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璟娜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是意大利導演托納托雷時空三部曲之一,影片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愛情片,通過一位未滿13歲少年的第三者視角與大他者視角,共同見證了一場少年的單相思式愛情與戰爭時期戲劇化的特殊愛情表達。電影中的音樂由意大利音樂家埃尼奧·莫瑞柯尼創作,其略帶粗礪的弦樂風格與瀟灑的管樂風格在主題方面的有機結合,為觀眾帶來了一種聽覺語言與畫面完美、和諧、統一的意大利風情。
一、 原初愛情表象化的音樂表達
(一)愛情原初躁動性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在開篇即以戰爭一觸即發為背景,在戰爭的一片喧囂聲中拉開序幕。1940年6月10日,盡管墨索里尼已經通過全球廣播向英法宣戰,然而,彼時的意大利西西里島卡斯泰鎮,在二戰硝煙的大時代背景下,仍然獨享著一份難得的寧靜與祥和,一如片中無憂無慮的男主角——年僅12歲半的男孩艾默羅索·雷納托一樣,沐浴在天真、快樂、幻想之中,他終日騎著那輛車架來自英國,齒輪來自德國,踏板來自法國,鏈條來自西西里的自行車無所事事。影片開篇中的這些表述映射了戰爭氛圍背景下人的命運分野,被學生們謬稱為“聾鬼”的新來的拉丁文教師的女兒瑪蓮娜·史寇第的出場,激起了雷納托心海的波瀾,為他帶來了一種原初的難以自抑的性意識沖動下的躁動,此時響起的音樂“Inchini Ipocriti e Disperazione”(偽飾與絕望)為心潮澎湃的躁動青春期少年帶來了既沉郁又華美的華爾茲曲式,并以一種“寂莫讓我如此美麗”的表達將瑪蓮娜的孤獨、寂莫、美麗和隱藏著的內心情緒映襯烘托出來。
(二)愛情原初沖動性
影片中,女主角瑪蓮娜以其美麗的“原罪”,而為寧靜的卡斯泰陽光小鎮帶來了一種由短裙、絲襪、高跟鞋所有機組成的誘惑,瑪蓮娜無意中的一舉一動與有意中的一顰一笑,都是那么地令人陶醉,令情竇初開的雷納托仿佛置身于天堂樂園一般春心蕩漾。在表達瑪蓮娜的性感與雷納托的癡情過程中,影片采用了以女主角名字命名的專屬音樂“malena”(瑪蓮娜),這首音樂以歌唱性與歌頌性的回旋曲式仰視,首先表達了瑪蓮娜的優雅儀態,繼而以交響的復雜對位共鳴,建構出了瑪麗娜的那種為整個小鎮所有男人仰慕,所有女人憎惡的美麗;清麗的弦樂與亮麗的管樂一唱一和,恰似女主角瑪蓮娜的人生寫照,時而芳華絕代、時而婉轉低廻、時而幽怨哀愁,同時,這支音樂更有一種穿透心靈的,源自男主角雷納托的愛情沉醉感、依戀感、迷離感的沖動表達,短短2分多鐘的音樂,實際上已經高度概括了108分鐘藝術時空光影中瑪蓮娜的整個人生命運的全部內涵。[1]
(三)愛情原初行動性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是一部兩種愛情與百般世象二者深度融合的愛情影片。影片由青少年青春期單相思的一廂情愿式的愛情為開端,將青春期的愛情對象,邊緣化地寄寓在一位美麗的獨居單身女子身上;同時,以這種不對稱、不對位、不對等的愛情錯位表達詮釋出了愛情真諦。影片對愛情原初表達的表象化音樂,以其躁動性與沖動性的充滿激情的表達,而為更進一步的激情主導行動的愛情建構了視聽全方位的鋪墊。在接下來的“Passeggiata in Paese”(鄉間漫步)這支音樂中,其所銜接的恰恰是青春期的沖動與行動的關鍵性轉折,這支音樂出現在雷納托由被動地跟隨團隊在固定的地點守候瑪蓮娜,轉而單獨行動主動出擊,以便于無干擾地觀察瑪蓮娜,因此,這里采用的音樂,其前奏中的鼓點帶有著一種探索性、冒險性、懸疑性、緊迫性的意味,而緊隨其后的交響樂則有著進行曲般的節奏,指引著一個13歲的少年騎一輛單車,縱橫馳騁在卡斯泰小鎮的大街小巷,只為更近距離地接近并觀察作為單相思對象的瑪蓮娜。
二、 隱性愛情的進階音樂表達
(一)撫慰的音樂表達
