;20-18-1和20-18-3管段T91側內壁氧化皮均有大面積脫落,氧化皮出現分層。

圖3 部分管段內壁氧化皮脫落情況
各管段經化學成分分析,其化學成分見表1,均滿足GB 5310-2008《高壓鍋爐用無縫鋼管》對10Cr9Mo1VNbN(T91)鋼化學成分要求。
各管段室溫拉伸試驗結果見表2,爆管18-18爆口附近T91管段及脹粗管20-18-1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顯著高于GB 5310-2008對T91相應鋼種10Cr9Mo1VNbN要求,斷后伸長率則低于該標準要求的下限值。其余管段室溫拉伸性能符合GB 5310-2008對相應鋼種規定。

表1 化學成分分析結果

表2 室溫拉伸試驗結果
表3為送檢管段布氏硬度測試結果。硬度測試在金相試面上進行,其中爆管18-18和19-18在遠離爆口的金相1#試樣橫截面進行。爆管18-18、19-18和脹粗管20-18-1均布測試6點,其余管段均布測試4點。

表3 硬度測試結果
由測試結果可見,爆管18-18(硬度均值286.8 HBW)和脹粗管20-18-1(硬度均值311.3HBW)整體硬度值較高,顯著超出DL/T 438-2016對T91鋼管硬度要求(185~250HB),且硬度值分散性較大;爆管19-18硬度較為均勻,平均硬度值156.2HBW,顯著低于DL/T 438-2016規定的下限值185HB;20-18-2硬度均值210.3HBW,20-18-3硬度均值212.1HBW,硬度值均符合DL/T438-2016對相應鋼種硬度要求。
(1)爆口金相檢驗
圖4~6為爆管18-18爆口位置金相檢驗結果。由圖可見,裂紋尖端擴展形式為穿晶擴展。爆口附近組織為鐵素體+少量馬氏體+碳化物,組織老化明顯,爆口邊緣鐵素體晶粒明顯拉長變形,有較多沿變形方向形成的微裂紋。爆口對面4#試樣金相組織為馬氏體+少量鐵素體,晶粒度約9~10級。
圖7~9為爆管19-18爆口位置金相檢驗結果。由圖可見,裂紋尖端擴展形式為穿晶擴展。爆口附近金相組織為馬氏體+鐵素體,鐵素體晶粒有拉長變形,并有較多沿變形方向形成的二次微裂紋。爆口對面金相組織為鐵素體+少量馬氏體+碳化物,組織有明顯老化,晶粒度約10~11級。
(2)爆管脹粗段及其他管段金相檢驗
圖10為爆管18-18脹粗段1#試樣硬度最高位置(測點2)及最低位置(測點4)金相檢驗結果。由圖可見,測點2位置金相組織為鐵素體+馬氏體,晶粒度約9~11級;測點4位置金相組織為鐵素體+少量馬氏體+碳化物,組織老化明顯,晶粒度約9~11級。爆管19-18脹粗段金相結果與18-18脹粗段相似。
脹粗管20-18-1硬度最高位置(測點5)及最低位置(測點1)金相檢驗結果:兩測點位置金相組織均為鐵素體+馬氏體,晶粒度約10~11級,測點5位置組織中鐵素體含量略少于測點1。對比管20-18-2、20-18-3和進口段20-17金相檢驗結果:其20-18-2、20-18-3金相組織為回火板條馬氏體,晶粒度約9~11級;10CrMo910材質的進口段金相組織為鐵素體+碳化物,依據標準DL/T 999-2006《電站用2.25Cr-1Mo鋼球化評級標準》,組織球化級別評為4級。
取脹粗管屏20-18-1彎頭處堆積的氧化物置于掃描電鏡下進行能譜分析,大塊狀不含Ni元素的氧化皮應為T91管內壁脫落,細碎狀含Ni元素的氧化皮應為TP347H材質管內壁脫落,詳見圖11~12。因此,TP347H及T91側管段均有氧化物脫落,與宏觀檢驗時發現的內壁氧化皮脫落情況相吻合。
通過對送檢管段各項理化性能試驗,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
(1)兩爆口管爆口位置均位于T91一側,爆口附近T91管段已明顯脹粗,兩爆口形貌相似,呈喇叭狀,開口較大,爆口唇部減薄較多,可見爆管宏觀上具有短時過熱特征。
(2)現場在彎頭處割管發現,彎頭處有大量氧化皮堆積,對部分管段內壁氧化皮檢查發現,出口段TP347H和T91管段內壁氧化皮均有明顯脫落,取樣進行能譜分析也可看出,彎頭內堆積的氧化皮來自TP347H和T91兩種材質的管段。
氧化皮在彎頭處發生堆積,會阻礙氣流流通,導致彎頭前方管段的壓力增大,而彎頭后方管段內會出現蒸汽流量減少,使管壁得不到有效的冷卻,金屬管壁溫度上升,管子力學性能下降。因此,氧化皮的堆積,容易導致彎頭及附近區域局部過熱,最終引起過熱最嚴重區域發生短時過熱爆管。
(3)力學性能方面,爆管19-18硬度較為均勻,平均硬度值156.2HBW,顯著低于DL/T438-2016規定的下限值185HB。
爆管18-18脹粗段及20-18-1硬度值、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均顯著高于DL/T432-2016和GB 5310-2008對相應鋼種性能要求,斷后伸長率則低于該標準要求的下限值。與20-18-1相連的同一管段20-18-2和20-18-3力學性能符合相關標準要求。
(4)對18-18和19-18爆口及其附近金相觀察可見,爆口附近鐵素體晶粒均有拉長變形,并有沿變形方向形成的微裂紋,表明爆口處微觀上也有明顯的塑性變形特征。
爆管18-18脹粗段和20-18-1均出現鐵素體+馬氏體組織,且強硬度顯著高于標準要求,而遠離爆口的同一根管段20-18-2和20-18-3管段金相組織和強硬度均符合標準要求,組織也未見明顯老化,可見,18-18和20-18-1脹粗段過熱溫度已超出T91材料的相變溫度,表明管段承受局部短時過熱。19-18管段金相組織為鐵素體+碳化物,老化程度較為嚴重。

