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暉
隨著移動網絡快速發展,近兩年出現內容創業的熱潮,先后涌現出一批知識付費產品。2016年5月,知乎Live誕生,緊接著果殼網分答橫空出世。6月,喜馬拉雅設立“付費精品社區”,邏輯思維推出得到APP。2017年,36氪的“開氪”和豆瓣網“豆瓣時間”也相繼問世。
分答是一款由姬十三創立的60秒語音問答,主要分成“我問”“我答”“偷聽”“分成”四大板塊。用戶可以憑借某專業領域的知識入駐分答平臺設立不同的標價,其他用戶根據某明星或“行家”設立的價格進行提問,行家進行60秒的回答。若其他人想偷聽,需要支付1元費用,問者和答者對半。分答既2016年5月15日上線后,王思聰、羅振宇、汪峰入駐分答平臺,42天時間內,分答語音就有1000多萬個用戶,50萬個問答,大量的投資者追趕著要入駐分答。

付費產品 分答付費類型 付費問答付費方式 5到500元提問收費標準為主,偷聽1元,問者答者對半內容 文字提問,1分鐘語音回答渠道 微信、微博、小程序、分答App、知乎
在互聯網出現以前,發言的權力是集中在官方媒體的手中,如《人民日報》代表了權威的聲音,CCTV達到了廣泛的受眾。然后互聯網的興起,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的傳媒產業是一種巨大的沖擊,據美國皮尤中心報告,美國的報業一直在下滑。而在國內,2017年1月,隨著《東方早報》的???,全班人馬轉戰澎湃新聞,傳統媒體人面臨更多的壓力。傳媒格局轉變,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媒介權力話語的轉移”[1],呈現一種多媒共生、去中心化的狀況。這些自媒體平臺也擁有了發聲的權力,甚至也有可能和傳統媒體雙向互動,影響傳統媒體的議程。
在去中心化的網絡中,游離在不同社區草根,由于技術的賦權,他們更多地能表達自己的聲音。在分答社區平臺,他們有機會向明星或者某行業的專家提問,這在傳統媒體時代是不可能的,“個體閑置的資源被激活,個人的需求和偏好也被激活”[2]。人們可以在分答平臺,向行家近距離接觸,甚至會因為某個睿智的提問,也獲得了一筆額外的收入。同時,作為社區中的草根,他們也會在某領域有專長,向社區中的其他人解答,此時,他們是作為社區中的“專家”,他們個體價值也得到了實現。在自媒體時代,人人手中都可能握著麥克風,他們可以針對社會上發生的變化提問,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他們可以在不同的社區平臺,參與到時事的討論中去。
在移動網絡時代,人們總是處于一種移動變化的時空中,人們工作、學習、休息和娛樂的邊界開始模糊,時間處于一種碎片化的狀態,時間的碎片導致了閱讀的碎片化。姬十三原本在做這行時,由于1個小時的問答周期太長,不適合移動網絡中游離的人們生活狀態,于是,出現了現在的分答。60秒,使人們生活的時間不斷分割,時間的碎片,導致了知識的碎片化。人們處于一種碎片化的生存狀態。在碎片化時代,人們生活處于一種緊張感。
分答包含分答APP、微博、微信公號、小程序等一系列傳媒矩陣,渠道分發的多元化,這樣,可以更加到達廣泛的受眾,游離于不同社區的用戶,通過多元分發渠道,基于碎片化的時間,獲取分答平臺的相關內容。同時,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分享分答平臺的相關知識,這樣,再一次擴大了影響。多媒體分發,導致到達更多的用戶。
早起入駐分答平臺的多半是明星,由于明星本來的粉絲。通過分答平臺后,原本的粉絲在分答平臺凝聚。如王思聰入駐分答平臺,自我介紹“網紅”,“投資家”“哲學家”,王思聰回答32個問題,獲得了23.8萬。王思聰可以和粉絲互動,凝聚形成社群。網絡中由于人們擁有相似的愛好,共同的興趣,形成社群文化。
分答平臺其中最主要的特性是用戶生產內容,同時用戶消費內容,而分答平臺,更多的像中介商,嵌入到這種知識的生產和消費中。以為傳統媒體時代,生產內容的都是專業人士,他們受過專業訓練,懂得一系列的采編流程。這是西方一直所推崇的新聞專業主義,如《紐約時報》所秉持的客觀與公正,使得其在“新聞專業主義”的道路上追尋。而分答自媒體平臺,用戶參與生產,就能很好地激勵用戶,讓用戶也具備了主人翁的意識。我有表達意見的機會,我也是有很多聽眾,用戶同時具備了積極性,增加用戶的粘性。
分答以其60秒語音融入到了人們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但是,60秒難以生成體系化的知識,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答案,人們由于或許因為時髦跟風,總是樂此不疲的奔跑于各種付費平臺之中,然而,人們靜下心來細想,這樣的碎片化閱讀,其中的收益又有多少。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以至于學習也變得浮躁,基于碎片化的淺閱讀,長此下去,增加用戶思維的惰性。
