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
摘要:高校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授課經驗,掌握著最前沿的政策訊息和學術動態,是黨課系列的優質教育資源。然而在基層,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途徑以及教育資源。怎樣讓基層的黨員群眾擺脫形式上的學習,學的扎實,學的有興趣,并且深受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那么,如何讓優質的黨課教育資源和求知若渴的基層黨員群眾形成良好的對接,這是黨建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校教師;基層;講黨課
一、高校教師走出校門講黨課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增強學習本領,在全黨營造善于學習、勇于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1]。
黨課是黨建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通過講授的方式進行黨的理論知識、黨的歷史、形勢與政策等的傳播,科學、合理的做好講黨課工作,有利于黨員群眾增強黨性修養,提高政治覺悟,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高校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體系和豐富的授課經驗,掌握著最前沿的政策訊息和學術動態,是黨課系列的優質教育資源,因此高校的黨課學習氛圍相對濃厚。然而在基層,特別是企業、農場、社區、村委會等,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途徑以及教育資源。想學,但是不知道怎么學,從哪里學,學什么,怎樣擺脫形式上的學習,學的扎實,學的有興趣,并且深受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那么,如何讓優質的黨課教育資源和求知若渴的基層黨員群眾形成良好的對接,這是黨建工作者亟待思考的重要課題。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高知群體,特別是黨性修養極高,具有講黨課資格的高校教師,不僅肩負著本校學生的教育重任,更應心系全黨的教育大計,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真正把自己的學識、見識結合黨的知識與方針政策,傳遞給基層的黨員群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黨建工作,需要知識以及信念的種子,播撒向基層人民的心里。
二、高校教師走出校門講黨課的實踐探索
一直以來,高校以嚴謹的學術氛圍、完整的知識體系、敏銳的形勢動態為主要特點,黨建工作、黨校建設也是相對完整,因此高校有能力培養出一批具有高學歷、高水平、高修養的黨課教師。應省委“我到基層講黨課”活動的號召,冀唐學院真抓實干,自前年開始,每年都派出黨課教師到基層講黨課。
(一)統一培訓,更新知識,集體備課
自省委提出“我到基層講黨課”的活動號召后,冀唐學院派出三名專業扎實、經驗豐富的黨課教師,聯合華北理工大學的幾名黨課教師,一齊前往省會石家莊接受統一培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更新了知識,細化了方法,了解了基層的特點。比如,基層更加貼近生活和生產,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用生動鮮活的事例堅定他們的信仰。經過培訓,青年黨課教師受益匪淺,并且采取集體備課,互相聽課、評課的方式,交流意見,取長補短,真正做到了教師組的“以評促建,以建促學,教學相長”。
(二)多元化、科學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黨課的意義是將黨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將最新的形勢政策傳達到地方,堅定信念,不辱使命。但是傳承和傳達,皆需要科學的手段和途徑。多年來,教育體制經過一系列的優化和改革,已經向更新更人性化的教學模式上轉型。特別是信息化時代帶來了更加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高校教師在面向基層授課的同時,更應注意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討。
(三)甄選基層單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此次到基層講黨課活動中,學院征集了數十家有意向的基層單位,在走訪和考察中,甄選出黨課教育資源最貧瘠,黨建工作急需完善的幾家單位作為試點。當然,試點單位的選取采用了就近原則,一是方便進一步深入考察,探索實踐,二是為了將黨課常態化的貫徹落實打下基礎。
(四)完成對接,深入基層講黨課
黨課教師到達試點以后發現授課的室內教室比較小,在征求了基層領導干部的意見后,采用了室外授課的方式,這種方式極大的拉近了高校教師與基層民眾的距離,從學員們的反饋意見可以看出,基層黨員干部以及群眾對這種貼近現實,輕松幽默的高校輔導員的講課風格,接受度還是挺高的。在課堂上,教師加入了大量的互動環節,比如“說出你的故事”,基層黨員干部說出自己或者身邊的故事,他們質樸的話語卻深深地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黨章知識知多少”的環節,采取了老師問,學員競答的方式,也由此看出來有的人理論知識很扎實,而有的就相對薄弱;“你問我答”的環節則是由學員提問,老師回答,學員們就時政問題提出了疑問和自己的觀點,講整堂課推向了高潮。
三、實踐中的啟示
(一)走出校門講黨課要體現出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十九大報告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
走出校門講黨課,是一次大膽的實踐創新,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能默守陳規,以舊有的枯燥乏味的“點式”授課面向基層。基層需要的是高等學府帶去的清新自然的授課手段,和叩擊心靈的黨性教育。
(二)走出校門講黨課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高校教師如何講課更為生動,更為基層黨員群眾所接受,是在實踐探索中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首先要看受眾,是農民,還是工人,是黨員干部、積極分子,還是普通的民眾,轉換看問題的角度和教育手段,比如說,通過講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讓他們了解黨的歷史,進而深刻的理解黨的性質和宗旨;通過感動中國的楷模,堅定他們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結合生產實踐,生活實踐,用貼近他們生活的事例,來教會他們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方法。[2]
另外,對接單位的選取要采用就近原則,一是方便走訪考察,二是為了將黨課常態化列入到未來工作計劃中打下堅實基礎。
(三)以評促建,以建促學,教學相長
在講授的過程中,高校教師重視受眾的反饋意見,以互動交流的方式及時了解基層黨員群眾的所思所想,認真聆聽他們講話,多聽聽他們的困惑與心里話,盡最大的能力,有困難的解決困難,有疑惑的解決疑惑。并且通過增開評分表、意見箱等方式,來及時掌握授課效果,進而完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評促建,以建促學,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2017
[2]王曰松,石恩.新時期創新高校黨課教育探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01):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