圖4 18-18爆口裂紋尖端形貌

圖5 18-18爆口邊緣組織形貌

圖6 爆管18-18爆口對面組織形貌

圖7 19-18爆口裂紋尖端形貌

圖8 19-18爆口邊緣組織形貌

圖9 19-18爆口對面組織形貌

圖10 爆管18-18測點2(左圖)及測點4(右圖)組織形貌
通過上述試驗結果及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氧化皮在彎頭部位堆積,導致管內蒸汽流通不暢,蒸汽介質不能對管壁進行有效冷卻,使得管壁溫度升高,造成短時過熱,是導致三次過熱器管爆管產生的主要原因。
針對上述結論,建議如下:
(1)對與爆管管屏相近位置的下彎頭氧化皮堆積情況進行檢測,對于氧化皮沉積較多的彎頭處,應進行氧化皮清理。在鍋爐運行中應當減小溫度波動,在鍋爐啟停過程中,嚴格控制啟停速率,以減少或避免氧化皮的大面積脫落。
(2)在每次機組啟動初期一周內,可通過降低主、再熱蒸汽壓力運行,用較高的蒸汽動量將受熱面內脫落的少量氧化皮帶走,避免脫落的氧化皮在彎頭部位堆積堵管。

圖11 脫落的塊狀氧化皮截面分析結果

圖12 碎屑狀氧化皮能譜分析結果
[1]李路明.600MW亞臨界鍋爐受熱面超溫爆管改造[J].鍋爐制造 ,2014,5 (3):21-24;
[2]鄧又云.論電廠鍋爐受熱面超溫爆管原因分析及預防[J].廣東科技 .2013,3(6):52-53;
[3]喬占國.火電廠鍋爐受熱面爆管防范措施的研究[J].科技與企業 .2013,(16):326-326.;
[4]吳愷.電站鍋爐高溫對流受熱面壁溫計算及壽命評估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4;
[5]袁益超,陳之航, 王國華,等.大容量電站鍋爐汽溫問題及過熱器與再熱器超溫爆管原因的分析[J].動力工程學報 .1994,(6):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