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語濃



“編輯姐姐好,喬喬木前來報到!”“還有我,可樂王!”編輯姐姐、喬喬木、可樂王三人在北京首都機場準吋集合,即將開始期待已久的香港之行。
“香港,好香的名字啊!”喬喬木調皮地說。“你說對啦!香港位于我國華南地區,珠江口以東,南海沿岸,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活動了。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等地盛產一種香料,其香味奇特,旱譽全國。當時商人們一般都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香料裝船運往廣州及江浙等省,所以就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意為運香之港,后來整個地區都稱為香港了。”可樂王講道。
“那‘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喬喬木不解地問。“1842年,腐敗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98年再簽《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以及200多個大小島嶼租借給英國,租期99年。從此,香港像一個被強盜擄走的孩子,離開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這一別就是一個世紀!直到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哦,香港特別行政區今年20歲了,比我大很多呢!”喬喬木感嘆道。“是啊,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這20年來又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這場旅行,就去感受一下香港的過去和現在。”
絢爛的金紫荊
喬喬木小時候觀看過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那振奮人心的感覺至今難忘。聽說香港金紫荊廣場每天早上也有升旗儀式,當然不能錯過啦,因為這個廣場是為紀念香港回歸祖國而建立的。金紫荊廣場位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新翼人工島上,廣場上飄揚著五星紅旗和香港特區區旗,高6米的鍍金銅雕“永遠盛開的紫荊花”矗立在廣場上,寓意香港永遠繁榮昌盛。在廣場一角還屹立著高20米的香港回歸念碑,與金紫荊銅雕遙相呼應。
在香港的歷史上,有一段關于紫荊花的悲壯傳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兩個月后,英方不顧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在大炮的轟鳴聲中,強行提前舉行占據儀式。數千名愛國人士揭竿而起,武裝保衛自己的家園,反攻英國軍營,使英軍受到重創,但民眾也遭到殘酷的鎮壓。劫變過后,人們在桂角山建造了一座大型墳墓,合葬那些壯烈犧牲的英雄。后來桂角山上長出一棵從前沒見過的開著紫紅色花朵的樹。數年后,那種花開遍了新界山坡,色彩繽紛,尤其是清明前后,花期正盛,像是對烈士的緬懷,人們將其命名為紫荊花。1965年紫荊花當選為香港市花,1990年紫荊花開到了香港區旗和區徽上。
香港回歸祖國的過程并不順利,1982年,中英兩國就香港未來歸屬問題舉行了談判。第49任英國首相,也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信心百倍地來到中國,孰料等待她身經百戰、意志如鋼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
在談判中,撤切爾夫人表示可以把香港的主權還給中國,但管理權還是英國的。鄧小平不慌不忙,但口氣異常堅決:“主權問題不容談判!”當撒切爾夫人以“考慮非和平的方式保留香港”相威脅時,鄧小平話語鏗鏘:“中國人窮是窮了一點,但打仗是不怕死的!”“鐵娘子”聞聽臉色陡變,愣了半天,再也囂張不起來。鄧小平為解決香港及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事實也證明,這一舉措為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爭取到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來進行我國現代化建設,也維護了世界和平。
文明之師,威武之師
喬喬木非常幸運,適逢駐港部隊開放日,接待市民參觀,他們興奮地走進了軍營。駐港部隊官兵身處繁華,卻志存高潔,以軍人特有的鏗鏘演繹華美軍旅人生,為軍旗增添異彩。
95式自動步槍、89式重機槍、87式自動榴彈發射器,還有可肩扛式98A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發射器,喬喬木不僅摸到了這些武器裝備,還在解放軍戰士的指導下模擬了射擊。
戰士們個個本領高強,喬喬木有幸欣賞到了他們的絕技。戰士們展示了駕駛戰地摩托極速突圍、翹邊斗、飄移轉向,跨高板、扛圓木,隱蔽射擊,擒拿格斗,他們身手矯健、動作威猛,博得全場喝彩參觀群眾紛紛站起身來歡呼鼓掌,直呼“解放軍真霸氣!”
