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漪
“一帶一路”是新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我國從全球化的追隨者向倡導者、從國際規則的遵循者向制定者的根本轉變。日前,《中國一帶一路投資安全藍皮書(2018)》(簡稱“《藍皮書》”)在京發布,該書從中國企業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對外投資角度出發,對于其可能面臨的安全影響因素展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沿線各國的投資環境有所改善,投資安全指數參差不齊,但仍存在不穩定因素,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安全風險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多變性和長期性,須在嚴控不同地區的投資風險基礎上,優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布局,持續重視和關注相關國家發展動態。
“一帶一路”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中國方案,給了國內企業“走出去”的自信,對外投資也為沿線國家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空間。與以往在發達經濟體投資相比,一帶一路”作為一項國際合作新方案,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設原則,調動中方企業投資積極性顯著上升。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降幅較上年同期收窄,中國—中南半島、中蒙俄及中巴經濟走廊方向成投資重點。2017年1-10月,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8個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111.8億美元,同比下降7.4%,降幅較上年同期減少了1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13%,較上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投資主要流向新加坡、馬來西亞、老撾、印尼、巴基斯坦、俄羅斯、越南等國家和地區,東南亞地區仍是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流向重點。
此次,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國家一帶一路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聯合推出的《中國一帶一路投資安全藍皮書(2018)》,聚焦“一帶一路”投資與安全這一事關我國企業“走出去”能否行穩致遠的重大問題,重點關注“一帶一路”投資安全現狀、投資風險評估以及文化差異、氣候變化對投資安全影響等議題,專門分析了旅游投資、企業并購、跨境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稅務、突發事件輿情應對、北極航道、政府違約等領域安全風險及應對建議,提出了大量對策建議,為順利開展“一帶一路”提供了科學決策支撐。
“主導世界空間格局演變的因素已由過去的地理環境、地緣政治逐步過渡到人文環境、地緣經濟,國家間相互交往過程中所考慮的主要因素也由原來的軍事安全轉變為經濟發展,但政治和社會風險仍是區域投資的主要不穩定因素。”《藍皮書》主編、國家一帶一路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梁昊光表示,東道國政治風險是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基本影響因素之一,現階段來看,突發性風險可能包括:一是由東道國政府為行使一國主權而制定外交、安全政策;二是東道國突然對某個國家、某個行業在某個時間段內做出的政策限制;三是不可預估的政治事件如局部戰爭、政府更迭、宗教沖突等對跨國經濟行為產生的影響。不利的政治風險屬于系統風險,幾乎不可避免,特別對于經濟體量小、市場化程度不高的國家或地區,政治因素往往會帶來長期深遠影響。
同時,在基礎設施投資上普遍面臨著較大的種族宗教沖突、環境規制、資本、人員與勞動力管制及政府穩定等方面的風險。因此,大型基建項目多位于與我國關系良好的地區。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邊境沖突、恐怖主義等安全問題影響地區穩定,對投資項目產生不利影響。
《藍皮書》從中國企業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對外投資角度出發,選取了“一帶一路”沿線的46個國家,對于其可能面臨的安全影響因素,構建了包含投資經濟安全、金融安全、政治安全、社會安全四大指標、32個子指標的模型,并進行定性分析量化,根據具體指標采納相應的國際權威分析機構的打分評級結果,提升數據來源的準確性、權威性,最終以“投資安全指數”作為綜合衡量中國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所面臨的安全參考。
分析結果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安全指數參差不齊,新加坡最高,是唯一一個指數超過90的國家;波蘭、捷克共和國、保加利亞、斯洛伐克、馬來西亞、立陶宛等國家的指數在80-90之間,處于中上安全水平;拉脫維亞、印度尼西亞、羅馬尼亞、愛沙尼亞、阿聯酋、菲律賓、泰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國家的指數在70-80分之間,處于中下安全水平;俄羅斯、克羅地亞、斯里蘭卡、柬埔寨、伊朗、匈牙利、波黑、科威特、蒙古國等國家的指數在60-70之間,處于較低安全水平;伊拉克、也門的指數低于50分,處于極低安全水平。從區域來看,中東歐地區安全水平相對較高,中亞、西亞、獨聯體其他國家安全水平相對較低,其他區域的國家安全水平則各有高低。
梁昊光表示,這個指數體系通過提供投資安全分析,科學評價企業面臨的機遇與風險,為企業降低海外投資風險、提高海外投資成功率提供參考,已為中航工業、招商局集團、中國電建、中國五礦等企業降低境外投資風險、提高境外投資成功率提供理論指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可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根據國家投資安全水平的不同,適當調整投資決策。
此外,《藍皮書》還從國別角度對重點國家進行了分析研判,對我國與中東歐國家、塔吉克斯坦、沙特、泰國以及中白工業園等投資貿易環境進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基于我國與中東歐國家雙邊貿易數據,運用產業內貿易、貿易強度、顯性比較優勢及貿易互補四個指數分析了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關系以及中國與這些“一帶一路”經濟體深化發展合作的必要性,提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發展趨勢,如未來雙方在林業、農業及乳業等領域可以挖掘出較大的合作潛力,且貿易前景會越來越好,雙邊及多邊貿易結構也會發生深層次變化;基于對泰國宏觀經濟概況、經濟發展各階段及其相應政策、雙邊經貿關系等的深入分析,指出兩國貿易互補性較強;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顆明珠,中白工業園穩定的周邊政治環境有助于推動歐亞經濟合作,建議強調中白工業園區應深化金融合作,加強第三產業發展,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園區建設,以實現園區可持續發展。
《藍皮書》中提到,“走出去”企業面臨的安全風險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多變性和長期性,需要綜合評估、合力應對。“這既要考慮海外投資過程中的經濟、經營上的商業風險,更要看到因地緣政治經濟環境變化所引發的投資地區國內政治、國際關系和各種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安全風險,以及當地法律、文化、社會等對生產經營的包容性等。”梁昊光表示,“一帶一路”投資與安全必須始終持續重視關注沿線國的發展動態,客觀評估其綜合發展環境,這不僅有助于中國企業更好地主動“嵌入”地方環境,更有利于國家進行投資決策和風險防控。例如,未來伊拉克重建、“阿拉伯之春”后的西亞、北非相關國家的重建及發展進程等都值得企業關注,并與相關國家開展深入合作。
對此,企業應在嚴控不同地區投資風險基礎上,優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布局。具體來說,因地制宜,根據國家風險水平和區位優勢的不同適當區別對待;加強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使其成為構建區域生產網絡的承接平臺;通過多種手段創新融資方式和擴大跨國企業融資渠道,提供高質量的項目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活動中還要關注東道國的法律法規、風俗習慣。例如,在社會責任方面關注當地的慈善和公益活動,環境發展方面應符合綠色友好約束和排放規定,在員工福利方面加強職業發展規劃和企業文化建設,踐行企業責任,樹立正面形象,用自身的行為規范為“一帶一路”倡議做注腳,讓企業形象和國家形象通過海外投資活動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