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最近,有媒體爆出一則消息,讓我大吃一驚。
故事梗概大概是:一家沿海的電子企業去中部某省開公司,剛開始,大家把酒言歡,但“蜜月”結束之后,公司卻被當地政府強行索要股權,負責人還被當地拘禁。此外,政府還搶奪公章,賤賣企業資產等等。
但當地政府給出了另外一個說法:政府非但沒有做以上這些事,反而一直在“幫企業”,這家企業目前已停產,自己經營出了問題。企業還在當地欠下銀行、供應商等市場主體7億多。
我沒有實地調查,只是列舉了雙方說法,以示平衡。但這件事,卻讓我想到了十幾年記者經歷的很多片段,且聽我說完。
在某經濟發達城市,大企業A總是不給市政府“面子”。市政府每年都會組織一個大型論壇,而論壇是當地最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因此希望A企業派出主要負責人參加,給當地“長長臉”。
遺憾的是,企業A每年都只派一個經理參加,即“部門負責人”都舍不得派,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職位。但A的另一家略弱的競爭對手B,則每年都派出二把手參加,非常重視。外界議論,A可真牛,不把市領導放在眼里。
后來,A越發展越好,而B越來越差,當初旗鼓相當的企業,現在卻幾乎成了兩個檔次。
另一個片段是,一位頗有才華,“指導”過當地企業重組的官員曾私下對筆者說:一些民企是多面的,它們希望靠近政府,有土地,有政府擔保的低息貸款。政府的盤算則是,企業帶動經濟,拉動GDP,創造稅收。兩方都有自己的盤算。
但遺憾的是,兩情相悅的故事總是難以持續,當企業遇到周期或外部原因出現經營問題后,企業怪政府,政府也怪企業,互相都認為對方是“騙子”。
這位官員說,一家C企業的負責人看到企業不行了,想的不是讓企業脫困,而是想“跑路”出國。
這兩個片段,后來我仔細進行了研究。我發現一個邏輯,即企業都是理性的,企業的發展模式決定了他和政府的距離。
比方說企業A,它之所以不給地方政府面子,在于它根本不需要求助于地方政府,特別是在企業最重要的三點訴求——市場開發、土地和融資上。
首先,A企業是一家外向型企業,海外銷售比重大。而且,它的國內市場主要面向中央國企和普通消費者,地方政府做不了什么。此外,企業早已在全球設立研發中心,也沒有大規模廠房和土地需求。
最重要的是,A企業現金非常充裕,企業的“內部融資”也做得很好。此外,這家企業信用足夠,和銀行有長期關系,不需要地方政府的背書。中國的大銀行都是中央國有,地方政府管不了。
遺憾的是,在中國很多地方,A這樣的優質企業是少數,大部分企業都希望和政府發生點“關系”。對企業來說,地方政府手中掌握著兩個最重要的東西,一個是土地,一個是信用。土地好理解,信用也不難,即地方政府的隱性擔保,可以讓銀行低息貸款給企業。
講到這里,想必讀者朋友已經明白,題目的答案所在:到底什么樣的企業最安全?簡單來說,就是好企業最安全,它對地方政府沒有訴求,可以不給地方政府“面子”。它自己創造現金,融資能力很強,并不依賴于國有銀行的滾動貸款。
此前,我曾有一篇文章說萬達雖大,但依然有軟肋。萬達對國有銀行系統的依賴太強,它的項目從國有銀行的地方分行貸款,它的債券由國有金融機構持有(后來被拋售)。總之,它一直沒有逃脫國有金融機構的“五指山”,而A企業因為自己創造現金和賺取利潤的能力很強,所以信用極高,可以平等地和國有金融機構議價和博弈。
所以,萬達低調了,A企業現在高調了。A企業是誰?按照我給的標準去找,中國應該有不少。
(摘自《南風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