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云 施玫瑰
摘要: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激發學生的多角度閱讀、創造性閱讀,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同時,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推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因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元化解讀教學,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去分析和探討文章的內涵。
關鍵詞:閱讀教學;文學作品;多元化解讀;方法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人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鮮活的個體,因而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人、一件事、一部作品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因為教師或他人的引導出現思維的單一性。如前幾年上映的一部電影《搜索》故事的梗概即一位事業成功的女士在得知自己身患絕癥后,心灰意冷地坐上了公交車,在車上因為拒絕讓座引起人們的公憤并被發到網絡被人惡意放大,主人公在公眾指責和病魔的折磨中徹底喪失了對生活的希望。因為輿論有意地渲染和人們的不明就里人云亦云導致了一個人物的悲劇命運。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可能會被事情的表面現象所蒙蔽,在他人的觀點發出后,我們喪失了對問題的判斷力和追本溯源的能力,因而在學習中追求多元化、多角度的教學方法的進行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造性想象,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教師在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將多元化解讀方法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應注意:
一、避免程式化、單一化解讀
在閱讀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為了簡便將閱讀理解的答題固定模式教授給學生,學生只要把握了固定題型得答題模式便會輕而易舉的拿到分數。但是這種程式化的閱讀模式對于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是非常不利的。學生一方面因為答題模式的簡便性,學生往往會因為這種模式的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想象的能力和創造性發揮的能力,因而助長了學生的惰性,給了學生不思考的理由。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極力避免這種程式化、單一化的教學模式的,促進學生的多元化思維模式的構建。
二、利用有效問題設置培養學生的多元化解讀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把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將教師的一元解讀轉化為多元解讀,讓學生通過多元化解讀,發表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觀點和看法,張揚個性,完善人格。新課程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學習獲得對文學作品的初步的認識和感悟,這是學生的一元化解讀,是解讀形式的初始階段,在接下來的合作交流過程中,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進一步交換意見和看法,形成對文學作品的多元化解讀。在思維的跳躍和碰撞中感受豐富的思維和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如在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1+1=?”學生自由發言,當然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學習告訴我們答案只有一個2。但是對于文學作品的解讀并不是簡單的數學算是,標準答案永遠不止一個,“一個鋸子+一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筆+一張紙=一幅畫、一首歌.....”等等通過教師的問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思維寶庫的大門,學生在過去常常被固化的思維模式所禁錮,不能從固定的圈子里跳出來,對問題進行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通過教師有效問題設置,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我們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我們的目標和夢想,不要僅僅局限于眼前的事物。進而通過學生對文章個性化閱讀展開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真正樹立起學生的多元化意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
三、通過有效情境設置發展學生的多元化解讀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設置有效情境發展學生的多元化解讀意識。有效情境的創設能夠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積極的學習體驗中獲得感悟和體驗,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情境創設引發學生的好奇,進而在學生的積極的學習體驗中,有效地融入學生的創造性想象,促使學生有效地調動自身的思維模式,進而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對文學作品的多元化解讀。在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雪》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情境設置大學紛飛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此情此景中,學生會想到哪些事物,產生哪些想法呢?每一個學生面對著這樣美麗的景色都會沉浸在自身的美妙的想象和幻想中,當然這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是多稀松平常的事情啊。雪,在同學們的印象中是美好的精靈,能夠帶我們領略冬日的溫馨,大家堆雪人、打雪仗,對么歡欣,對么喜悅。但是生活在不同情境中的學生們能夠想象到的絕大多數是于自身的生活相關的內容,他們是如何對雪展開想象和聯想的呢?通常地,戰爭年代的人們對吃不飽、穿不暖對雪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答案是肯定的恐懼,在這樣的年代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再加上寒冷的雪的侵襲,那將會是一場災難啊。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同志會對雪產生怎樣的想象和聯想呢?通過教師的情境創設,將學生帶到戰爭年代的雪景紛飛的情境中來,學生們通過接下來的閱讀鑒賞,感受到毛澤東筆下的雪是雄渾的雪,是壯闊的雪,他描繪的雪中的江山途徑是那樣的美好,我們看到了他對革命的信心和希望,看到了他對反動勢力的蔑視,看到了他對勝利充滿了信心。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身的閱讀期待產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解讀的興趣,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交流思想和感悟,展開對文學作品的多元化解讀,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總之,在文學作品的多元化解讀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單一化、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和思維模式的灌輸,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通過自身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體會,形成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學生的交流與合作,進行思維的碰撞與交融,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國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和認識問題,達到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形成對文學作品的創造性的認識,使學生形成對問題的正確的觀點和認識,促進學生的思維和認識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強化作品細讀 回歸文學審美——關于文學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靳彤.教育研究.2012(12)
[2]多元解讀:文學作品接受過程的策略選擇——兼及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文學作品教學[J].譚邦和.中國民族教育,200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