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華 孫聰為
一、 狹義奇幻電影與廣義奇幻電影
狹義奇幻電影主要指表現奇幻的電影。奇幻電影與科幻電影具有不同點。奇幻電影不要求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奇幻電影多表現奇情勝景、魔幻重生。在時間上可以穿越幾百年、幾千年乃至幾萬年,在空間上可以跨越人間、陰間、天堂三界。中國奇幻電影與科幻電影區別比較明顯。
奇幻一詞與魔幻同為英文fantasy在漢語中的釋意,由文學領域“奇幻小說”開始流傳廣泛,奇幻文學的名字,由中國臺灣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負責人朱學恒于1992年在老牌電玩月刊《軟件世界》的“奇幻圖書館”專欄中固定下來,并沿用至今成為通用譯名。其核心內涵與魔幻相近,意指非百分之百純理性世界或不可以測的世界結構,包含神、魔等超自然元素,與科幻有所不同。
奇幻相對于魔幻,在文學領域運用更多而影視領域運用較少,而二者在用于形容影視作品時所包含的不同內涵,則可以通過以“奇幻”和“魔幻”為標簽的不同作品進行探究。以魔幻為標簽的代表作品包含國外的《指環王》《加勒比海盜》和國內的《西游降魔》《捉妖記》等,而以奇幻為標簽的電影則包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奇幻森林》《神奇動物在哪里》等。通過這些電影比較,我們發現奇幻電影相比于魔幻電影更加注重唯美意境,故事直接表現邪惡元素更少,對抗性相對較低,心理因素更多,這可以看作是奇幻電影相對于魔幻電影的區別。
廣義奇幻電影包括奇幻、魔幻、玄幻、神怪等電影。魔幻二字在漢語中連用可追溯至南北朝龍樹菩薩造、后秦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卷一的“緣起論”中的一句:“復次,欲說魔幻、魔偽、魔事故。”《全唐詩補編·卷一·殘詩集》中李翔的《獻龍虎山張天師》中也有使用:“三洞吏兵潛稽首,六宮魔幻暗銷魂。”而魔幻一詞在近些年的流行則與一些流行的西方電影有關,英文中魔幻電影和奇幻電影通常是同一個用詞,即fantasy film,其中包含了魔法、神話、傳說等一系列超自然元素的意義,中文常常把fantasy film 翻譯為魔幻,例如《指環王》系列、《加勒比海盜》系列等就是典型的中文語境中的魔幻電影。
而在國產影視劇中,起初并不使用魔幻一詞作為標簽,盡管我們有很多古代背景的神話故事、超自然元素,但率先將“魔幻”一詞打響的則是2008年播出的一個現代背景電視劇《魔幻手機》,然而劇中實際上使用的元素卻并非超自然元素,女主角“傻妞”作為魔幻手機本身是一部來自2060年的基因重組手機,也就是說該劇的核心概念其實是科幻,可見魔幻一詞在運用于本土影視作品時,一開始的界定就比較模糊。另外,百度搜索“魔幻題材電影”,首頁既可見《捉妖記》《美人魚》等符合 fantasy film 意義的電影,也可見《星際穿越》等原本屬于典型science film (科幻電影)的作品,可見國內對魔幻一詞的使用仍然常有錯誤和不清晰。但總體來說,魔幻中必須包含“超自然元素”的認知還是比較廣泛的,因而無論是幾乎每年春節檔必有的一系列以《西游記》為基礎改編的電影,還是以中國傳統故事為原型創作的《畫皮》電影系列、《天師鐘馗》,又或者是當代作者創作的網絡劇、電視劇《無心法師》《花千骨》都冠以“魔幻”的標簽。
另外,“魔幻現實主義”作為一個“類型融合”的詞匯,也拓寬了魔幻一詞的概念,馬爾克斯小說《百年孤獨》被認為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指以真實世界為背景,但又具有怪異因素,關注神秘感但又不對其中的魔幻因素做出原理性解釋,具有批判性的一種文學和影視藝術風格。我國導演畢贛2016年作品《路邊野餐》被稱為詩意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這時魔幻一詞更加限定在超越一般自然的元素,而不需要有任何確切的神魔。根據以上材料我們基本認定,魔幻是一個內涵廣泛的詞語,國內外含有超自然元素的影視作品常常都可以用魔幻影視形容。一些科幻電影由于其神奇特征也常常與魔幻電影混淆。
玄幻一詞來源于文學領域的“玄幻小說”,與魔幻、奇幻、科幻不同,玄幻一詞的提出和廣泛流傳與外文翻譯無關。一般認為玄幻一詞由香港作家黃易提出,而第一本玄幻小說即是1988年香港“聚賢館”出版的黃易的《月魔》,號稱“集玄學、科學和文學于一身”。玄幻之中的玄,也就是取自于玄學,而玄學又源自于我國傳統的道教和道家思想,所以玄幻一定是一種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類型。雖然在玄幻小說的發展中也多有雜糅,有時西方的文化元素、日本的文化元素也進入其中,但作為玄幻一詞的起始,道家文化仍然具有較為基礎的意義。這一點在影視作品中也體現出來,以玄幻類型聞名的幾部影視作品,如電視劇《誅仙·青云志》和《擇天記》,無一例外都以中國古代樣貌為背景,道教修仙文化為基礎,可見玄幻電影主要指一種包含中國道教玄學的電影。
