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梅 陳小莉
摘 要: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各大高校都在開展的基礎性課程,旨在拓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但在教學中存在方法陳舊、學生學習效果差的現象。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提出結合PBL教學模式的程序設計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依托,以問題導向為核心,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非計算機專業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PBL教學法 C程序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c)-0-02
1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在非計算機專業教學中的現狀
針對《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在各大高校的教育模式中,仍然存在陳舊的以教為主的特點,教占據課堂教學的主導。傳統的教學理念弱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限制了學生認知思維的發揮,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高等院校應該思考如何培養實踐能力強,同時具備創新精神的學生,引導學生會學習、愿意學,同時,結合《C語言程序設計》這門課程的特殊性,PBL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2 PBL理論教學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的基本內涵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單位的自我導向學習。該方法自20世紀60年代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推出[1]。實踐證明,PBL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性精神、問題處理能力、自我把控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隨著現代網絡的普及,以及溝通交流的多元化,它打破了地域多方面的限制,使PBL理念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實現了主體為學生、教師為引導的發展趨勢。PBL教學模式的特點符合現代的教學目標要求。
3 PBL在非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過程中的教學設計
3.1 學習環境的設計
3.1.1 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選取及設計是PBL的核心,Stepien and Pyke指出一個好的問題是模糊的,很難定義的,隨著所給信息的更新而不斷變化,而比解決方式并非唯一[2]。可見,問題的設定成為PBL教學設計的關鍵點,問題的設計需要結合生活中實際問題,實現吸引學生者,并激發出學習的興趣。
3.1.2 教學方法的設計
教學方法是關鍵,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教學方法包括引導學生學習的手段、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以及整個教學過程的掌控。
3.1.3 學習資源的設計
學習資源范圍很寬廣,有書本上、微視頻、微博、微信還有各種學習軟件。那么在整個資源的采用上所謂五花八門,學生作為初學者,很難把控學習資源更難以認準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那么教師應結合所設定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資源的范圍,讓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同時,教會學生利用校園的圖書館中知網、萬方等權威的電子資源,同時也提高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2 學習活動的設計
學習活動中,人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在人類社會中,學習是為適應社會生活的必備項,只有當活動滿足人的認知性需要時,這種活動才能稱為學習活動。
(1)教師活動的設計。
教師對教學活動有組織、協調和監督的責任,整個教學活動的規劃、協調、把控與評價,教師必須全程參與。
①問題設定。教師對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和學習者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創設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習者關注現實問題情境所涵蓋的核心知識內容。
②引導學習者。引導學習者需要全方位的對問題進行理解剖析,消化理解后,組織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問題進行說明,分析各種問題存在的情況,規劃問題解決的初步方案。
③提供反饋和幫助。協作學習共同進步,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協調各小組之間以及小組內部成員的配合關系,通過小組活動的記錄情況以及利用視頻錄像,監控學生的學習活動。
④組織評價和反思。指導教師根據各小組提交的問題解決方案,開展總結匯報工作,并給予一定的反饋意見。同時,要求學生進行學習效果的反思,找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改進的方向,從而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學生活動的設計。
學生作為PBL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的參與效果直接影響到問題的突破,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活動包含下幾個方面。
①問題情境。學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問題情境假設,仔細研讀各項相關資料,全方位的分析了解問題并培養處理問題的思路。
②剖析問題。學生對實際問題情境的感知,了解所面臨的問題,針對問題特點,進行小組溝通和協商,將問題剖析后進行合理的分配,定制合理的學習規劃,明確目標進行學習。
③解決問題。小組成員共享信息、對信息進行重組,制定實際可行的策略方案,檢驗并落實最終問題的解決策略。
④成果及評價。召集小組開會,進行作品的分享,采用自評與互評的方式,實現對學習活動的總結和反思。
3.3 評價策略的設計
對學習者的學習活動以及其結果的價值判斷的過程即學習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學習評價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內因推動學習。
(1)自評。
學習者需要對自己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情況進行自我審視。自我評價后可以及時進行參照對比,修訂學習策略;提升學習者對于知識的把控程度,合理掌控自己的學習,豐富自我學習的經驗。
(2)互評。
互相配合協作是學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通過同伴評價對于幫助學生成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小組活動開展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交流、討論問題,可以實現相互了解,形成有價值的評價。
(3)教師評價。
掌控者是教師的另外一個角色,把控整個學習過程。要對學習者在活動中的分工協作、資料收集、展示學習效果、問題解決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反饋評價以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線,不能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4 輔導設計
輔導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習者了解知識、掌握技能,主要解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困惑和阻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輔導策略進行設計。
(1)學習方法的輔導。
教師應向學生全面的介紹本次學習的目標以及方法策略,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目標和學習特點,指導學習者學會解題思路、樹立學習方向、制定學習規劃以及具體的學習安排。幫助學習者把控學習進度、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達到自我管理的效果,并能在完成學習任務后,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以及合理的反思,從中有所收益。
(2)課程內容的答疑、解惑。
教師要對學習者進行輔導、答疑,解決他們學習中的困惑,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知識體系。這可以說是教學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可以清楚地把控學生的學習難點及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困難,幫助學生成長,同時增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最終達到育人的效果。
(3)小組活動輔導。
教師要出席小組的學習活動,了解學生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及時對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和引導,其中包括:小組活動方案設計、組員之間的協調、問題情境的設置,學習環境選擇等。
參考文獻
[1] 常本勤.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在程序設計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0,21(2):125-127.
[2] 王濟華.“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