掩映在喧囂里的紅色傳奇
北臨畢打街置地廣場、怡安華人行,西接云咸街娛樂行,東有上海商業銀行大廈、都爹利街如果不熟悉香港的歷史,誰也不會想到,掩映在繁華的中環皇后大道中18號的一座寫字樓里曾譜寫過一段跌宕起伏的抗日傳奇。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球各地的華夏兒女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支援祖國熱潮。毛澤東主席決定在香港設立一個八路軍辦事處,革命家廖承志選定了此處,因為這棟房子樓下有商鋪,二樓比臨街底層更有隱蔽性,且有后門可預防不測。辦事處公開懸掛的是“粵華茶葉公司”橫匾,外室為擺著各種茶葉的鋪面,內室用來會客辦公。為防敵人破壞,廖承志與情報專家潘漢年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密工作要求,如不準照相、不得與親友郵寄書信、住所嚴格保密等。
1938年,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組織成立了“惠寶人民抗日游擊大隊”,隊伍由最初僅有的借來的25支槍,逐漸擴展為威震南疆的抗日勁旅“東江縱隊”。
1941年,大批學者、作家、藝術家及愛國民主人士被疏散至香港,繼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不久香港淪陷,這些愛國人士再次落難,他們的處境岌岌可危。為此,周恩來對救援文化人士做出了詳細部署,并明確指示大營救的行動路線。營救任務非常艱巨,游擊隊要頂著敵人的前后夾擊,將幾百名男女老少從港島秘密渡海送往九龍,翻山越嶺穿過新界,經澳門、深圳、惠州等地送到抗日大后方。在隨后的6個月里,游擊隊員用螞蟻搬家般的方式,將800多名愛國文化界人士一一護送到安全區域。
1942年的一個拂曉,大隊日軍再次包圍了位于新界東北的烏蛟騰村,將村民押往村前的曬谷場。日軍頭目當眾審問村長李世藩:“游擊隊有多少人?在哪里?有多少裝備?有沒有給村民槍支?”李世藩堅決不透露一點消息,最終壯烈犧牲。日軍又將另一位村長李源培押往溪澗,對其嚴刑拷打,李源培依舊毫不動搖。日軍的暴行激起了群眾的民族仇恨,慘案發生后烏蛟騰村的年輕男女紛紛加入港九大隊,開始了英勇的抗日征程。endprint
歷史的印記
位于新界的元朗屏山聚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由鄧族第七世祖彥通公所興建,已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這座六角形的古塔以青磚砌成,約十三米高。塔分三層,上層供奉著魁星。魁星是中國古代星宿名稱,是古代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靈。看來古塔主人對人才培養非常重視,或許正是這種家風的世代熏陶,其后代人才輩出。
在香港中環衛城道7號,有一座歐式古典建筑——孫中山紀念館。該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收藏了多件介紹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家孫中山的生平,及展示他與香港的故事的展品。如孫中山在香港學醫時的考試卷、《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孫中山贈予香港海員的“博愛”親筆題幅等。
透過這些物品,我們仿佛聽到了歷史車輪前行的聲音。
城市之肺——怡人的濕地公園
“呀,紅蜻蜓!”喬喬木忙拉住可樂王直指草叢。在新界天水圍的北部,有一座1萬平米的“濕地互動世界”展覽館,它與超過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珠聯璧合成了絕配——香港濕地公園。40種蜻蜓、190種雀鳥、超過200種蝴蝶及飛峨,以及馬來鱷、閉殼龜、斗里、湍蛙等讓喬喬木大飽眼福。還有水團花、燈芯草、腎蕨等濕地奇珍,散發著縷縷清香。這里滿眼的綠意和怡人的空氣告訴人們,香港不只是水泥森林,也有一方細膩清新之地。
“非遺”里的“港味”
什么是地道“港味”?是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流光瀲滟?是香港電影里的熱血與詼諧?是菠蘿包,還是港式奶茶?都對,卻不全。
長洲,這個位于港島西南海域的小島,環境清幽,民風淳樸,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因“太平清醮(jiào)”而沸騰。“醮”為祭祀之意,相傳清中葉長洲瘟疫盛行,東方好菜塢居民設壇拜祭,求神明保佑,疫癥才得消除。當年,島上的北帝廟前搭建了三座掛滿平安包子的小山作祭壇,居民相信這些包子能保一家平安,所以醮后期每個氏族都會派人搶包子,漸漸發展為現在的“搶包山”比賽,成為長洲太平清醮的高潮,“包山節”由此得名。
節慶期間,島上舞龍舞獅,鑼鼓暄天,活動吸引上萬當地民眾和游人參與,熱鬧程度勝似春節。2011年,長洲太平清醮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它一起上榜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頂目還有端午節大澳龍舟游涌(多音字,此處音chōng)、中秋節大坑舞火龍、中元節潮人盂(yú)蘭勝會。這些有百年歷史,源起于祈求平安的中式嘉年華,在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與各類舶來的節日和諧共存,成為香港中西合璧、古今融匯的體現。
東方好萊塢
近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華語電影重要的電影工廠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香港影壇涌現出了一批批優秀導演、演員、影片,香港也被譽為“東方好萊塢”。香港的熱血武俠片、幽默喜劇片、精彩警匪片,吸引著無數影迷。如今,香港電影已經一百多歲了,香港電影人憑借著深厚的積淀和不懈的開拓創新,還將創造出更多精品。
地鐵線上的榮光
下一個目的地是……咦,地鐵線路圖上竟然有個“奧運站”?看來大有來頭!沒錯,提到“奧運站”,就不得不提起一位香港體育健將——李麗珊。1996年,李麗珊奪得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子帆板冠軍,這是香港代表團自參加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以來首奪金牌,同時李麗珊也是在奧運帆板項目上奪得金牌的第一個中國人。那一年香港體育成績斐然,兩名健兒張耀祥和趙仲粦在殘奧會上也為香港取得了金牌。
當時,香港地鐵的一座車站建好正在征名,地鐵公司遂與香港業余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達成協議,于同年12月16日將車站命名為奧運站,以表揚香港運動員的輝煌成就。望著站臺墻璧展示欄里運動員競技的精彩瞬間照片,喬喬木激動地跳了起來。
心心相印,血脈相連
香港同胞與內地人民手足情深,一起經歷了風風雨雨。就在1997年7月,香港剛剛回歸祖國,一場金融風暴向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洶涌而來。同年10月,一些世界金融巨頭把矛頭指向了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持和保駕護航,使香港絕地反擊,扭轉了乾坤。2008年,四川漢川發生大地震。香港特區政府緊急拔款90億港元,注入“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依托基金”,香港賽馬會亦拔款10億港元,共援建了190余個項目。
20年來,香港和內地一起緊握機遇,一起推陳出新,一起凝聚力量,一起攜手經歷……未來,我們仍將同舟共濟,破浪向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