神怪首先源自于我國古代傳說、經典,魏晉南北朝開始產生了志怪小說,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時間里,神怪題材小說中出現了無數廣為流傳的經典作品,《聊齋志異》等作品被國內影視反復翻拍。總的來說神怪題材由文學領域用以界定文本、小說為形成基礎,進而也可以用來形容影視題材,其中包含了中國古典文化背景的內涵,可以容納上古神話、民間傳說、以及一些道教、佛教思想,其文化背景主要放在中國本土之內。
仙俠與玄幻的內涵相似,二者都包含了中國古典元素與一些超越現實的幻想,人們普遍認為民國時期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是仙俠文學的開創者。仙俠文學由武俠文學變化而來,其俠字在一定程度上強調了墨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內涵,但又已經偏向于道家的世界設定。其影視作品包含徐克2001年導演的電影《蜀山傳》、電視劇《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等。我們在本文主要探討廣義奇幻電影。
二、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產生的原因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產生有其深刻的原因。中國精怪文化比較成熟,促進中國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敘事藝術發展。中國精怪文化淵源流長,精怪文化及其產生的神怪意識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精怪文化發源于古代人們生活中對于自然力量的驚訝與崇拜,這些現象包括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人們將種種現象歸納為高高在上的權威,通過擬人化的構想,架構而出。精怪文化在人們心中象征著善惡分明的角色,是為人們懲惡揚善的形象,神源自于道教,而鬼則源于佛經中的著述。人們崇拜神怪文化,并以此為警戒,從而形成了相應的祈福祭祀等活動。
中國文化有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發展的基礎,中國神話傳說、道家思想、武俠精神、以及巫術文化都會給奇幻電影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莊子》《楚辭》等想象豐富、幻想奇特、描繪細致、幽默生動,善于運用神話和寓言故事。李白的《夢游天姆吟留別》、蘇軾的《江城子·記夢》等把夢境與現實結合起來,亦幻亦真。
中國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同中國精怪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好的發展前景。中國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大多由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神怪小說改編,或者在此基礎上發展、創新。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提倡對奇幻的展現。奇幻的存在是超于現實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它的具象化,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對奇幻的解釋和翻譯。
現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的生活節奏日趨快捷化,不滿足于文化快餐,對電影的需求已不僅僅滿足于身邊的日常瑣事或世界風光、各地民俗的展示,不滿足于人類思想交流、情感離合的表現。他們需要想象,需要探索,需要了解生命乃至生命以外的神秘事物。所以對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的極限體驗和獵奇性的身心刺激追求成為觀眾很大的呼喊。
當然,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沒有宣揚神秘主義,與封建迷信截然不同,不能給它加上破壞世界等莫須有的罪名。
