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民

1938年出生的吳桂賢原籍河南鞏義河洛鎮湖泊村人。1951年到山西省咸陽市西北國棉一廠當工人,曾當選全國紡織系統勞動模范。1968年,先后擔任國棉一廠革命委員會委員、主任,咸陽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革委會委員、常委。1969年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委員,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副書記。1973年中共十大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5年在全國人大四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國務院副總理。1977年9月,申請辭去副總理職務,并經中共中央批準回西北國棉一廠工作。1978年任國棉一廠黨委副書記。1981年6月起任國棉一廠黨委副書記、廠工會主席。1988年任深圳外貿集團公司與港人合辦的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94年退休。是中共第九、十、十一界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近日,吳桂賢回河南鞏義探親,筆者有幸與她在一塊吃飯并進行了簡短采訪。80歲的吳桂賢滿頭銀發,精神矍鑠,在采訪中談吐樸實,顯示了一個工人出身勞動者的本色。而她所談的過去的往事也折射出老一代革命家廉潔奉公的風范。
吳桂賢說:她剛當副總理不久,由于文件太多,如何處理文件,他請教當時任北京軍區政委政治局委員的紀登奎副總理。這一天,她來到紀登奎辦公室,開口就說:“紀政委,我請教你一個問題。”誰知紀登奎抬頭就說:“桂賢同志,不要稱我政委,在政治局大家都互稱同志。”
紀登奎的一句話使吳桂賢心里頓時一熱,也拉近了她和紀登奎之間的距離。她說:“文件太多我看不過來,請教如何處理這些文件?”
紀登奎笑了笑說:“你剛任職,經驗不多,我教給你一個辦法,就是凡事與自己管轄有關的文件要細看,其他的可以略看或者不看。”
這幾句話使吳桂賢茅塞頓開,也使她找到了處理文件的辦法。但是,為了使自己增長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事情,她沒有將與自己管轄無關的文件拋棄,而是盡量閱讀。
后來,吳桂賢了解到,政治局互稱同志已成為習慣。除了毛主席、周總理和葉劍英老帥之外,大家互稱同志。吳桂賢習慣了這一稱呼,她任副總理時主管衛生部和輕工業部工作,有關的文件他都寫上請主席、總理、葉帥閱示,除此外都寫請某某同志閱示。
剛進入中央領導崗位的吳桂賢并不知道這一規矩。有一次,外交部副部長李兆星向她說,他來中央參加一個部長會議,服務員剛給自己沏上茶水就要現場收錢,一毛錢。李兆星因出門時沒有帶錢,有些尷尬,只得向其他部長借錢。同時還有幾個部長也是因為沒有裝錢而相互借錢。
后來吳桂賢參加會議也都執行這一規矩,喝茶自己掏錢,與部長們不同的是,每次喝茶,服務員都記帳,到月底結賬。
吳桂賢還說:“有的領導如陳永貴等,因為掏不起茶葉錢就喝白開水。”

那還是吳桂賢卸任后,她獨身一人坐火車回鞏義探親,當時正是秋天,下車后,一人多高的秋紗帳漫天遍野,她一時找不到回家的路。她翻過一道道坎,走回來走回去,在玉米地里摸索前行,終于碰到了一個農民。吳桂賢馬上問:“老鄉,往湖坡村咋走?”老鄉上下打量著這個齊耳短發的中年婦女不像當地的,立馬問了一聲:“你是誰啊?”“我是吳桂賢!”
那位老鄉馬上驚嘆的說:“桂賢呀!回來啦,我在電視上常見過你。”吳桂賢隨口說:“我是胡坡村的閨女,回家看看!”
在老鄉的帶領下,吳桂賢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家人、親戚和鄉親們很快知道當大官的吳桂賢回來了,這個村頓時熱鬧起來。大家拉著吳桂賢的手問長問短:“閨女啊,以后可要多回來。”“我是從這村走出去的閨女,咋能不回來呢?”
吳桂賢沒有食言。她忘不了生她養她的這片土地,忘不了父老鄉親。她關心家鄉建設,多次回到家鄉,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鞏義杜甫詩會,她參加并賦詩;鞏義的筆架山,為一位詩人準備了如檐的巨筆,自從這位詩人誕生,詩冊里便有了民眾的苦聲。當時她已80高齡,仍有一顆童心。近年來,80多歲的吳桂賢依然像閨女回娘家一樣回家,只是當時的閨女如今已成為滿頭銀發的老太太,真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
八旬老太吳桂賢身板硬朗,思路清楚,說話流暢,根本不像一個老人。當我們問她是如何保健時,她說:“要把小我變成大我。”她接著講了自己的養生經:“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不小雞肚腸,心底無私天地寬,心胸開闊了,自然沒有思想負擔,也就沒有什么壓力。這是養生的根本。”
她說她的晚年主要關注三件事:“弘揚祖國傳統文化,關心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扶持老年人事業。”這就是她說的“大我”。有了這個“大我”,就能把小我撇開,也就沒有個人煩惱。
除此之外,還要管住嘴,邁開腿。吳桂賢說:“這也是基本的養生方法。”當與大家吃飯時她說:“我給大家點菜,一是不浪費,二是吃出健康。”她的秘書介紹每次吃飯,吳桂賢都是自己點菜,生怕多點菜造成浪費。
吃飯時,我們共同端起酒杯說:“祝老領導身體健康。”她馬上說:“我糾正一下,不要稱我老領導,稱我大姐就行。”同時她又說:“不要祝我身體健康,要祝愿祖國繁榮昌盛,只有祖國繁榮昌盛,我們才有自己的健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