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嵐芳 張萌
北京經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以調整提升為主基調、向更高目標演進的關鍵階段。新版城市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立足自身定位,以世界城市為參照系,北京市在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布局、需求結構、資源利用效率、對外輻射和影響力等方面,仍存在差距與不足,資源優勢有待充分釋放。
北京市經濟較早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且服務和消費主導的發展特征不斷穩固,但與大國首都的要求和國際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2016年北京市GDP達到2.57萬億元,但與世界城市相比經濟規模較小。北京城六區面積與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城市相當,但整個北京市的GDP僅相當于倫敦與東京的60%和50%左右,不足紐約的1/4。人均GDP約1.7萬美元,僅為東京的1/4、倫敦和巴黎的1/5、紐約的1/8。財政收入800億美元左右,僅為紐約州的一半左右,并且還需要擔負較多的城市建設任務,與國際大都市的實際差距更大。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提升效能的空間依然較大。當前,北京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在80%左右,吸納了全市近80%的就業人口,實現了全市八成以上的收入和九成以上的利潤,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80%左右,是典型的服務主導型經濟,具備了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但第三產業比重低于紐約10個百分點以上,低于倫敦和東京7個百分點以上,仍有一定提升空間。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對經濟平穩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釋放,但與國際大城市相比,北京制造業服務化程度較低,在GDP中的比重明顯高于紐約、倫敦和東京等主要世界城市。高技術制造業R&D經費投入強度遠低于OECD高技術產業標準,其增加值率僅為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服務業內部高端、新興環節發展較慢,還沒有充分顯示其對傳統產業升級的支撐性、技術體系的融合性、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性。如,金融、航空、旅游等對城市經濟具有巨大溢出和支撐效應的產業并未占突出地位,商貿、物流、電子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發展依然落后,公共服務領域中國際教育、醫療、旅游等優質服務產品供給明顯不足,難以適應多樣化、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需求。
全球經濟發展史顯示,進入工業化后期,保障民生與擴大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自2007年消費率超過投資率以來,北京的消費率呈現波動上升態勢,目前在60%以上,對GDP的拉動作用由2003年的39.2%波動上行到2016年的62.4%,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相應地,投資率從2001年的54.4%波動下降到2016年的39.2%,對GDP的拉動作用由2003年的67.7%波動下行到2016年31.3%,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明顯降低。這一特點意味著北京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已發生轉變,與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在剛步入后工業化社會時完全一致,符合后工業化階段世界城市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但與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城市消費率普遍在85%以上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而且北京市消費率比人均GDP、服務業比重等經濟指標晚十年達到后工業化經濟體的一般水平,需求結構調整相對滯后,仍處于三大需求間結構調整與內部調整并存的發展階段,需求內部結構調整所釋放的增長潛力空間依然較大。如歐美國家戶均擁有三四十種小家電,日本則戶均多達100多種,而北京市家庭平均擁有小家電數量不足10件。從投資來看,基礎設施供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也低于我國上海的水平。如北京市城六區路網密度為4.6公里/平方公里,低于上海的5.4公里/平方公里,遠不及國外發達城市中心城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的普遍水平;軌道交通路網長度0.3公里/平方公里,低于上海的0.57公里/平方公里,僅是東京的2/3、倫敦的2/5,不足紐約的1/4;固定寬帶下載速率僅為12.93mbps,比上海低7.8%,約為倫敦寬帶速率的一半,不到紐約固定寬帶下載速率的1/5;移動寬帶下載速率為11.96mbps,約為紐約移動寬帶下載速率的一半。現有排水設施基本是按照3年一遇的標準建造的,而國外一般都是10年、20年一遇,有的國家可以達到200年一遇的排水能力。
與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平原地區開發強度過高。2013年,北京市整體開發強度為21.5%,這與其他世界城市的開發強度相比較為適中,國家發展研究基金會《中國發展報告2010》數據顯示,法國大巴黎地區的開發強度為21%,英國倫敦地區的開發強度為23.7%,日本東京、京都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的平均開發強度僅為15%,其中開發強度最高的東京都市圈達到29%,我國香港地區開發強度也僅為24%。但北京市2015年平原地區開發強度達到46%,六環路以內地區開發強度達到70%,已經大幅超出世界城市平均水平。北京市產業用地以工業用地和村鎮企業用地為主,在北京市域和中心城城鄉建設用地中的占比分別為11%和5%,高于日本東京市域和都心五區5.9%和2.4%的工業用地比例,也高于紐約市域和曼哈頓地區2.8%和1.5%的工業用地比例。