三、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的共同點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具有一些共同點。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共同點鮮明,想象力豐富,創造力強,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自由自在,多用特技、變形鏡頭與虛幻鏡頭。它們以獨有的藝術特色和完美的表現方式展示超強魅力,緊張的節奏、怪誕的情節、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沖擊,視聽的全方位震撼,將種種匪夷所思的感覺印在觀眾的心靈深處,吸引觀眾進入無限拓展的時間與空間。
從敘事結構上看,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由一系列片段緊扣主線組接而成,真正實現了時間被分割、被打亂,現在與將來不再互相抵觸,生活在昨天或明天與生活在今天一樣容易,甚至可以同時生活在昨天和明天。主要藝術形象可以打通人間、陰間、天堂三界。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敘事與運用特效緊密相連,部分敘事是通過特效展示出來的,例如《西游伏妖篇》《九層妖塔》《白蛇傳說》《畫皮1》《畫皮2》《封神榜》(《封神演義》)《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西游伏妖篇》在敘事上有一些創意,運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表現了復雜的人性與多變的妖性,探討了人物、神仙與動物精靈以及妖魔鬼怪之間的關系。用殘酷而奇幻的方式打破了童話故事。有關《西游記》的電影電視劇,被幾個國家拍過很多部,《西游伏妖篇》能夠拍出一些新意,的確不容易。該片在2017年1月獲得票房7億多,成為2017年春節檔票房第一,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觀眾的認可。陸川《九層妖塔》運用三維電腦特技,突出了巨獸的無比巨大與異常勇猛,表現出激烈的戰爭場景,展示了魔法世界神奇、壯觀的景色,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使用非線性時間較多。敘事時間有非線性時間,也有線性時間。羅伯特·麥基對非線性時間與線性時間進行了準確的區分。“非線性時間:如果一個故事在時間中隨意跳躍,從而模糊了時間的連續性,以致觀眾無從判定什么發生在前什么發生在后,那么這個故事便是按照非線性時間來講述的。”[1]這些論述屬于經驗之談,應用性強,在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創作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四、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的不同點
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具有不同點。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日益加深,院線奇幻電影的更迭速度已經遠遠滿足不了當代人的需求。于是網絡奇幻電影的概念逐漸產生,并成型于2013年,以其投資成本少,制作周期短為優勢,大量涌入人們的視野。初期的網絡奇幻電影,大多為企業快速變現的渠道,文化內涵較少。自2015年起,以《道士出山》為首,網絡奇幻電影逐漸呈現出相對成型的文化內容。直到進入2017年,廣電總局表示,只有題材優質、制作精良的網絡大電影才可獲得批準上線,才使得隨后的網絡大電影,更加注重內容的精致化。在這一背景下,取材于中國傳統神怪文化的網絡奇幻電影層出不窮,這類電影往往以中國傳統神怪故事作為改編材料,以中國傳統神怪作為主要表現對象,大多以表現懲惡揚善、歌頌愛情為主。
網絡玄幻電影比院線奇幻電影在敘事上更自由。從網絡奇幻電影的發展來看,網絡奇幻電影絕不能僅僅是依附于院線奇幻電影的附屬產業,而是以逐漸發展成為與前者并駕齊驅的一種網絡電影,這就要求網絡奇幻電影從取材上要尋求新的創作源泉。部分神怪文化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其根植于中國傳統中教化人們懲惡揚善的積極意義也不容忽視。在網絡玄幻電影題材中,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改編元素,而其中善惡因果循環的價值至今仍然具有參考意義,因此在改編中,應當注重對這些價值的鉆研和探索,將之與綺麗幽玄的幻想世界勾連起來,達到視聽和內涵的雙重創造。當下部分社會環境中的腐蝕、貪婪、欲望等等一系列畸形的發展,正需要一種積極正面的內容來擊潰、矯正,人們從心理上需要這樣懲惡揚善的夢幻世界,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種種優良品質,恰好能夠滿足人們的這一心理需求。網絡奇幻電影作為一種傳播渠道和娛樂渠道,兼具傳播文化與熏陶的作用,在網絡成為主流傳播渠道的今天,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根植在網絡電影中是一種創作與傳播文化雙贏之事。
