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禎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究,力圖超越傳統的記憶型教學文化,創建新型的教學模式所需求的思維型教學文化。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專研教材,精通課本,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隨著新一輪課程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結合學校本身情況,對語文教學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下教學建議。
一、專研教材,精通課本
能大刀闊斧地取舍教材,更是教師的解讀文本特殊功力。如果說深入淺出地解讀文本是有效教學的前提,那么大刀闊斧地取舍文本就是有效教學的保障。我們常常會把一篇文章解讀的支離破碎或臃腫不堪。因此,許多時候,我們不是擔憂備課中的“取什么”,而是矛盾“舍棄什么”,能否“快刀斬亂麻”,能否“忍痛割愛”。所以,只有對文本深入淺出的解讀,大刀闊斧地取舍,才能使語文教學從效果走向效率進而產生效益。教師在鉆研教材時要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編者的編排意圖,當然還要注入教者自己的高位理解,更要關照學生的認知水平。《海倫凱勒》一文定位在海倫“不屈不撓”的學習精神這一點上;《大江保衛戰》緊扣情況的“急”與子弟兵的“勇”;《孔子游春》在課堂中凸顯的是“孔子的智慧”。這些解讀,都是建立在教者“深入”的基礎上的“淺出”。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并解疑的。這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并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鉆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三、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在教學《車的世界》后,筆者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小小交通警》《灑水車》《讓車》等十余首兒歌,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車、交通規則方面的知識,而且無形中又認識了許多生字。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四、激發學生興趣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如果人們吃飯沒有食欲,勉強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結果只能引起惡心和嘔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會樂意接受,并且很好的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學也不應是強制性的,而應激發學生的興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持續地傾注著積性感情的認識活動。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筆者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以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五、培養學生課外閱讀
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把課外閱讀看成是課內教學的繼續與補充,是課內教學引向廣闊社會生活的擴展與延伸。網絡把全人類的智慧與知識匯集交織在一張龐大的網絡之中,形成了一條覆蓋全球、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庫”。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讓網絡源源不斷地給課堂生活注入“時代的活水”,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突破教材的極限,彌補教材的缺陷,從而構建更加開放的語文學習內容。每一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這些資源經過整合,完全可以納入語文教學內容,成為語文課程的組成部分。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使語文教學的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使語文更加生活化。
參考文獻
[1]李振球.新世紀呼喚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J].教育科研論壇,2002,(Z1).
[2]田本娜.論小學語文教學任務的整體性和最優化[J].江西教育,19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