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英
201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文學院舉行了《我的二十世紀傍晚——以及其他小突破》的主題演講。在演講的過程中,石黑一雄向全社會發起了文學多元化涉獵與跨學科表達的呼吁,這是一位文學大師發自其肺腑的理性吶喊,這種呼吁與吶喊為后現代電影主導時代下的文學表達帶來了一種因應時代發展的契機與時空。
一、 電影中歐美文學的多元化涉獵
(一)發展抉擇
文學是電影創制的母體與宿主,對于歐美電影而言,作為影視映像的原生藍本,電影文學為世界文化藝術領域帶來了殿堂級的最佳示范;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作為歐美電影支柱的文學已經開始出現了過度意識、過度想象、過度狹隘、過度保守等傾向。21世紀是讀圖讀像讀影時代,是電影主宰的世紀,文學已經由前電影時代的前臺主宰者,淪為一種后電影時代的后臺文學文本支撐者。這種文學發展的尷尬境地為歐美文學與文化的后現代解脫帶來了一種面向未來的發展啟示與發展抉擇。這種關鍵性的啟示與抉擇,將直接決定歐美文學在未來文化世界中將扮演何種角色,同時,亦為文學與文化在后現代時期如何孕育出更加豐富多彩的作品帶來了一種愈加理性的文化考量與反詰。誠然,無論從何種意義而言,文學都應推行一種多元化涉獵的發展之路,文學應不僅只將關注的視閾局限于文學,更應將關注的視野開放至全世界,將文學之外的更廣闊的時空包容進來、擴充起來、延展開來。[1]
(二)歷史文化價值表達
眾所周知,為電影提供元動力與元意象支撐的文學文本,以其閱讀過程建構心境,而由其所支撐起來的電影創制,則由影視映像建構起視境、情境、意境。電影中的歐美文學有著非常多元化的涉獵,廣泛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這種更加廣泛化的多元化涉獵為文學支撐下的歐美電影帶來了熾烈的情感源泉,尤其是對歷史的多元化涉獵更為其帶來了史詩般的恢弘壯麗。例如,從歷史范疇而言,歐美電影中文學針對歷史的表達日見豐富與深刻,電影創制中的過去因現在而躍遷,同時過去的歷史亦為現代創制提供了經驗與介引,所謂的歷史不過是一種現實起底的思索,最終將與現實心靈熔為一爐,而作為電影創制的文學文本基礎的涉獵則能夠令這種穿透時空的思想活動得以復萌,從而既為過去獲得一種歷史性,又為現在書寫一種在場性。由此可見,電影中歐美文學的多元化涉獵對于再現歷史等多元化時空有著不可或缺的文化價值。
(三)文學多元化涉獵下的歐美電影全球化
與傳統觀點有所不同的是,學界越來越傾向于將文學視作為一種思想、意識、意志表達的虛構,而在文學作為支柱支撐起來的影視創制,則可以由此而解釋為一種具象化與意象化表達的基于藝術意志的有機建構;然而這種有機建構卻為文學文本所解構為一種企圖真實陳述的偽真實陳述。無論從哪一種視閾而言,文學均不宜過度意識、過度想象、過度狹隘、過度保守,而應更具開放性;未來的新一代文學更應有意識地實現其跨域與跨境廣泛涉獵,同時,后電影時代的整個歐美電影產業亦早已產生了新一輪的質變,這種質變既包括了歐美文學創作的多元化的涉獵,又包括了融合后現代多學科的多元一體化發展,而這種多元化的質變為整個歐美電影產業帶來了一種狂飆突進式的全球化發展,同時,在有意識的歐美文學多元化的驅策之下,歐美電影的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大勢所趨。[2]
二、 電影中歐美文學的跨學科表達
(一)跨學科無極化表達
歐美諸國的科技創新引領與科學發展支撐有目共睹,同樣,電影中的歐美文學亦倍受科技與科學的隱性驅策,正因其有機地吸納了現代科技發展的諸多成果,才為現代電影創制帶來了超乎想象的發展時空。由此可見,跨學科的影視藝術表達將為歐美電影中文學的審美及其遐想時空帶來更多的由擬象化轉換為準現實的可能。實際上,后現代的電影創制的全過程已完全屬于一種跨學科大融合的范疇,而由電影創制觀察歐美文學本體,則不難看出歐美文學本體亦在這種隱性驅策的強烈反饋效應的作用之下進行著潛移默化的隱性跨學科表達。這種跨學科表達以其概念化引入,而將學科特質等微妙地融匯于文學文本之中,無形地擴展了文學傳統狹隘的范疇,并為宏觀的文學表達開拓了不受局限的時空;甚至透過這種跨學科的方法論為文學樹立起一個嶄新的邏輯支點,從而為文學與電影表達建構起一種跨學科融合的全新文學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而為電影中的文學支撐尋獲一種更加無極化的核心取向。
(二)跨學科理性化表達
歐美各國的科技與科學發展歷程為其電影中的歐美文學帶來了深刻的基于現代性影響的選擇;同樣,文學的這種現代性亦為歐美電影帶來了跨學科的目的性歸屬與價值依托。這種文學的跨學科,既有著必然性亦有著合理性,正如歐洲從16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為各國文學所帶來巨大文化、思想、意識等。與資本主義式的深刻變革與躍遷影響一樣,現代科技與科學基礎上的文藝復興亦必然向電影賴以支撐的文學投以更強烈的反饋;而從歐美各國的電影專業教育來看,幾乎所有的專業化學府都會開設廣義上的藝術研究課程,鼓勵學子們進行多元化涉獵基礎上的跨學科宏觀藝術研究。從深刻的層面而言,電影的本質是一種意識的中介,電影創制恰恰是利用了這種意識中介,作為一種溝通工具,聯系起了歐美文學作品的抽象化圖符與觀眾的立體直觀的直覺意識,從而使得觀眾能夠在這種意識中介的作用之下,更快速、直觀、具象地看透紛紜世象背后的理性真相。[3]
(三)跨學科嬗變式表達