近年來,北京市用水效率不斷提升,2012-2016年萬元GDP水耗累計下降24%,在全國位居前列,但與部分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北京市2015年萬元GDP用水量和人均用水量分別為16.6和176.8立方米,雖明顯低于全國88.6和445.1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但人均用水量約合英國的2倍、瑞士的2.4倍。北京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中占比不足0.1%,但農業仍是北京市的用水大戶,在用水總量中的比重在15%以上,萬元農業增加值用水量是澳大利亞的3.5倍、韓國的2.1倍。工業行業中黑色金屬采礦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等在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均不超過3%,但用水量消耗較大,拉低了全市的工業用水效率,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日本的9.5倍、韓國的6.2倍。
近年來,北京市將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明顯改善,萬元GDP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7%,比上海低26個百分點,但與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北京人口為各世界主要城市的2-3倍,經濟總量遠低于世界城市,但能源消費總量卻相當于香港和倫敦的3.5倍,是東京和新加坡的2.5倍,與以高資源消耗著稱的紐約基本相當。人均能源消費量約為3.54噸標準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多,高于東京、倫敦和香港。與世界城市零煤耗相比,2015年北京市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占比13.7%,而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的比重為50.9%,遠低于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北京市可再生能源資源中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和風能都較為豐富,但規模化和集成化程度也比較低,技術商業化應用領域較窄,2015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僅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6%,不及全國17.9%的平均水平,與深圳的85%更是相差甚遠。
北京是我國智力資源最豐富的城市和全國科技力量最集中的地區,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7家,分別約占全國的1/4和1/5,北京中關村70家獨角獸企業占全國總數的42.7%,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獨角獸企業的密集程度在全球僅次于硅谷,顯示出北京科技創新的強勁實力。2017年底美國《福布斯》發布的中國大陸城市創新力排行榜上,北京名列深圳之后,位居第二位。但全球科技中心的爭奪是全方位競爭,北京不僅面臨著上海、深圳、杭州等國內城市在人才、政策資源等方面的直接競爭,更要直面硅谷、紐約、東京等全球超一流地區的激烈競爭。
研發投入結構不盡合理,企業投入低,北京市全社會研發經費中企業投入不足40%,遠低于發達國家6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上海60%和深圳90%以上的水平;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1%,遠低于創新能力較強國家4%的平均水平;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支出僅相當于
北京市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基礎雄厚,文化市場潛力巨大,文化產業前景廣闊,為北京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礎。但受限于體制機制以及行業和部門壁壘,文化市場培育滯后,產品和服務供給單一,難以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文化資源尚未充分得到整合利用,未能轉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與紐約、倫敦、巴黎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北京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文化活動品牌效應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亟待增強。北京尚未進入全球入境旅游城市的前20強,接待境外游客人數僅為倫敦、巴黎的1/4左右,僅是上海的1/2強。
公共文化設施水平存在差距,北京每10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僅相當于倫敦的36.4%、紐約的50%和巴黎的66.7%,每10萬人擁有美術館數量僅相當于倫敦的2.7%、紐約和巴黎的3.4%。
彰顯城市形象的文化精品存在差距,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匯聚了近50家劇院,經典劇目已成為外地游客旅游的必選項目,帶給當地巨額的經濟收入,也促進了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和提升。北京演出場所眾多,但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精品和文化活動明顯缺乏。
文化企業規模小、實力弱,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領軍企業,三經普數據顯示,北京文化創意企業中小微企上海、深圳經費支出的50%和40%。基礎研發投入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其占研發經費支出的比例為13.8%,低于發達國家15%-20%的水平;其中企業投入僅占1.4%,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人才結構有待完善,2015年北京全部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中,研究人員所占比重為63%,低于日本76.3%(2014)、英國70.5%(2014)的水平。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強化高等教育實踐與職業教育等方面還有差距。
