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盈
摘要:萬一賓以其人物畫“彝女”之獨特清新的風貌、清簡邃遠的意境、生動別致的形態和典雅質樸的筆墨卓立于當代巴蜀畫壇。他的繪畫最突出的特點是“簡”,主要體現在筆墨簡、造型簡和構圖簡,平淡天真,但跡簡而意遠。他筆下以涼山彝女為代表的作品意境空靈、韻味悠遠、格調樸雅,功力極深; 人物畫構思奇巧、形態別致、筆法樸妙,其繪畫成就和藝術地位為巴蜀畫壇公認,本文試通過他的從藝之旅及其代表作品來梳理和總結他的繪畫藝術特色與成就。
關鍵詞:萬一賓;人物畫;彝女;跡簡意遠
第一章 萬一賓的繪畫風格特點分析
(一)象物者,歸乎用筆
線是中國繪畫紙上的第一功力。讓人折服的中國繪畫,線、形、神渾然一體的邏輯關系,起點正是在于線。萬一賓筆墨線條的寫意性和八大山人的畫風有著一定的聯系,既流暢而又輕松自如,具有很大的柔韌性、玩耍性,形象準確生動,達到了爛熟于胸的境地,這也是他堅持十數年不懈的寫生才達到的境界。
在萬一賓的人物畫作品里面,簡致筆法和筆意是他作品呈現出的主要特征。萬一賓繪畫線條的簡約之美又來源于哪里呢?源于對物象高度概括以后濃縮而成的精華,不是空洞無物的簡單化。現代繪畫,雖有有識之士大力倡導現代審美,但也不乏無知之人使藝術陷于制作化、膚淺化、故作深沉。萬一賓 在《姐妹》中那夸張、變形的彝女形象尤顯古樸、天真,背后簡單幾筆勾出花藤樹干,潤墨枯筆,一氣呵成,錯落有致,交頭私語,神態各異,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片淳樸和寧靜。
(二)論畫者,應物于形
近現代以來的繪畫在運用物象的形體比例方面得了提高,避免了傳統畫作中線條表現力不夠深入的缺陷。而另一方面,人物畫現代化造型倡導精準,這勢必將破壞其筆墨韻味。因此,許多藝術家開始為之探索和實踐,其中也包括萬一賓先生。
他為了畫好彝女的質樸形象,深入涼山彝族村寨,觀察、捕捉人物的神韻姿態。彝家女兒蹙眉的思索,凝眸的嬌羞都感動著先生,而先生也將其質樸、自然留于心間,以同樣質樸、自然的繪畫語言對其進行傳神寫照。有孤獨落寞之態,又不乏蕭肅爽朗之姿,這難道不是老莊所說的“以天合天”的自然選擇嗎?先生筆下人物或豁達灑脫,或靈動自然。其畫中的人物多靜幽閑散之態。常言“畫如其人”,后期先生常畫一無名老者,時而提籠喚鳥,時而斜倚東籬,時而又與人談天說地,這難道不正是萬一賓先生悠然超邁心態的寫照嗎?
(三)君形者,氣韻傳神
在中國繪畫論述中,最早提出“傳神”這一概念的是漢·《淮南子》:“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悅,觀孟貢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這里的“君形者”即“神”也。
畫意,無非是超越畫面具體、有限的對象的意境表達,以及畫家對人生對世界的哲理性的感受與領悟。萬一賓先生自身的氣質、個人經歷和師承關系在其畫風形成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在萬一賓先生的作品中首先是中國哲學關于“天人合一”的思辨。天的無限和人的有限,結合成現實世界的虛幻與現實。先生追求的是一種轉熟悉為陌生,化再現為表現的一種抽象意境表達。而這種陌生性和表現性恰恰體現出了一種新時代的審美趣味。由于他不是對我們熟悉的物象的如實復寫,也不是某個個體的具體表現極具包容性和概括性,所以給人以更多自由思索的空間,啟迪人的思維,讓人不知不覺的便參與其中。先生的繪畫作品有淳樸自然的寧靜之美,妙微韻味令人回味悠長。晚期作品在這一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這與他深厚的學養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運用美術哲學為指導,不斷使自己的藝術語言更加準確。
第二章 萬一賓先生的藝術成就與影響
(一)萬一賓繪畫的藝術影響
萬一賓從藝生涯中描繪了許多生動多姿、空靈明凈的彝女形象。他所描繪的彝女被畫壇稱之“萬家樣”,已經是中國人物畫在當今時代的典型樣板。
20世紀是中國美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各個流派相互交融碰撞。萬一賓在這個過程中將中國傳統人物畫與當代表現主義相結合,打破以往的人物畫格局,改變傳統的人物畫格調,從而實現了中國人物畫的轉化。給中國人物畫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代表了當代人物畫的新畫風。從作品中,可看出萬一賓的繪畫造詣和地位都是非同一般的。正如八大山人不可能代替當代的石壺等畫家一樣,他們在其藝術中都具有不可替代性。萬一賓的作品雖然不能言語,但其蘊涵的美學哲思仿佛正像是一位在石上小憩的彝家少女,等待著我們去喚醒她。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學哲思對我們研究他的繪畫作品及深入探討現今中國畫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啟示意義。
(二)萬一賓繪畫風格對當代繪畫的啟示
首先,萬一賓的繪畫是對“自由意識”的再現。將萬一賓的繪畫同如今多元、綜合的當代藝術放到一個空間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的表現性在其作品語言和自我情感意識中流淌。在藝術中要想準確的傳達出個性的情感,有時就必然要扭曲原有的形質,違背固有的體系,呈現出極富個性的繪畫語言,從而得到自由意識的表達。
其次,通過對萬一賓先生作品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有效的指導了自己的繪畫創作實踐。第一,在物象的塑造上,大多中國畫的表達都離不開對物象的塑造,且在傳統繪畫理念中對物象的塑造大多是平緩的,至少不會是“怪異”的。而萬一賓這些異于常規的畫法,比如:把彝女的眼睛繪成無珠小圓。其中所包含的精神超越了物質,塑造的藝術形象生動飽滿,使接受者情感也交織其中。對物象的拿捏恰到好處,有的帶有些許玩味,甚至幽默氣息。
結論
萬一賓的作品是極富生命力的,盡管作品中的組成元素不多,但卻引人深思,一石,一花,一彝人,都是萬一賓內心情感的再現。更是一份可貴的堅持。萬一賓將傳統物象給人的固有印象打破,塑造有情感的象征性符號。這使得萬一賓的“彝女”人物畫從那個時代的大環境中跳出來。他有一套他自己的水墨繪畫語言,其中充滿了詩意的美。隨著其人生閱歷的不斷增長、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社會環境的不斷波動,終于確立了萬一賓先生大方靈動,跡簡意遠的彝女繪畫風格。“平淡”是一種至高的思想境界,也萬一賓“心向往之”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楊帆.詩畫雙絕都圓滿,一家四口舞丹青[N].華西都市報.2013.04.28;
[2]梅隆雪川.逸品詩畫人生[M].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
[3]楊冬.中國專業畫院畫家——萬一賓[M].四川美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