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濤
打造一家巨頭企業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但要使其隕落可能只需要三年。
2月27日晚間,貝因美發布業績快報,稱2017年度虧損9.63億元,即便此前已多次修正業績,但依然無法獲得部分董事和獨董的認可,其股票也將迎來被“ST”的命運。
十年生死,成就品牌
1992年,27歲的謝宏揣著18萬元收購了杭州一家已經停產的餅干廠,這家餅干廠就是貝因美的前身。1999年,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11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回首過往,看似一路坦途,但低頭細看,盡是萬丈深淵。中國本土的奶制品企業發展歷程尤其波折。
2003年的“阜陽奶粉”事件,折了一部分奶粉企業;2008的“三聚氰胺”事件,更是折了國產奶粉大半江山。但幸運的是,兩次危機貝因美都未牽扯其中,平安度過的貝因美,終于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之所以能夠躲過兩次行業聲譽危機,可能跟貝因美從一開始的自我高標準要求有關系。2001年,為了跟黑龍江的飛鶴、內蒙古的伊利、河北三鹿等一線奶粉品牌競爭,貝因美打出“國際品質,華人配方”的口號,雖然當時無法撼動一線品牌企業的地位,但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獲益匪淺。
受“三聚氰胺”事件帶來的正面影響,2009年,貝因美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7%,預收賬款增長接近一倍,這也為以后的上市鋪平道路。2011年,貝因美登陸深交所成為A股“奶粉第一股”。
坊間傳聞,2011年哇哈哈宗慶后100億祭出愛迪生奶粉的起因是,宗慶后在浙江的一個企業家論壇遇到了貝因美的謝宏,在得知貝因美已經銷量已經達到40億左右的時候,宗慶后心動并開始進入奶粉市場。
成功上市后的貝因美,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從2009年的61.62%降至25.74%,創下歷史新低。2013年,貝因美的營業收入61.2億、凈利潤7.21億,業績達到十年來的頂峰,股價也一路走高,從2012年底的6.54,到2013年10月31日達到階段高點26.21。
據AC尼爾森數據顯示,2014年在國內母嬰店和商超渠道,貝因美的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三,是前三甲中唯一一家本土奶粉品牌。
此后,不管是在業績,口碑還是市場份額,貝因美都成功擠入奶企第一陣營。
由盛轉衰,只需三年
但好景不長,成功上市的貝因美并沒有迎來更進一步的騰飛。
2013年,貝因美創造了其成立以來的業績頂峰,但自此以后業績就像變了臉一樣,凈利潤斷崖式大幅縮水。
查看貝因美的過往業績,你不得不露出驚訝的表情:上一年(2013年)還有7.21億的凈利潤,但下一年就只剩下0.69億,縮水達90%以上。
對于在2014年業績出現如此大幅度下滑,貝因美將原因歸為“收入下降導致利潤同比減少”“公司為了鞏固行業領先地位,繼續加大市場費用的投入”所致。
從貝因美的過往營收情況來看,從2014年開始,的確出現了營收下降的趨勢,但也很難跟凈利潤的下降幅度相匹配。
然而,2015年貝因美的營業收入依然繼續縮水。財報顯示,2015年貝因美實現營業收入45.34億元,同比下滑1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3億元,同比增長50.45%。
時間進入到2016年,貝因美的業績進一步惡化,開始由盈轉虧。
貝因美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實現營業收入18.3億元,同比下滑30.7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09億元,同比下滑89.45%。
與此同時,貝因美預計2016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將虧損3.8億元至4.1億元。然而,僅隔三個月,貝因美就發布了業績預告修正報告,稱將虧損調整至7.5億元至8億元。
三年時間,貝因美就跌入虧損泥潭。昔日的“國產奶粉老大”由此被冠以“乳業虧損王”。
渠道失誤,股東相爭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一家明星企業如此快速的跌入泥潭?關于貝因美的悲劇,人們早已議論紛紛。
一、渠道出現問題。
