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石霄飛 馬傳項
中郵建技術有限公司
對于無線網絡優化,利用網管中的性能指標,結合大數據分析,精確定位由于天線問題導致的隱性故障,能夠快速有效地發現問題,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優化效率,提升網絡服務質量。
空分復用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網絡關鍵技術之一。它是指讓同一個頻段在不同的空間內得到重復利用,在移動通信中,其基本技術就是采用自適應陣列天線實現空間分割,在不同的用戶方向上形成不同的波束,每個波束可提供一個無其他用戶干擾的唯一信道,以此達到提高速率的目的。
依據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路輸入多路輸出)技術原理,UE(用戶設備)測量的秩是主要影響因素。Rank(秩)即天線傳輸矩陣的秩,無線信號經過多徑衰落,表示能夠傳送獨立數據流的數量。當衰落增加,多徑信號相關性變大,接收端無法通過相干檢測分離出不同的信號,此時Rank將發生降階,相反的,則可以升階。RI(Rank Indicator)為1,則表示多條傳輸通路完全相關,所傳送信號之間互相干擾概率較大,使得接收端難以準確解碼。如果RI大于1,則表示有多條獨立不相關信道,UE可以接收多個不同通路上的信號,并根據預編碼規則獨立或者聯合解碼,從而增加傳輸可靠性,提高信道容量。
1.1.1 秩的自適應性
在發射分集模式下,采用單碼字進行發送,秩固定為1,層數與天線端口數相等。在空間復用模式下,信道的秩與層數相等,秩數不能超過收發側最大天線端口數。例如4T2R(4 transmit 2 receive)系統中,發射端天線端口數為4個,接收端天線端口數為2個,則秩和層數最大只能為2。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s Project) R8規范中定義的最大天線端口數為4,意味著層數不能大于4,因此2個碼字可以映射到1~4個層上進行傳輸。R9規范中定義最大天線端口數為8,則層數不能大于8,因此2個碼字可以映射到1~8個層上傳輸。
1.1.2 RI在下行調度中的應用
UE對下行傳輸信道進行測量,確定傳輸信道的秩,并上報給基站,用以輔助基站進行下行調度。同時,在任何傳輸模式下,UE都要上報CQI(信道質量指示),閉環空間分集模式下,UE還需要發送預編碼矩陣索引(PMI)信息。
通常,空間復用模式下,基站根據UE上報的RI數來決定下行碼字的數目,從而觸發模式內轉換過程。以2T2R為例,收發天線端口數都是2,則傳輸信道的最大秩不超過2。開環空間復用模式下,如果UE上報的RI為1,則表示信道相關性強,無法采用雙流傳輸,因此只能使用發射分集方式,采用單碼字進行發送。如果UE上報的RI為2,則表示信道相關性弱,可以采用雙流傳輸,可以使用空間復用方式,提高系統容量。
1.1.3 RI的限制條件
UE上報的RI表示信道的秩,但是RI的上報和使用受一些條件的限制。某些條件下,信道間相關度低,UE測量到的RI為2,但是UE仍然只能上報1。
(1)UE類別為1時,UE上報的RI只能為1。
UE class 1所支持的最大層數為1,也即UE上報的RI只能為1,因此基站也只能發送一個碼字,這意味著class1終端只能使用空間分集,無法使用空間復用。
(2)天線數小于2時,UE上報的RI只能為1。
如果物理天線損壞,導致可用天線數為1,則意味著只能采用單天線發送,此時相當于1T1R或者1T2R模式,因此傳輸信道的秩只能為1,UE上報的RI也只能為1。
(3)受碼數限制而無法使用RI=2時,則只能使用RI=1。
對于傳輸模式TM3(傳輸模式3)、TM4、TM5與TM6,系統通過高層參數來限定UE所能使用的碼數,通過比特位標定特定傳輸模式下的預編碼碼數是否能夠使用。
4G網絡除部分滴灌和室分外打,宏站均采用雙流及以上天線,在無線環境良好的情況下,下行能夠實現雙流傳輸。廣覆蓋場景大都使用2T2R天線,部分農村場景使用2T4R天線。在無線環境良好的情況下,若天線存在問題,無法實現雙流,則用戶業務速率較雙流傳輸時會有明顯下降。
UE根據測量下行信號上報不同的Rank值,上報Rank 1說明下行只能為單流傳輸,上報Rank 2說明可以使用雙流傳輸。一個配置2T2R/2T4R的小區,如果收到的Rank2比例過低,可能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天線存在發射性能下降、鴛鴦接反、正負45°線序接錯等問題,導致2路Tx(發射)無法同時發揮效能;二是小區邊緣用戶較多,大部分用戶處于無線環境較差的區域,可能是弱覆蓋或者重疊覆蓋導致;三是基站參數配置錯誤,導致無法使用雙流。
Tx分析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定義合理的算法和判決門限,精確篩選出可能存在問題天線的小區。需要說明的是2T2R的天線配置,每路Tx和Rx在物理上是合一的,定位出Tx存在問題,往往在排查過程中也能順利發現Rx的問題。
(1)關鍵指標
提取某地市4G網絡天級連續一周的RANK上報指標,如下表所示:

表1 某地市RANK指標統計
每天UE上報RANK1的上報次數達到110億次,每天UE上報RANK2的上報次數達到440億次,信息采集量非常大,更能準確地反映出網絡的工作狀態。如該指標出現異常,則網絡存在問題的概率將會較高,但是也不排除是特殊無線環境導致該指標異常。
統計某地市連續半個月UE上報RANK2占比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2 某地市連續半月RANK占比統計
全網UE上報RANK2占比的平均值在80%左右,如低于該值需分析是否存在性能下降問題,進而制定優化方案。
(2)RANK2占比過低判定規則
RANK2占比=RANK2的上報次數÷(RANK1的上報次數+ RANK2的上報次數)
全網RANK2占比基本保持在80%以內,RANK2占比劣化門限暫定為80%,當連續7天RANK2占比小于80%,即定義為RANK劣化小區,需展開優化工作,提升RANK2占比。
統計分析大量的DT數據,RSRP(參考信號接收功率)以5db分段,SINR(信號干擾噪聲比)以3db分段,參考統計結果制定出RANK2占比門限值。
RSRP各分段對應TM2(傳輸分集模式)和TM3(開環空分復用模式)占比情況如下表:

表3 RSRP分段TM2/3占比統計情況
由于采用的是DT數據,小于-105dbm的采樣點數較少,所以可能會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建議剔除。通過上表可知,當RSRP小于-95dbm時,TM3的占比明顯下降,也即會導致RANK2的占比明顯下降。根據MR中考核大于-110dbm的占比,以大于-110dbm為參考點,此時TM3的占比為44.6%,也即RANK2的占比也是44.6%,故建議把RANK2占比門限設置為45%。
SINR各分段對應TM2和TM3占比情況如下表:

表4 SINR分段TM2/3占比統計情況

24~27 503 10889 4.42% 95.58%21~24 1256 16367 7.13% 92.87%18~21 2564 20045 11.34% 88.66%15~18 4817 19530 19.78% 80.22%12~15 5594 15804 26.14% 73.86%9~12 5309 10945 32.66% 67.34%6~9 4327 6770 38.99% 61.01%3~6 2923 3428 46.02% 53.98%0~3 1533 1472 51.01% 48.99%-3~,0 620 496 55.56% 44.44%-6~-3 188 145 56.46% 43.54%-9~-6 69 49 58.47% 41.53%-12~-9 12 15 44.44% 55.56%-15~-12 1 1 50.00% 50.00%
由于采用的是路測數據,小于-6db的采樣點數較少,所以可能會影響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建議剔除。通過上表可知,當SINR小于6db時,TM3的占比明顯下降,也即會導致RANK2的占比明顯下降。日常優化中一般要求SINR大于-3db,此時TM3的占比為44.44%,也即RANK2的占比也是44.44%,故建議把RANK2占比門限設置為45%。
綜合以上分析,RANK2占比的門限建議設置為45%,同時為防止采樣數較少導致誤判,需同時也滿足每天的采樣數大于10000。即滿足硬件至少是2T2R,每天采樣點數大于10000,且RANK2占比小于45%的小區定義為RANK2占比較低,建議進行隱性故障排查,同時提升RANK2占比。
測試驗證問題139個,主要分為6大類:駐波告警、鴛鴦接反、極化接錯、電子下傾角不一致、天線接反、參數配置錯誤。
統計結果如下表:

表5 問題分類統計情況
分析發現“湖山路_50”小區的RANK2占比明顯較低,僅1.8%,而且該小區支持兩發兩收,也即支持雙流。分析話務量等指標,發現該小區用戶數較少,且全天流量僅200MB,明顯也較少。
分析周邊無線,該小區位于城郊結合部,用戶相對較少,結合周邊站點分布情況,發現該小區主覆蓋方向存在一片水面,推斷可能存在水面反射,導致覆蓋過遠。提取MR(測量報告)指標分析,未發現覆蓋過遠問題,總體覆蓋率也比較正常。
(1)告警分析
查詢當前告警,發現從2017年6月20日開始,出現駐波告警。但是通過分析流量和用戶數,發現雖然存在駐波告警,但是該小區還是能做業務,只是覆蓋性能有所下降,推斷是由于駐波告警導致該小區2個通道出現不平衡,進而導致UE無法上報RANK2。
(2)現場測試
現場測試,在無線環境(RSRP=-81dbm,SINR=18)較好的情況下,占用的卻是TM2。此時UE上報的RANK為2,那么傳輸模式應為TM3。
統計2個天線之間的電平差值,如下表:

表6 手機2天線接收電平平均差值
兩個天線之間電平的平均差值達到2.84db,根據經驗判斷2個通道RSRP相差3db以上,會導致占用的TM3的比例下降,相差5db以上基本上就無法占用TM3。
對差值進行分段統計,如下表:

表7 手機2天線接收電平分段差值
兩個天線接收到的信號強度相差在5db以上的比例在26.76%以上,根據以往經驗,雙通道相差5db以上會導致無法占用雙流。

圖1 通道0/通道1覆蓋能力對比
綜合以上分析,建議排查兩個通道的平衡性。
該小區當前配置為2T2R,計劃輪流閉塞2個通道,對比在同一地點收到的2個通道的電平差值,以確定是否真的存在雙通道不平衡問題。
分析發現在相同地點UE接收到2個通道的電平相差6db,基本可以確定該小區存在雙通道不平衡問題,導致RANK2占比較低。
(3)問題解決
通過監控告警信息,發現7月24日出現駐波告警,駐波告警在7月24日當天恢復。向維護人員詢問,被告知當天進行了更換天線的操作。同時觀察RANK2占比指標,7月24日后該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由之前的2.8%提升到80%以上。

表8 告警恢復前后指標對比
鴛鴦接反多見于RRU(射頻拉遠單元)安裝在機房的站點,由于與天線距離較遠,在跳線的布放過程中,施工人員容易操作失誤,將某一小區的兩路Tx跳線接在不同的天線上,導致在同一個覆蓋方向,UE只能接收到一路Tx信號。
分析RANK2占比低小區,“御馬汽車的2、3”小區的RANK2占比僅有23%,“御馬汽車的1”小區的RANK2占比89%,明顯優于其他2個小區。核查告警和常見參數等,未發現異常,推斷存在鴛鴦接反問題。

圖2 鴛鴦接反影響速率的示意圖
鴛鴦接反影響速率的原因如下圖所示:
在“御馬汽車的2、3”扇區主瓣方向分別測試,能同時接收到2、3扇區的信號,并且RSRP相近,下行傳輸存在單流,因此判斷該小區的2、3扇區天線鴛鴦接反。
現網中正負45°線序接錯的情況可能會較多,這一類問題出現在2T4R天線上,需要上塔解決。

圖3 2T4R天線端口
兩副發射天線,必須一路接+45°接口,一路接-45°接口,才能最大程度減少2路TX的相關性,避免互相干擾。施工過程中如果誤將2副發射天線接在相同極化的端口,會導致單流問題。
2T4R天線內置2副天線,因此需要配置2副電調,如果2副電調的下傾角設置不一致,使2副天線覆蓋范圍不一致,那么在小區的覆蓋邊緣區域就容易出現單流的情況。導致電子下傾角不一致的,除了人工操作的因素之外,2副電調中的1副電調出現故障,對應天線的電子下傾角將會自動設置到最大值,也會造成單流。
此外,2T4R天線的電調配置錯誤或配置不完整,也會導致單流。2副電調設備只有1副接線,另外一副閑置,造成兩幅天線的電子下傾角出現差異。
對“大豐電信支局”進行現場測試,該站的3個扇區在CQT(定點測試)測試時正常,但在DT(路測)測試時發現隨著距離的增加,開始逐漸出現單流問題。
登錄網管查看,發現“大豐電信支局_1”扇區配置2副電調天線,但電子下傾角設置不一致。電子下傾角調整為一致,現場測試正常,跟蹤觀察RANK2占比情況也恢復正常。

圖4 近距離測試正常

圖5 遠距離測試異常
天線接反是指兩個扇區間的RRU,兩個T/R共用口與相鄰扇區天線全部錯接。
分析發現“通州正場農校北2、3”小區的RANK2占比僅為35%,明顯存在問題。對“通州正場農校北2、3”扇區測試發現,在該站2扇區的主覆蓋方向收到的信號為3扇區信號,而3扇區的主覆蓋方向收到的信號為2扇區信號。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1)天線接反;(2)PCI實際配置與工參不一致。登錄基站網管進行確認,發現PCI的實際配置與工參吻合,因此可推斷原因較大可能為天線接反。
上塔排查,發現確實為天線接反。整改后復測,扇區覆蓋方向已修正。
分析發現“無錫中醫醫院(中南路)_52”小區的RANK2占比為零,明顯存在問題。分析用戶數和流量等指標,未發現異常。同時對比同站其他小區,其他小區RANK2占比指標正常。而且該小區配置為兩發兩收,可以支持RANK2。查詢歷史告警和當前告警,未發現異常。
(1)發射通道狀態核查
通過核查該小區2個通道的狀態,發現發射通道1的“發射通道物理開關”處于關閉狀態,也即該小區雖然配置了雙通道,但是目前只能正常使用1個通道。
(2)現場測試驗證
8月11日現場測試情況,在無線環境極好(RSRP=-79dbm,SINR=28dbm)的情況下,UE只上報RANK1,傳輸模式只能使用TM1,說明確實只有一個通道可以正常使用,下載速率僅41Mbps。
現場聯系維護工程師打開發射通道2,UE可以正常上報RANK2,占用TM3模式,下載速率達到85Mbps。
本方法直接采集現網性能數據,無需增加額外成本。利用大數據分析精確定位低速率小區,現場驗證準確率86.73%。天線隱患如無告警,原先只能通過用戶申告或DT/CQT被動發現,此方法可主動發現天線隱患,改善用戶感知,提升運營商品牌形象。能夠縮短優化流程及隱患發現周期,減少人力成本,提升優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