網絡玄幻電影比院線奇幻電影在時間與空間上更自由。陳小林《網絡電影:一個全新的視野》一文認為,網絡電影在播放方式上,為增加觀賞者自主,并配合網絡互動性,網友可以依照順序正著看、倒著看、跳著看,任何時間只要可以連上網的地方,就可以收看電影。[2]徐輝《個性化之維——網絡電影的藝術新特征》一文認為,網絡電影指以互聯網為傳播媒介的電影,即在互聯網上可以欣賞的電影。網絡電影具有互聯網的特性,主要有:第一對“空間控制”的逃逸。第二,對“時間操控”的逃逸。第三,金錢同盟之控制的逃逸。[3]陳宇《網絡時代的自由表達——網絡電影的美學特征及其價值意義》一文認為網絡電影是一種自由表達。[4]他們所論確有道理。網絡玄幻電影比院線奇幻電影在時間與空間上更不受限制,可以隨時突破天上、人間與地獄的制約。
網絡玄幻電影比院線奇幻電影更注重網民的需求,更強調網感,與網民互動更強。“網絡與電影的結合,使網絡電影天生具有參與性、即時性、原創性、互動性等鮮明的藝術特征。”[5]這些特點在網絡玄幻電影中表現得尤其鮮明,并且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例如《靈魂擺渡·黃泉》《斗戰勝佛》《道士出山》《美人魚前傳》《人魚校花》等。《靈魂擺渡·黃泉》是由北京完美建信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愛奇藝等聯合出品的一部網絡玄幻電影,講述了千年黃泉路上最后一個“孟婆”的愛情故事。這部電影作為《靈魂擺渡》IP系列的衍生作品,繼承了該系列作品一貫想象力豐富、畫面精怪靈異的風格,將中國傳統神話人物進行重新架構,用更加新穎、獨特的視角展現了三七與長生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探討了愛情這一永恒話題。該片于2018年2月1日在愛奇藝上映,5小時的播放量突破500萬,,8小時的播放量突破733萬,創造了網絡大電影上線首個5小時和8小時的播放量最高紀錄。上線56小時票房分賬破千萬;上線9天破2000萬;上線27天,票房分賬收益突破3000萬,首月會員觀影人次870萬。這一數據充分說明該片的熱度,同時也對同類玄幻網絡電影的創作具有啟發意義。《靈魂擺渡·黃泉》講述了八百里黃泉路上,孟婆莊中孟婆的一系列故事。影片全篇無論是從色彩、故事情節還是臺詞等等,都融會了我國古典傳統文化的特色,深刻地運用了志怪奇談的方式,解讀中國的神話傳奇。一句“情之所鐘者,不懼生,不懼死,世間萬物,唯情不死”,將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愛情的忠貞不渝展現得淋漓盡致,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話。作為一部網絡大電影,《黃泉》的成功,與其同源的網絡劇《靈魂擺渡》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此二者均是以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神鬼故事為核心,不同的是《黃泉》通篇運用了古典文學的臺詞,輔以經典古代愛情故事,影射當代人群的速食愛情,刺痛人們的內心。該片借用了孟婆這一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形象,一改其在傳統中為死者遞送孟婆湯的老者形象,將其改變為一個年輕的姑娘。孟婆在片中是一個具有傳承性的角色,母女繼承,帶有中國傳統神話早期母系氏族社會的特點,當然也是為了貼合這一傳統人物。該片借用了一個愛情故事的外殼,實際上斥責的是人的貪欲。三七作為新一代的孟婆,因為其父親貪戀人間煙火又不肯放棄永生的誘惑而缺少了一縷精魂,因此變得不諳世事,在與長生的愛戀中因其父與師姐的貪欲而受到欺騙。在中國傳統神話中,陰間是對人在人世間善惡審判的一處場所,該片將人物和主要沖突設置在孟婆莊這一陰間場所,其實是為這一場關于貪欲的審判創造了一個中國人更容易接受的氛圍。長生不老這一在神怪文化中經常被提及的方面也是該片故事的一個核心,劇中反面人物的貪欲皆與之相關。我們其實可以清晰地發現,整個故事雖然發生在陰間虛擬空間,但審判的卻是人間,這是我們現世人關心的問題。
五、 中國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敘事得與失