影片中的愛情原初音樂表達,由最為原始的躁動性與沖動性,而交匯出了一種進行曲式的行動性。在一個寧靜的小鎮上,美麗的女人反而極易招致嫉妒、惹來閑醋、蒙上恥辱,前線傳來瑪蓮娜丈夫戰死的消息更是成為整個小鎮出現變數的催化劑,“寡婦門前是非多”令瑪蓮娜陷入進退維谷的困境之中,甚至因此失去了父親的信任,獨自一人默默地承受著整個小鎮施與的痛楚。在這種情境下,作為原初愛情行動者的雷納托勇敢地處處維護著瑪蓮娜,并且大膽地走近她的身旁,向她道出,“從現在起我將長伴你左右,直到永遠,我發誓,給我一些時間讓我長大吧”;在影片的最后,雷納托誠懇地道出,“歲月匆匆,我愛上過許多女人,當她們緊緊擁抱我時,問我會不會記住她們,但唯一我從未忘記的反而是一個從未問過我的女人”,影片中的“Bisbigli Della Gente”(耳語者)這支音樂,即在瑪蓮娜命運乖舛、孤獨無依的情境下,表達了一種由雷納托的無暇童貞解構無恥社會的一種極致的基于隱性愛情的抽象化撫慰。[2]
(二)重復與對比的音樂表達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一片中的音樂巧妙地利用劇情進行了重復的漸進與對比等技法表達。影片中的第一次重復,即是瑪蓮娜抱著丈夫照片在空曠的房間里跳舞,“Ma L'amore no”(唯愛永恒)在此處揭示了瑪蓮娜刻骨銘心的深情。影片的創制者以其獨具的匠心,巧妙地利用劇情實現了該首音樂的異時空重復,這種重復為男女主角之間傳說般的愛情建構起了一種超越了原初印象的實質愛情意義的進階表達,這既為男主角雷納托的愛情幻想尋獲了一種渲瀉的出路,又為女主角瑪蓮娜的空虛寂寞孤獨尋獲了一種侵入雷納托幻想與臆想之中的進路;這種基于音樂異時空重復表達的一進一出,將該片中的愛情主題建構得既沉浸移情又感人至深;第二次的音樂大篇幅重復則發生在瑪蓮娜的丈夫吉諾回來之后,二人一起走過廣場時,那首觀眾在開篇中已經熟悉的“Inchini Ipocriti e Disperazione”樂聲復又響起,這首樂曲中的情境與前者的相似情境下的漸進重復有著極大的不同,此時的重復是在異情境下的對比式重復;這種對比式的重復向觀眾展現了一種今非昔比的,已經抽象化為永恒的愛情表達。
(三)激情的音樂表達
影片在創制抽象化的愛情表達過程中,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移情化技法,而為最大程度地配合這種移情化技法,并令觀眾更快速地沉醉在影片的情境之中,音樂的創作者采取了在影片的具象化與表象化基礎之上,進行一種音樂標志性的藝術抽象化表達;將每個男人在其性啟蒙的經歷中,都曾有過的自己唯一的性幻想對象抽象化為一種音符表達,更以不斷出現的背景噪聲與傾訴性的管樂,緩緩地步步進逼,將觀眾的情緒不斷地推向一種臨界狀態。影片中的那首“Visioni (Fantasie d'Amore)”(幻想的愛情),即在男主角雷納托全神貫注地寫給他所至愛的瑪蓮娜的深情書信的情境中驀然響起,契合了雷納托青春期的愛情心理表達;雷納托在影片中多次針對愛情的唯一目標對象進行著有目的的幻想,并且,每一次幻想都比前一次更深入、更直接、更爆烈。[3]
三、 意象化愛情的高級音樂表達
(一)恢弘音樂傾瀉表達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以一種壓抑式的風格,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進行了回歸式的意象化升華與總結,音樂“Ipocrise”(虛偽)即以復合調性的音樂意象化地解讀著愛情的靈魂歲月,而唯有寬廣博大的音樂思維方能打造出這種猶如黃鐘大呂般地,振聾發聵的恢弘音樂創制,在這首典型的意大利式爵士曲風的音樂時空中,即以其前調建構了一種緊張、懸疑、沉郁的情緒累積的意象化表達鋪墊,而在其中調則展現出了一種壯麗的浪漫曲風,明媚的音樂調式將吉諾·史寇第與瑪蓮娜·史寇第的“榮歸故里”表達得無比地壯麗恢弘。這種光明式表達的音樂調式為瑪蓮娜被迫背井離鄉時的凄慘,帶來了一種遠高于救贖意義的意象化升華,將瑪蓮娜從影片開始至此一直被壓抑著的那種真正意義上的愛情,由吉諾的自信昂揚、瑪蓮娜的謙抑低沉一揚一抑、一正一反、一顯一隱地盡情表現了出來,在這支音樂的結尾處,更是超乎觀眾想象地釋放出了一種,具有著金屬質感的宏大且磅礴的氣勢,將瑪蓮娜曾經受過的委屈一股腦地傾瀉了出來。[4]
