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寬、范圍廣,涉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發展雖然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國民經濟和吸納就業的第一大產業,但總體看,我國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有效供給不足、質量水平不高、消費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突出。
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G30)和中國商業經濟學會通過多次實地調研和專家智庫討論,最終形成了“中國便利店發展問題”共識。在此基礎上,本期我刊圍繞“促進便利店發展,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整理刊發相關文章,以期給關注該方面問題的人士一些啟發和思考。
2018年9月16日,由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G30)、中國商業經濟學會聯合主辦,便利蜂研究院承辦的“便利店創新發展理念研討會”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召開。研討會上有8位專家就我國便利店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分析,商務部政策研究室和北京市商業委員會的相關處室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并就具體政策和行業發展進行了解讀和闡述。此次會議,對我國便利店發展形成以下共識。
1、在近兩年零售行業整體銷售下滑的大背景下,便利店逆勢增長、發展很快,尤其在一線城市成為一枝獨秀的業態。
2、對標國際,我國便利店密度遠遠不夠,分布亦不均勻,在二線城市少有布局。
3、現階段,便利店的定位、經營管理特色、政府的扶植和政策傾斜以及發展方向都還存在問題,值得研究。
4、便利店的興起是經濟、社會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均GDP提高帶來的消費升級是我國便利店發展的主要原因,但并不能絕對解釋為唯一原因。
5、未來實體商業必然兩極化發展,即郊區商業的大型化和市區商業的小型化、便利化,便利店的興起符合這一規律。
6、便利店的興起還是城鎮化的必然結果。不斷的城鎮化必然帶來持續增長的城鎮人口,城鎮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人口結構的變化必然催生更便利的商業。
7、生活節奏的加快、更小型的家庭規模、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社會變化產生了大量的即時需求,大量的即時需求需要一種簡約、快捷、便利、舒適的消費形式,便利店正是符合這一要求的業態。
8、北京便利蜂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經驗。
9、每種零售業態有其特定的功能屬性。對于便利店來說,解決消費者的便利需求便是其立足之本,也是其未來發展的根本著力點,即做到“便利+”(由便利蜂公司提出)。
10、“便利+”的具體內容需要重點考慮,對于每一家便利店來說,都要充分挖掘便利的內涵,以提供最合適的商品和盡可能多的便利服務。
11、便利不等于廉價低質,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便利+”有優良的品質。
12、作為距離消費者最近的業態,便利即民生。解決消費者便利需求即是為民、惠民的最高要求。
13、除了布局于辦公樓,便利店未來更需要布局于居民社區,成為社區商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提供全渠道的優質社區服務。
14、老齡化加劇背景下,要求便利店更要結合社區養老,充分考慮老齡人口的消費特點和消費需求,比如商品結構、店內布置、商品擺放、結算方式、售后服務等。
15、作為最貼近消費者的零售業態,可將便利店提高至城鄉流通基礎設施的高度進行必備建設。
16、新技術的進步推進了便利店的經營和發展。但警惕唯技術論,技術只能服務于成本經營需要,而不能相反。
17、處理好標準化和多樣化的關系。標準化有益于管理和降低成本,多樣化則是解決更多便利需求的方法,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致力用更少的成本解決更多樣化的需求。
18、找到加盟和直營的平衡點。加盟可以實現快速擴張,但不利于質量的管控,作為鮮食占比較高的便利店,需處理好加盟和直營的關系。
19、區域連鎖還是全國連鎖??紤]到我國國土面積,全國連鎖的物流成本、經營成本等因素,便利店更多是區域連鎖。
20、資本之于便利店具有正向推進作用,但要警惕投機資本的進入,最終落得一切散去、滿目瘡痍。
21、處理好企業經濟效益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平衡,最大限度發揮便利天然所具有的社會責任。
22、我國便利店數量的短板,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房地產的擠壓。為支持便利店發展,一定要把將新建社區劃出10%商業用地落到實處。
23、給予便利店更多的拓展空間,放開公園、學校、政府機關等的商業用地限制。
24、致力降低便利店的拓展成本,可以補貼或稅收減免等多種形式給予支持。
25、建立完善的城市物流體系,支持便利店鮮食和冷鏈的運輸。
26、為了便利店行業健康發展,盡快針對便利店單獨制定行業標準和規定。
(該共識由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和中國商業經濟學會聯合形成并所有。執筆人:吳欣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