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起跑線》是由薩基特·喬杜里導演、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人主演的教育題材影片。影片以印度現實社會中的教育問題為背景,以服裝店夫婦費勁心思送女兒進頂尖私立學校讀書為敘事主線,涉及教育、公平、貧富差距等諸多內容。期間,形體表現元素的應用是《起跑線》的一大亮點,其促使影片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人物動作更具合理性,并由此展示出影片更深層次的思想內涵,不斷拓展影片的深度與廣度。
一、 形體表現元素與思想內涵關系解析
(一)有效載體
所謂形體表現即體態表現,指人們基于特定情境、特定氛圍下產生的相應動作,其由形體表現元素組成,在戲劇、話劇中較為常見,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重要內容。形體表現元素具有詮釋人物心理狀態、傳達演員心理波動等多樣化功能,因而逐步被應用于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1]借助形體表現元素,影片能夠表達出言語難以描述的內心活動抑或情緒變動,并在此基礎上傳達出影片的思想內涵,塑造出更完美的影視作品。因此,形體表現可在一定程度上看做傳達電影思想內涵的有效載體。形體表現元素的合理應用可以展示出影片深層次思想內涵。優秀的形體表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演員在摸索的過程不斷強化練習,積累深厚的經驗,以適應形體表現元素對年齡感、身份感、時代感等多方面的要求,增加電影的藝術感染力。
(二)內驅力
思想內涵是形體表現的靈魂,是形體表現產生的內驅力;沒有思想內涵的形體表現感染力及表現力較低,不能很好的引發第三方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形體表現最重要且最根本的追求即增強人物的真實感并展示人物個性,因個性的產生衍生于電影表演者的思想,因此以一定思想深度為基礎進行形體表現更能吸引觀眾注意力,增加觀眾的內心感悟;并能夠實現受眾內心活動與演員形體表現的有機統一,進而為觀眾創造更佳的觀影體驗。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部電影,其核心思想內涵需借助演員進行傳達,影片中重要演員的思想理念即為整部影片的思想理念,故而在進行電影人物形象設定時要充分考慮影片思想內涵,以此為基礎設定人物走向,繼而促使形體表現元素的應用更具合理性。
(三)有機統一
在電影作品中,形體表現元素與思想內涵互為表里,二者缺一不可,形體表現元素是傳達思想內涵的有效載體,思想內涵是形體表現元素產生的內驅力。因此,在影視作品中,要注意形體表現元素與思想內涵的有機統一,既不可過分著力于刻畫形體表現而忽視了思想內涵深度,亦不可因對思想內涵的表達而忽視了對形體表現元素的應用。以形體表現元素為表現手法,以深層次思想內涵為指引,共同促使電影美學與內涵兼顧,這是對電影制作人、導演及演員本身提出的更高要求,而對形體表現元素及思想內涵深度的高標準、嚴要求則為電影的口碑與票房雙豐收奠定堅實基礎。[2]
二、 在《起跑線》中的應用
形體表現元素是輔助影視作品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的有效工具,亦是提高影片思想內涵深度的重要手段,因而其受到影視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并在電影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依據形體表現內容類別進行劃分,其主要涵蓋手勢動作元素、舞蹈藝術元素等多方面內容。在《起跑線》中,影片對于形體表現元素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手勢動作元素、面部表情元素、舞蹈藝術元素三方面。
(一)手勢動作元素
手勢動作是人們日常交流過程中常見的肢體行為,電影多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為創作題材,為使演員的表演更具真實性與說服力,常于其中設計一定的手勢動作符號,確保人物的語言表達更加充分、完整。《起跑線》是印度電影,印度人民多具宗教信仰,且極為看重社交禮儀,故而此類電影呈現出的手勢動作符號多與宗教信仰或社交禮儀相關;例如,當拉吉和米圖與被邀請的客人見面時,拉吉雙手合十加以問候,體現出對客人的尊重與重視,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他具有良好的社交禮儀及素質修養,此類手勢動作符號的合理化應用不僅增強了不同國家觀眾對印度禮儀的了解,還促使受眾于觀影過程中體驗不同的宗教文化和社交禮儀。
(二)面部表情元素
演員演技是電影口碑與票房的重要保障,面部表情豐富及恰當與否直接關系著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內心世界構建,影響著觀眾對影片的認可度,是對演員演技的極大考驗。[3]《起跑線》極為重視電影人物的戲劇化表演,故而影片中有大量面部表情符號元素,增強著戲劇沖突,以女主角米圖為例;對于米圖,當拉吉不同意搬到瓦桑維哈以滿足德里文法學校的招生標準時,其激動講述去公立學校學習可能會對女兒產生的種種弊端,以致臉上寫滿悲傷,眼中泛著淚花將內心的傷痛展示得淋漓盡致;當派對上拉吉與女兒皮婭在客人面前肆無顧忌跳舞時,面對眾人的取笑,米圖臉上流露出羞愧表情,彰顯出其驕傲虛榮的一面;而當她在貧民區為獲得家庭用水而神態猙獰地與不講理婦人爭搶時,則體現出其強勢、勇于捍衛自己權利的性格特征……這些面部表情元素的加入完全符合米圖的人物設定,使其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人物行為更加真實可信。此外,德里文法學校校長阿莫瑞塔·金格的面部表情同樣是《起跑線》的一大看點,其在媒體鏡頭前落落大方、自然得體的神態與私下里與拉吉談話時流露出的不屑形成鮮明對比,反差之下更能彰顯出該人物表里不一的性格特征;更具諷刺意味,這與影片傳達的保持本真思想的內涵理念和諧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該片的市場性,引發不同國度觀眾的深思。