乳業高級分析師宋亮曾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坦言,“當下,貝因美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渠道。”“這兩年來,貝因美在渠道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一直沒有調整好,而且它內部的銷售團隊各方面表現亦是很差。”
據悉,貝因美在2013年后產品全線降價,并把降價的損失全部壓給了渠道商,這導致貝因美跟渠道商的關系惡化,以至于最后渠道商對于貝因美失去了信心。
“之前,貝因美在渠道上鋪的產品比較多,而這些產品很多都快到期了。在這樣的背景下,貝因美需要把快到期的產品回收回來,一方面是防止市場上的這些產品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宋亮說,“另一方面,則是擔心擾亂市場正常產品銷售的價格,破壞價格體系。而貝因美要把這些產品回收,就需要付錢,就會面臨虧損。”
二、盲目的價格戰。
在歷年面對虧損的業績時,貝因美給出的理由有出奇的一致:為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公司增加市場費用投入。
但中研普華研究員譚小龍卻認為,貝因美的虧損的原因不是它自身解釋的那樣來自外部,而是出自他自身。
在譚小龍看來,貝因美業績由盈轉虧根本的原因就是貝因美不斷的參與價格戰,并且還將降價的壓力不斷轉移到渠道商手上,導致渠道商不斷脫離,渠道商的不斷減少讓貝因美的銷售額不斷下滑。“為了刺激銷量,貝因美反而在銷量越下滑的情況下越降價,再轉移給渠道商,如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也就是說貝因美巨虧的根源就在這里。”
此原因跟前面的渠道問題相結合,可以很好佐證貝因美是市場策略上肯定是出現的極大的錯誤的。
三、股東之前紛爭不斷。
3年前,也就在貝因美業績大變臉時,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以18元/股的價格,耗資34.64億元要約收購貝因美1.92億股,成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全球乳業巨頭恒天然,與中國乳粉領頭羊貝因美的結合,曾讓市場看好。endprint
但此后的發展卻并沒有給人帶來驚喜,反而雙方之間矛盾不斷,隨著貝因美業績的持續下滑,貝因美、恒天然矛盾更是公開化,在業績披露上也是給予公開指責和不信任。此時,市場上也不時傳來恒天然企圖收購貝因美的消息。貝因美還需時刻提防恒天然的收購。
這讓急病亂投醫的貝因美的戰略制定上也頻現昏招。
盡管有不少人認為,最近幾年全國乳制品市場整體呈現低迷狀態,影響到貝因美的盈利。但這卻很難解釋為何其他乳制品企業沒有出現大幅虧損的現象。因此,貝因美的問題更多是自己的原因。
關鍵一年,能否逆襲?
按照我國證券交易所的規定,連續兩年盈利為負,股票將被實行“ST”,也就是“特別處理”股票,如果連續三年盈利為負,則將可能被退市處理。
2月27日晚間,貝因美發布業績快報,稱2017年度虧損9.63億元。這已經是貝因美繼2016年虧損7.81億之后的連續第二年虧損,并且虧損幅度還進一步拉大。如果今年無法完成盈利為正的話,那么貝因美就將面臨退市。
數十年創立的品牌,眼睜睜看它倒掉,想必沒有人會甘心。
為了盡量縮小虧損,2017年10月,貝因美將位于上海和杭州的7處房產公開出售,12月,貝因美將杭州、重慶、成都等7地的22套房產出售,估價1.03億,顯然是杯水車薪。今年1月,貝因美還試圖將全資子公司“豆逗工廠”進行出售,但遭董事會否決。
但在市場上卻不缺乏對貝因美重新火起來的期盼。
普天盛道企業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永軍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就表達了對貝因美的樂觀情緒。
他認為,目前的現狀對貝因美來說其實是好事。股價跌停,ST預警恰恰是貝因美的機會,因為貝因美的管理層再也不用看資本的臉色調整自己的戰略了。中國文化講否極泰來,貝因美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新最低點,如果戰略戰術調整得當,貝因美還是有一定潛力的。
此外,奶粉新政注冊制的實施也被看作是是貝因美崛起的一個機會。
奶粉注冊制新政在今年1月1日正式實行后,貼牌、代加工和假洋品牌將全部被清出市場,品牌數量將從2000個配方縮減到幾百個,由此帶來的行業洗牌可能會是國產奶粉“逆襲”的好時機。
但面對高達近10億的凈虧損,貝因美要想扭虧為盈會有很大難度。2013年的巔峰時刻,貝因美實現了凈利潤7.21億,現在重回巔峰幾乎是不可能。貝因美要想保住上市,可能會從資本運作上下手。
最后,我們也希望貝因美能夠涅槃重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