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正寧
摘要:物理學科抽象性、探究性都比較強,因此就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主動思考、探究的機會,那么問題教學法就順應了新課標的這一要求.利用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關鍵詞:課堂教學;引發思考;認知動力
新課標的實施,給初中物理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要求教師還學生于課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的設置是架構、展開物理教學的重要平臺和通道.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給學生思考、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就會在問題的引導下努力探尋結論,實現物理學習的過程.運用問題教學,不僅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會啟迪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1問題引發思考,調動學習興趣
以前教師總是覺得講得多,學生知識量才會豐富,可是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學生難以從教師的講授中形成自己的認知和能力,思維意識也難以得到應有的訓練.因此,教師就應該將問題意識融入到新課標中,要求在問題的引領下,并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的積極性,再留給學生充足的想、做、說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就會圍繞著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交流、探究,積極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來.
教學《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時,教師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一段鐵絲,對學生提出了問題:你能想出哪些辦法讓這根鐵絲的溫度升高.看誰想得又多又好,大家可以進行討論、交流,集思廣益.學生在教師所提問題的引導下,開始思考如何使鐵絲升高溫度,然后拿起鐵絲進行實際操作,以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也有學生看著操作,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學生之間有了交流、合作,對問題的解決表現出高漲的學習情緒,當教師要學生列舉自己想出的辦法時,學生都爭著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學生提出可以把鐵絲放到火里燒;有學生認為可以用手捂住鐵絲;有學生提出可以把鐵絲放到太陽光下;有學生提出可以把鐵絲和別的物體進行摩擦;有學生提出可以反復的折鐵絲等.一個問題,就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提升了學習效果.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緊扣所要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現有認知經驗的落差提出教學問題,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了思考、探究、討論、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提出恰當問題,促進思維發展
問題的設置是一門學問,善于提問的教師在進行問題教學時,對于設置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學生已經具備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再針對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恰當的設問,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真正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實現教學內容的順利完成.
慣性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問學生:通過地理的學習,大家知道地球是自西向向進行著自轉,那么當你跳起,在落地時會不會比之前要靠西邊?學生思考后說:會的.因為跳起的時間很短,只是向西的距離很小.這時教師就告訴學生:地球自轉的速度是400米/秒,設你跳起的時間是02秒,照這樣計算你將要向西偏移多少米呢?學生根據運動學的知識得到將會偏移80米,顯然和學生說的向西偏移很小不相符合.這時有學生就提出不會靠向西邊.教師追問他:為什么不會偏移呢?教師把這個問題在這個環節提出來,正好抓住了學生的思維節點,既然向西偏移的說法不成立,那么不偏移的思路又將如何成立,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分析的熱情,通過通讀課本內容、討論、交流,最終完成了慣性概念的教學.
慣性的內容,對于很多學生來說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如果讓學生生硬地記憶一些相關知識,學生的收獲充其量只有知識的積累,而沒有真正動力的形成.因此,教師在恰當的時機,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在問題出現卡殼時,就會引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們主動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發揮出自身的學習潛能,促進思維發展.
3引發認知沖突,提高學習能力
在思維過程中,沒有沖突就難以形成真正的問題.只有在沖突的浸潤下,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形成內在的認知動力,問題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知識掌握得不透徹導致的錯誤,巧設問題,利用這樣的問題,就能很好地引發學生主動去尋找錯誤原因,正是在這個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知識進行重新地理解和辨析,增進學習的熱情.學生通過努力獲取到的正確結論,往往要比教師的講授記憶深刻得多.
教學《動能勢能機械能》時,由于學生剛剛接觸能量,在考慮問題時總會出現漏掉某一種能量,所以導致解題時出現錯誤.為了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在處理學生這種錯誤時,不需要直接告訴學生漏掉了哪種能量,而是從另外的角度提出問題:根據能量守恒定律我們知道,能量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要保持不變.那么你計算一下,能量在轉化之前一共是多少,轉化之后又是多少,看看二者是否相等.教師提出這個問題后,學生對能量轉化之前和轉化之后的定量計算,很快有學生發現能量轉化之前的值要比轉化之后的值大.發現問題后,學生就會分析自己的錯因在哪里,最終學生通過思考,清楚了自己在計算轉化后的能量時,漏掉了物體所具有的勢能.教師趁著學生思考的熱度,給學生布置了一道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重新進行計算,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所要學習的內容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產生一些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產生錯誤時所采取的態度和運用的策略,必須要與學生現有的認知動力形成相應的照應之勢.在學生產生錯誤時,教師沒有對錯誤直接進行處理,而是給學生提出了一個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這樣就會產生疑惑,在疑惑的激勵下,學生就會自主地進行思考、分析問題出在哪里,這樣就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能讓學生從中學到一定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每一個物理教師都應該充分認識問題的引領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價值.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要充分利用問題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探究,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合作的學習平臺,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可以說,問題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一盞璀璨的指明燈.
參考文獻:
[1]雒亞妮.如何實施初中物理有效教學[J]. 數理化學習. 2014(05):66-67.
[2]楊慶輝.例說初中物理老師怎樣吃透吃準教材[J]. 湖南中學物理. 2015(03):37-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