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菁
摘要:《社會契約論》是眾所周知的經典著作。作者盧梭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更是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給后世帶來了眾多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公意是其中的核心思想,而在政府形式上更是將這種公共意志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社會契約;公意;政府的形式
《社會契約論》又譯為《民約論》或《政治權利的原理》,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于1762年寫成的一本書。作為一本政治哲學著作,它研討的是政治權利的原理,其主旨是為人民民主主權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作為西方資本階級革命的“福音書”,其中首次提出的關于“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等思想,不僅催化和推動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和發展,更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盧梭本人也被后世評價道:“伏爾泰結束了一個時代,而盧梭則開始了一個時代。”本書第一卷主要探討了人類是怎么樣由自然狀態過渡到社會狀態,及社會契約在這一過程中的基礎作用;第二卷主要論述了如為主權及其運行;第三、四卷主要討論了政府形式的構建和若干社會組織的作用。
公意是《社會契約論》的核心,在盧梭的政治法學理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爸挥泄獠拍馨凑諊页闪⒌哪康募垂餐母l韥碇笇业母鞣N力量”,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依據人民的公共意志即公意來控制的。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社會的立法機構是由公民團體組成的代議機構,這是通過機構中公民的集體討論來產生人類社會普遍適用的法律。主權就是廣大民眾公意的確切運用,這也就說明了它是永不可轉讓或者是不可侵犯的。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盧梭關于保證公意的公正化設想:如果要使公益能夠更好的表達,就不能允許有小集團的存在。若不能抑制其出現,那就增加他們的數目以防互相之間的不平等。這一制度設想已經成為近現代民主政治中議會制與多黨制的濫觴,對現代民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盧梭認為,當一個國家的體制愈發良好完善,那么在公民的內在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成為愈重于私人的事情。因此要努力保證政治體制的活力和動力,就必須讓政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豐富化,讓公共意志更好地體現在政府的各個環節設計之中。由此可見,沒有哪一種政府形式是適合一切國家的,每一個地區獨有的特點會將它與其他地區區分開來,這也決定了不會有放之四海皆相同的政府形式。不管是民主制、貴族、君主制或是混合政府都有其合理與不合理之處,沒有哪一種政府形式是毫無根據的,衡量一個好政府的標準也是如此,總是很難達成一致的,但判斷一個國家的人民治理得好或不好的問題則是可以解決的。就政治體與立法權之間的關系,盧梭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他提出,政治體的生命原動力存在于主權權威;立法權是國家的心臟,行政權是國家的大腦。如果心臟一旦停止跳動,任何動物都會死亡,所以可見立法權的重要性,將立法權威作為判斷國家生存良好的標準。所以說第三卷是本書論述的重中之重,對于政府職權的規范及主權權威都進行了詳細地闡釋,對于創建一個合理的政府,保持國家的生命力都有著借鑒意義。
正是因為公意是不能被摧毀的,所以更需要通過投票的方式來進行全面的表達。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選舉模式,例如:人民大會、保民官、獨裁、監察官等。以“論公意是不可摧毀的”作為第四卷的開頭將其與第三卷相承接,以期更好地闡發本卷的主題,如何充分地表達和體現公意,以保證國家的政治秩序得到維系,以期更好地闡發本卷的主題。另外,在對當代宗教信仰的態度上,盧梭和孟德斯鳩是一致的。每個公民都應該有一個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可以使他們熱愛自己的責任,所以我們要寬容宗教,如果他教導人民向善的話;并且不應該強求公民權信仰一個可以看得見的首領的宗教??偟膩碚f,第四卷討論了幾種不同的社會組織的選舉方式以及各種選舉方式對后世的價值所在。盧梭并沒有單一地闡述政治制度,而是綜合性考慮了在當時具有很大權威性的宗教勢力。正如前面論立法者中他所提到的,“各國的締結者無不求助于神力,將自己的智慧歸結為神諭。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會覺得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就像遵守自然法則一樣”。
盧梭的想法十分理想化,他想要的契約形式可以使每一個人與全體相聯系的個人只不過是在服從本人,仍然像以往一樣自由,這就是社會契約所要提出的根本上的問題。另一方面,以我個人對于政治淺顯的認識看來,這本書中的主權者在盧梭的政治理論中的崇高地位被有心的政治家利用,演化為各式集權的民主主義。盡管存在著許多的空想思想和階級偏見,但《社會契約論》全書依然閃耀著光輝的民主思想和辯證法因素,其在十八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對廣大民眾和革命先驅產生過重大的思想影響。
盧梭作為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在《社會契約論》中用其獨到而富有邏輯性與說服力的言論闡述了其社會契約理論并且從法律、公民、政治制度與體制、社會組織形式等多個方面詳盡而富有預示性地描述他對社會政治發展的看法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