(二)救贖音樂牽系表達
影片以第三者與大他者的視角默默地見證著女主角的命運,該片透過唯美曲風與美麗身影,向觀眾傳遞出了一種直抵心靈的經典青春期愛情錯位與戰爭年代獨身女人對于真愛的被動等待;這兩種愛情在戰爭大背景下的錯位與交織才是影片的亮點所在。青春期的愛情最易勾起每一個男人青春記憶中的強烈共鳴,男子主動追尋中的浪擲青春與女子被動等待中的卓絕愛情,則一并印證了一種真愛永恒;該片以兩種愛情的一波三折,完成了青春期主動追尋的愛情的完形,而影片亦以其視聽的真愛伴我行的音樂光影表達了對于真愛的無上憧憬。[5]“Pensieri Di Sesso”(思想性)這首音樂恰恰為這兩種愛情最終的深度融合找到了各自的最佳視聽歸宿,并由此牽系出了瑪蓮娜與吉諾的破鏡重圓,以及雷納托愛的成熟,當雷納托將手中的唱片拋向大海的一剎那,雷納托的青春期亦就此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同時,他一廂情愿的單相思式愛情亦在救贖意義上獲得了一種意象化升華。
(三)永恒音樂升華表達
影片中的“我”(男主角雷納托)作為一位第三者,與影片中所默認建構的大他者在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默默見證著西西里永恒的美麗傳說。在影片中的戰爭背景下,美麗的瑪蓮娜猶如螻蟻般的命運,更是戰爭氛圍背景下每一個人的命運寫照;瑪蓮娜無論如何都無法獲得宗教意義上的解脫,而只能默默獨自一人承受命運的折磨。當結尾處,由埃尼奧·莫瑞柯尼重新編配的 “Momenti Difficili”(艱難時刻)的弦樂聲驟然響起時,雖然電影行將結束,然而,觀眾卻仍然沉浸在音樂聲中,無法從移情的狀態中恢復過來。埃尼奧·莫瑞柯尼以其體裁多元化的配樂技法,極具獨創性地擴大了音樂的情感表達語匯,實際上,唯有這首樂曲才能匹配得起瑪蓮娜那優美的背影,同時,唯有瑪蓮娜優美的背影才配得起如此唯美的曲風。影片以樂聲所表達的真愛伴我行,為年輕一代釋出了一種“你教我成長,從未要我銘記,再美麗的人兒也會在歲月中老去”的經典式的永恒悸動。誠然,愛情永恒。
結語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以多重視角建構起了永恒的愛情表達。影片的配樂是曾與托納托雷七度合作的埃尼奧·莫瑞柯尼(Ennio Morricone)的心血結晶。埃尼奧·莫瑞柯尼的音樂創作,不僅樂思十分寬廣,而且在其質樸流暢的樂感之中蘊蓄著一種沁人心脾的強大感染力;從《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一片觀察,埃尼奧·莫瑞柯尼的原創作品與全片整體音樂表達和諧統一,同時,其獨特的配器構思,更使得其音樂在表達愛情這一奇妙情感的過程中,不落窠臼令觀眾回味無窮,實現了一種靈魂旋律與視聽意象化升華的唯美契合。
參考文獻:
[1]田麗坤.電影的靈魂旋律——《何以笙簫默》插曲音樂與畫面的唯美契合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19):125-126.
[2]衛麗軍.電影的靈魂旋律——《何以笙簫默》插曲音樂與畫面的唯美契合[J].電影評介,2015(12):17-19.
[3]盧俊立,朱樂.淺談電影音樂對電影結構的作用——以電影《將愛情進行到底》為例[J].大舞臺,2012(6):169-170.
[4]溫曉明.淺析愛情電影中音樂的功能及其對觀眾接受的積極影響[J].大眾文藝,2012(6):182-184.
[5]姚佑南.流淌在西西里的動人旋律——評《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電影音樂創作[J].藝海,2011(10):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