(三)舞蹈藝術元素
舞蹈是印度電影的鮮明特色,是形體表現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在《起跑線》中,對于舞蹈藝術元素的應用主要包括米圖為女兒舉辦派對期間皮婭和父親拉吉一起跳舞及影片最后公立學校的學生在德里文法學校家長會匯演期間跳舞兩大部分。在派對上,皮婭聽到自己最喜歡的音樂,不由得叫著父親一起跳舞,歡快的旋律、自由的肢體、默契的互動,顯示出不受階級限制、不受眾人眼光局限下精神的自由自在;在電影結尾,由巴拉特納加爾公立學校的學生為德里文法學校家長帶來歌舞視聽表演,其舞蹈動作整齊劃一、敲打樂器自信有力、歌曲演唱飽含情感,旨在告訴影片中所有的家長以及所有的觀眾,公立學校一樣具有天賦異稟的學生,不能因學校不同、出身不同而隨意輕視一個人,更不必因攀比心理作祟而不擇手段將孩子送入貴族學校。
三、 對詮釋《起跑線》深層次思想內涵的作用力
歌舞是印度電影最鮮明的藝術特色,形體表現是歌舞最重要的詮釋形式;因此,形體表現元素在印度電影中更具特殊性與重要性。形體表現是基于特定情境下人物展示出的狀態,涉及動作、神態等諸多內容,此類形體表現并非獨立產生,而是受制于人物的思想內涵,因此,形體表現元素的加入目的在于展示人物深層次思想內涵,與此同時,促使電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飽滿。[4]《起跑線》作為以教育題材為核心的一部具有傳統印度電影特色的影片,其以形體表現元素為表觀,旨在借助歌舞傳達深層次思想內涵。
(一)展示《起跑線》人物思想內涵變化
電影中人物性格是決定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原初動因,形體表現元素是行為產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不同時期、不同情境下人物的形體表,能夠展示出人物隨著影片情節推進產生的性格變化,并從側面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內涵變化。在《起跑線》中,男主角拉吉的人物性格變化最為明顯,其在電影開篇極為愛護妻子,為達到妻子要求不惜撒謊以拿到入學資格;隨著與迪帕克·迪布里亞爾的相處,拉吉被他的善良、樸實所打動,開始反思自己的撒謊、扮窮行為;當其如愿為孩子拿到入學資格后,便出資修繕迪帕克兒子所在的巴拉特納加爾公立學校,當迪帕克上門表達感謝卻發現了拉吉的欺騙行為,欲去向校長揭發,拉吉滿臉驚恐、抓起衣服就跑,顯示出其對揭發后果的恐懼;電影結尾,拉吉在德里文法學校家長會上勇敢承認自身錯誤,呼吁家長們一起維護貧困孩子的教育公平——與拉吉相關的整套形體表現元素的變化是其心路歷程的變化,亦是其思想內涵的變化,雖然他曾為了孩子失去誠信、失去真誠,但最終找回了自我的本真。
(二)促使影片思想內涵深度不斷延伸
《起跑線》中形體表現元素的應用多用于展示戲劇沖突,尤其以拉吉夫婦與上流階層相處及與貧民地區人民相處兩部分應用較多。通過與不同群體交流時顯示出的形體表現,為觀眾塑造了一個既無法獲得上流階層接受與認可,又無法適應貧苦人民生活的中產階級家庭。兩部分的對比彰顯出印度人民極大的貧富差距;就思想內涵而言,這已不僅僅是教育層面問題,而是基于教育問題透視出的階層固化問題,是隸屬于社會階層范疇的更深層次問題,這一思想內涵深度的延伸借助形體表現元素加以呈現,顯示出形體表現元素對電影思想內涵深度拓展的重要意義。
(三)促使影片集多元化思想內涵于一體
思想內涵是電影的靈魂,決定著電影的高度,因電影涉及導演、編劇、演員等多方人員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電影思想內涵的多元化。[5]《起跑線》中所涉及的教育、誠信、貧富差距、階層等問題,通過演員的形體表現多元化地集合為一體,促使影片思想內涵維度不斷拓展,且展示了不同思想內涵。以誠信問題及教育問題為例,在影片中,拉吉夫婦在一次次入學申請失敗后,為成功將女兒送入頂尖學府,決定假冒貧困家庭,獲得貧困生教育指標,為此,他們真正走入貧民窟,切實體驗窮人生活,以此蒙騙調查人。米圖遇到蚊蟲時大聲叫喊、高高跳起,鄰里給予糕點時臉上流露出的嫌棄均顯示出其與貧民區生活的格格不入,影片由此彰顯出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及漏洞,亦彰顯出教育沖突引發的教育不誠信問題。
結語
形體表現元素是電影創作的重要藝術元素之一,細小形體動作的真實性及優良邏輯性是影片深層次思想內涵有效傳達給觀眾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起跑線》充分發揮著手勢動作元素、面部表情元素、舞蹈藝術元素等形體表現元素的價值,以形體表現元素為載體,以思想內涵為內驅力,達到了形體表現元素與思想內涵的平衡與有機統一,促使電影思想內涵的維度及深度不斷拓展,增強了影片的實質內涵及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羅琦.形體動作方法在中國的接受與批判——兼論形體動作方法概念的內涵與外延[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2018(1):104-119.
[2]湯旭麗.淺析電影表演形體教學“形體技巧與能力塑形階段”的實踐意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5):155-158.
[3]汪振城.電影空間中影像身體的美學建構及意義生成[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4.
[4]姜燕.初探電影表演藝術中的“表情動作”[D].重慶:重慶大學,2011.
[5]趙鑫,賈強.淺析形體語言在靜態電影中的表現[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2(4):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