研發成果質量有待提升,北京市每億元研發經費所帶來的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量遠遠低于天津、浙江和江蘇;PCT專利申請量僅為深圳的一半左右,其中北京企業的PCT專利申請量不及深圳企業的1/5;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合同成交額占全部技術合同成交額的20.6%,遠遠低于上海。
科技創新轉化能力不強,連年提升的技術交易額中,留在北京本地、轉化形成產業發展動力的僅有不到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年均產值占全國新產品總產值的3.3%,低于GDP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相當于上海市、深圳市的53.1%、61.7%;高技術人均產值相當于金融危機前美日德的50-60%。業占90%以上;亞太總裁協會2012年公布的國際文化產業企業排名數據顯示,在全球文化產業領軍企業排名前30強中,紐約有15家,巴黎有2家,倫敦有2家,東京有3家,而北京未能占一席之位。美國《出版商周刊》和英國《書商》等共同發布的“2014全球出版業50強排行榜”中,位于北京的中國出版集團和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上榜,但其銷售收入與世界同類集團相比差距很大。
縱觀國內外先進城市群的發展歷程,產業升級和布局優化是其重要的推動與支撐力量。
北京市域內產出分布不均衡,產業空間關聯不夠緊密,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不明顯。75%的經濟產出主要集中于城六區,郊區新城各區縣以占全市70%的建設用地、63%的土地投放(2003-2010年)和40%以上的人口,僅創造了全市25%的GDP,郊區集聚發展能力明顯不足。其中,平原五區1000多萬美元/平方公里的地均產出,遠低于東京、紐約中心城區外圍20-30公里圈層約3000萬美元/平方公里的地均產出。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產比重持續提高,重化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優勢明顯,但總體發展水平依然偏低,區域內產業在協同發展能力、產業分工與協作、主導產業轉型、產業空間布局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產業升級的區域支撐不足。人口與GDP在全國比重僅為8%和10%,遠低于東京和巴黎城市群30%以上的水平,京津冀區域還未發揮出增長極的作用。受京津冀區域行政體制制約、地區發展落差較大等因素的影響,中心城市對優勢資源的虹吸效應大于對周邊的輻射效應,導致京津與河北經濟發展差異較大,2016年京津兩地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均為11.5萬元/人,而河北僅為4.3萬元/人,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八成左右。京津高端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優勢明顯,河北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大,產業合作缺少足夠基礎。京津產業大多處于全球垂直產業分工的中間環節,而河北產業布局分散、缺少優勢產業集群、配套能力弱,加大了京津地區向外轉移中低、中等技術水平產業的難度,對外輻射帶動作用難以發揮。次中心產業集中度低,產業缺少大城市的有序布局,中小城市無法承接來自頂層的輻射,中心城市帶動底層發展的能力也較弱,導致產業無法有序擴散和融合,產業軸點和產業鏈條難以形成。
作為偉大社會主義大國首都和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北京市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增強,但產業的影響力和對外輻射帶動作用有限。
經濟開放度有待提升。受開放意識不強、開放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我國在全球貿易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較低,北京對外投資約60%集中在亞洲地區,技術合作層次不高,參與全球分工不高。
國際組織的影響力還比較有限。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際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類組織紛紛在北京設立代表機構,國際組織聚集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京設立總部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有8個,政府間國際組織駐京代表機構25個,其中聯合國的21個機構在京共設立了14個代表機構,部分派生機構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綜合性機構一并代表。而紐約是擁有聯合國主要機構數量最多的城市,還有一大批非政府間國際組織選擇將總部設在紐約;日內瓦則以北京市朝陽區面積的60%,聚集了200多個各類國際組織總部和231個常駐辦事處。與國際化大都市相比,常駐北京的國際組織不管是數量、層次還是影響力方面,都有明顯差距,吸引和聚集國際活動的功能還不太強,體現大國首都氣度的重大國際性活動還不多,會展、節慶、賽事等國際活動影響力尚需增強。
總部集群的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不高。世界城市以其各自的城市特點和比較優勢產業為支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總部集群,進而使城市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如紐約曼哈頓CBD是全球知名的金融、保險、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總部集群;東京作為世界第六大汽車城,聚集了本田、日產、三菱等一批大型知名汽車企業集團總部;倫敦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英國的創意之都,企業總部也以國內外金融機構總部、文化創意企業總部為主要特色。目前,北京市擁有世界500強總部企業58家,連續4年居全球城市首位。但與紐約、倫敦等世界城市的花旗銀行、時代華納、路透社等知名企業相比,北京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總部企業主要集中在能源、金融、工程建筑等領域,體現世界城市產業特征的金融保險、商務服務和文化創意企業總部較少,尚未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企業、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