電影藝術講究一種創制意識與創制技法的創新,作為電影創新的文學文本支撐,在文學視閾內引入跨學科內容也就順理成章。文學文本的原初抽象性使得跨學科內容的引入比在電影創制中強行與直接引入更具可行性。跨學科內容中的理性思維對文學文本本體與電影創制均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這種引入能夠為其提供一種外延與內涵雙重倍增式的拓展與強化,同時,為這種跨學科模式更多地植入了理性思維。而理性思維的植入并不意味著靈感的喪失,在理性思維的牽系之下,電影工作者往往能為電影創制帶來更多的靈感源泉,使得歐美文學得以有更多的機會透過理性展現感性,以及展現感性背后的理性光輝;并由此引導著觀眾,以科技與科學的力量分辯錯覺,以更理性的眼光梳理復雜的光影亂象。科技與科學介入文學的跨學科表達對現代社會與后現代社會中的規則、標準、理念等傳統觀念意識發起了挑戰。文學與電影的這種雙重嬗變最終以跨學科表達實現了學術意義上的電影對文學本體的回歸。
三、 電影中歐美文學的涉獵與跨學科多元化融合
(一)平衡表達
縱觀后現代電影藝術,電影作為對原著的藝術化解讀與視聽語言再創作的一種形式已完形為時空美學與理性智慧的完美結合。電影藝術幕后大量工作的宗旨顯然在于如何能夠在有限時空呈現的光影之中,為觀眾留下更具意象化的聯想與意味深長的咀嚼回味。電影工作者為完成這一復雜的創制過程,顯然需要透過支撐電影創制的文學表達在橫向方面進行文學理性的多元化涉獵與跨學科融合,從而方能為電影創制賦予一種既“透徹玲瓏”又“無跡可求”的至高境界表達,同時,以這種至高境界所建構起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的光影亦能夠在這種跨學科融合之后,而向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報以一種文學性、藝術性、多元性、科學性四者之間的基于文學涉獵與跨學科的平衡。[4]
(二)博弈融合表達
雖然電影屬于一種更注重喻說的藝術形式,然而任何電影的喻說基礎都必須通過文學的理性,方能得以最終建構完形。尤其是作為歐美電影支柱文學中的理性,更是在其多元化涉獵與跨學科表達之上形成了一種強力支撐。表面上看,歐美文學僅僅是一種形諸于圖符的抽象,而實際上其卻更切近于讀者及觀眾的現實生活;歐美文學以其泛慈悲情懷與泛悲憫表達,關切于全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情感、人性等問題,并且以其多元化與跨學科的理性滲透、滋生、蔓延等而為電影創制塑造著更加豐富、更具意象、更見張力的藝術化時空。恰如萊辛在《拉奧孔:論繪畫與詩的界限》中所言,涉獵與跨學科融合的一霎時,才是靈感最富聯想創造與視覺沖擊力的時刻。[5]例如,在《美麗心靈》一片中,觀眾即能夠看到電影中歐美文學對數學等其他學科的涉獵,以及文學與跨學科的數學和藝術、數學和社會科學等的深度融合表達。這樣的創制為觀眾建構起了一種無需深諳數學理論,即可通曉的意象化表達,從而建構起了一種學術與藝術、跨學科與多元化的多元一體化博弈融合。
(三)意象化升華
電影曾被文化藝術界認定為一種得以解決歐美文學發展困境的最佳出路;因為電影中的影視映像更易實現接受視閾下的心靈化、審美化、意識化表達,而在現代電影中歐美文學的多元化與跨學科的雙重效應作用之下,歐美文學正在成為文學、意識、藝術三者的介引。
電影中歐美文學的多元化涉獵與跨學科研究,使得文學在與藝術多元深度融合的同時,亦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有著更自然的結合,并由此展開了文學與自然科學間的更廣泛的聯系。這些廣泛聯系對于電影藝術所惠良多,恰如亞里士多德對藝術的宏觀總結,所有的藝術都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模仿,而其中的差異化表達則僅僅在于模仿的媒介、選取的對象、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6]
結語
電影中的歐美文學遠比人們的傳統認知更具涉獵性。從歐美文學的原初狀態而言,其本身即是一種直指人性的人生哲學的藝術表達;而從電影創制的意義而言,這種人生哲學的藝術化表達在電影藝術的升華下進階為一種既有著時空架構,又有著因果關系的由顯性感性映現隱性理性的過程。電影情節中眾多可能性的并存亦為劇情的未來發展與最終結局等建構了更多的可能性。電影中的歐美文學在進行著多元化涉獵的同時,亦以其對科技與科學的理性思維踵繼建構起了更廣泛地向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跨學科融合。這種普遍涉獵與跨學科融合既為文學本體尋獲了跨學科的突破,更為電影創制建構起了更豐富的意象化表達模因。
參考文獻:
[1]李然,王博.歐美電影《帕丁頓熊》關于“他者性”的認識[J].電影評介,2017(4):60-62.
[2]路玥.論當代電影對歐美神話文學的傳承與創新[J].電影評介,2016(16):74-76.
[3]孟繁利.解讀歐美電影中神話人物形象與主題思想[J].電影評介,2015(24):75-77.
[4]王毖婷,梁小棟.歐美電影中英雄主義文化體現——以《美國隊長2》為例[J].電影評介,2015(14):56-58.
[5][6]黃海.中國與歐美電影美學特征及思潮的比較——兼談中國電影流變過程中的外來影響[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0(2):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