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本刊特約記者 孔曉冬
水系治理,是京城百姓的民生大計。從臭水溝變身為主要生活休閑區域,京城水系治理得見成效。這一期拍客視界,我們選擇了護城河以及南城的一條主要水系涼水河作為主角,講述京城河道治理的故事。


南二環,原沿城的護城河本是蚊蠅滋生的水溝,水量少,水質渾濁。經由治理,建立了沿河的帶狀濱河公園,成為了百姓們夏天納涼,平日休閑的好去處。

白天跑步、遛狗,晚上納涼、踢毽,“還清”的護城河水成為了賞心悅目的一景,也就有越來越多的百姓在濱河公園消磨自己的閑暇時光。鄭女士是周邊住戶,以前很少到河邊來,現在這里成了她每天跑步的綠色步道。

每100-200m,濱河公園就會有一個休息區,憑河而建,觀景、休息,都是極佳的去處。


由護城河向南一公里,是京城的一條主要河道,涼水河。這條河相較護城河而言,原本水質更差,一到夏天水內腐質物氣味揮發,對周邊居民生活影響非常大。但經由市政治理之后,水質還清,周邊環境也越來越好。

涼水河的河水由于水內微生物和藻類滋生,一到夏天水質純綠,毫無清澈可言。但治理后的涼水河水,到了盈水期依然清可見底,水質極佳。
除去政府治理,周邊百姓也承擔著水系還清的重任。“河er”是由幾個周邊青年住戶組成的自發性公益組織,每到周末,他們就會拿著網兜到河道邊進行垃圾打撈工作。這個工作已經做了三年,他們見證了涼水河的還清。

“煙盒、塑料袋、空瓶子,甚至還有共享單車。這幾年我們什么都撈上來過。不過現在越撈越少,說明大家素質提升了,共同維護生活環境、不破壞水系健康的意識提升了,這是好事兒。我們其實沒做什么,這種組織有不少,我們算是很小的一個?!奔由蟿⒀?,“河er”一共三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