開始入駐分答平臺的,是諸如王思聰之類的明星,很多用戶向王思聰提問一些隱私,人們更多地是消遣與娛樂。粉絲更加關注明星的隱私,過度消費之后,又會留下什么。如,“你如何分辨女友是愛你的人還是愛你的錢”“你最喜歡哪部電影”,這跟分答想做優質內容的本意是有較大的區別。最終,造成一種景觀社會,當今的日常生活已經符號化,進而景觀化,社會生產已經成為意向符號、景觀的生產過程。[3]人們更加沉迷其中而不假思索,這種虛擬環境并不是對真實世界的反應,而是一種選擇性的映射,當人們更加沉迷于娛樂的東西,對于個人或者整個社會來說,都會是一種危害。
分答的語音平臺之前因為一些內容存在違規的現象,存在無法登錄的情況,這是由分答平臺目前還沒有完善的審核和監管機制導致的。用戶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用戶有時難以辨別真偽。有些為了謀取利益,通過一些問題吸引人的眼球,挺而走險,違反相關規定,這給政府部門的監管帶來了難度。所以,對于分答平臺今后分發什么樣的內容,誰又改為內容審核,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于分答的60秒的碎片化閱讀問題,分答可以將60秒閱讀為解決問題的引子,指向相關專業的圖書,讓讀者可以閱讀相關書籍,尋找問題的答案。對于60秒引出的深度內容,其實分答可以做自己的電商,擁有自己的書城,這樣,就基于碎片化的閱讀,衍生出了許多產品,增加產業鏈。羅振宇做的得到APP平臺,它一直做的是精英的深度閱讀分享,然后打造自己的電商平臺,能很好地將用戶留在自己的平臺。而“豆瓣時間”所依附的豆瓣平臺,擁有自己的影城,豆瓣市集,拓寬了營銷的渠道,
用戶管理機制即運營者從技術操作層面賦予用戶自身對平臺管理和監管舉報的權力,每一個平臺用戶都可以是平臺的管理員,能夠從信息內容生產和傳播內容進行監督。[4]分答是基于用戶生產的平臺,用戶生產內容,用戶消費內容,而基于開放的分答平臺,成為了提供內容的中間商。對于用戶生產的內容,可以由用戶來監管,而每個用戶對于平臺的貢獻,使得用戶擁有更多編輯和監管的權限。用戶參與到內容的生產、監管和消費的整個過程中,能更好的自媒體平臺繁榮生產。諸如維基百科一樣,它是一個動態、不斷變化的過程,因為維基百科的用戶是隨時可以編輯、糾錯,以至于維基百科擁有了跟大英百科全書一樣的權威。和大英百科全書不同的是,維基百科一直是處于動態監管、編輯的過程。所以,對于分答平臺來說,需要不斷地完善。
分答平臺只是選擇了一些王思聰、鸚鵡史航等一些列明星,但是對于其他明星并沒有將其納入其中,但是對于王思聰等一些明星來說,它們的用戶數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對于可以挖掘的長尾,分答并沒有重視。對于分答未來而言,分答在挖掘頭部內容的同時,可以將分答的平臺內容標簽細化?;诮⒌挠脩艄芾頇C制,已有權限的用戶可以對進入平臺的用戶進行審核,使其貼標簽更加細化,一方面來說,尋找 “利基”市場,使得具備某一行業的領域的用戶擁有展現的機會,同時,對于另外一部分細分的用戶來說,它們更加方便找到某行業的專家。這樣使得分答平臺更加細化,吸引更多受眾。
如前文所述,對分答平臺進行了分析。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傳媒的格局發生轉變,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媒介的權力話語轉移。個體被激活,草根擁有了發生的權力,時空關系的緊張,時間呈現碎片化的狀態,人們總是處于一種移動變化的情景中,知識也處于一種碎片化的狀態。同時我們看到分答的多元分發渠道,到達更加廣泛的受眾,分答平臺形成一種知識付費社區。然而,分答平臺碎片化閱讀導致了讀者不能更多地沉浸其中,不能形成知識體系,同時分答平臺更加趨向娛樂化的,使人們都處于一種浮躁的狀態,對語音的監管力度還存在問題。本文建議分答平臺在60秒閱讀的基礎上,可以以這個為引子,拓寬閱讀的市場,或許自己可以做電商平臺。此外,分答平臺讓用戶生產,用戶監管,注重頭部內容,也要注重長尾。
[1]方朝暉:《人民日報》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的實踐與啟示——以2016年里約奧運微信紅包為例[J].青年記者,2017(7).
[2]喻國明:“個人被激活”的時代:互聯網邏輯下傳播生態的重構——關于“互聯網是一種高維媒介”觀點的延伸探討[J].現代傳播,2015(5).
[3]陳力丹:互聯網的非線性傳播及對其的批判思維[J].新聞記者,2017(10).
[4]許深:知識零售變現模式的問題與思考——以付費語音問答服務“分答”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