中國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敘事得與失比較明顯。中國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具有探索精神,具有冒險精神,對我國電影敘事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中國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創造出五彩繽紛、千變萬化的奇幻世界,使觀眾神思飛越、異想天開。 在中國部分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中,善與惡、生與死、人類與異己、正常與非正常之間的界限有時清晰,有時模糊,有時互相轉化。在一個荒謬的、充滿威脅的社會中,人如果不愿向社會偏見屈服,不愿被各種荒誕的、令人痛苦的勢力所吞沒,有時只好借助于奇幻的力量、奇幻的世界來表現。其中尤其是愛情具有神奇的力量,人可以因為愛情而死,也可以因為愛情而復生,愛情可以使人類與神怪相通。
愛情使藝術形象超越人類與神怪兩界的限制,使藝術形象聚集起無窮無盡的意志力,使他們做到了人類無法做到的一切。這真是驚天地泣鬼神,凄涼而美麗。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故事是虛幻的,是不存在的。但是,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所表現的超越生死的愛情是真實的,所以讓觀眾喜愛,在驚奇中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受,如《白蛇傳說》《尋龍訣》等。《尋龍訣》根據小說《鬼吹燈》改編,由烏爾善導演,陳坤、舒琪等主演,想象力豐富,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中國部分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人與鬼怪交流 、相互幫助,反襯人間的險惡。在人與鬼的世界里表現了現實社會無法表現的內容,在奇瑰的想象中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中國部分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中,觀眾獲得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審美宣泄。這種參與意識,實際上形成了一個無形的道德法庭,讓觀眾跟隨劇情的發展,不斷地對作惡者進行道德上的審判,影片意義在觀眾的心中加深了。
中國部分網絡奇幻電影與院線奇幻電影藝術結構奇巧而獨特,風格清新而浪漫。深刻的意義令人感到雜而有序、奇而不怪,人類與神怪兩界的生命溝通合情合理。 如《畫皮1》《畫皮2》等。《畫皮2》妖狐小唯(周迅飾)因救人違反妖界規則,被冰封在寒冰地獄中度過了五百年,痛苦不堪。在命運面前,逃離冰窟的小唯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被寒冰地獄的冰舌抓回去,要么獲得一顆人心真正成人。小唯四處尋找目標,直到偶遇逃婚并因一次意外被毀容的靖公主(趙薇飾)。小唯很快發現,靖公主有一顆與眾不同的心,她把變成人的理想全部寄托在靖公主身上。靖公主現身白城讓曾經青梅竹馬的霍心(陳坤飾)驚訝不已。面對靖公主,他無法接受她逃婚并準備和自己私奔的突如其來的現實。小唯發現靖公主與霍心微妙的心理狀態而隨機應變,一步步讓靖公主接受了換皮的要求。靖公主不惜換心換皮以達到與霍心相伴,最終努力得到了回報,小唯與她融為一體,她的容貌得以復原。靖公主把愛情看得很重。霍心是漢朝都尉,責任和重壓使他不敢面對靖公主的愛情。當他與披著小唯的皮的公主肌膚相親后,更為自責。當他知道靖公主為了他與小唯換心換皮后,拔劍刺瞎自己。龐郎是捉妖師,他學問駁雜。不諳世事的野妖雀兒讓他輕松愉快,他知道雀兒是妖。他有江湖知識分子的味道,崇尚知識但有些死板教條。雀兒是一只鳥雀妖,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從龐郎身上體驗到了一絲愛的感受。雀妖對小唯尊崇,為了救小唯和龐郎,她被巫師殺害。該片表現了贖罪、尋求生命、尋求愛情。
中國部分奇幻電影存在薄弱環節:價值取向不夠明確,敘事不夠清晰,視聽效果不夠理想。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60.
[2]陳小林.網絡電影:一個全新的視野[J].電影藝術,2001(2):63.
[3]徐輝.個性化之維——網絡電影的藝術新特征[J].現代傳播,2011(4):58-62.
[4]陳宇.網絡時代的自由表達——網絡電影的美學特征及其價值意義[J].當代電影,2011(10):139-145.
[5]張智華.中國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節目初探——兼論中國網絡文化建設[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