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偉
自20世紀80年代起,音樂教育逐漸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本文將對俄羅斯音樂教育展開研究,分別從:俄羅斯音樂教育研究、奧爾夫音樂教學研究、國外音樂教育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影響及應用、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有效對策等四個方面來闡述。
俄羅斯作為音樂國度,音樂是其文化中心,音樂藝術得到許多人的喜愛,經筆者研究,俄羅斯目前擁有15萬個俱樂部及博物館,其中兒童劇院為180所,音樂廳為80所,這些場所不僅向學生開放,還向軍人與老人開放,憑借學生證學生可享受博物館免費政策。由于俄羅斯是一個重視音樂的國家,俄羅斯人民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使人民的音樂鑒賞能力全面提升。
俄羅斯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可追溯到19世紀初亞歷山大時期“學校改革”,自“學校法”頒布以后,確立了“省立學校”“教區學校”“州立學校”等教育體系。直到19世紀60年代,以列夫·托爾斯泰為代表的代表的進步人士,對“自由教育思想”不斷傳播,基于這種情況下,柴可夫斯基、魯賓斯坦兄弟一些音樂學家逐漸嶄露頭角。
十月革命以后蘇維埃政府對藝術教育更加重視,美育課觀念逐漸確立,在會決議中指出:“音樂與其他課程一樣,屬于兒童教育的主要教學內容。”自此音樂課程得到了有效發展。俄羅斯音樂教育包括補充性音樂教育、強制性公共音樂教育兩個部分,其中補充性音樂教育是中國、俄國間顯著差別;強制性音樂則分為普通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兩類。
俄羅斯校外音樂教育是建立在政府監控下,對課程合理安排、構建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對學生音樂素質加以培養。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由德國著名教育家、音樂家卡爾·奧爾夫創立,其最終形成于21世紀30年代左右,其擺脫了常規系統性對于音樂學習的桎梏,將孩子從簡單的音樂技巧學習中完全解放出來,其強調開發孩子內在潛能,尊重孩子的個性特征,因此,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受到國外教育學家的歡迎,其體系與教學方式逐步完善。
學者鐘傳惠在文章《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啟示》中指出,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理念有人本主義、本土化、原本性,因此在教授孩子的過程中也應貫徹落實此類理念,突出音樂的藝術性、審美性。學者吳春花在文章《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中指出,音樂教育對于促進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為學生的茁壯成長創造了更好條件,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當前學前教育中仍有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合理運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有較強的綜合性、開放性,強調學生的即興創造,將其應用在高中鋼琴教學中,具有多個方面的優勢。首先,能夠對學生鋼琴興趣進行有效培養,在以往的高中鋼琴教學中,部分教師單一要求學生按照樂譜進行演奏,或者大量給學生欣賞鋼琴作品,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而通過應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鋼琴學習中全情投入,充分對自己的鋼琴技能進行展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樂趣與成就感,從而使其鋼琴學習興趣得以提升。其次,能夠對學生鋼琴潛能進行開發,大部分高中學生以往未接受過鋼琴教育,鋼琴基礎薄弱,通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對豐富多彩的鋼琴教學活動進行創建,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能夠使學生的鋼琴潛能得以激發,從而使其學習鋼琴的積極性得以提升。最后,提升學生鋼琴水平,高中大多于學前教育、小學教育、音樂教育等專業中開展鋼琴教學,目標即對鋼琴教育人才進行培養,這就需要對學生實用性鋼琴技能進行培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即興創編、演奏鋼琴,能夠使其鋼琴音樂創造能力有效提升,從而促進其鋼琴水平的有效提升。
綜上,筆者對俄羅斯應用教育發展進行了分析闡述,俄羅斯音樂教育模式的引進對我國音樂教育事業造成直接影響。在十月革命后,許多俄羅斯難民來到哈爾濱、上海等地區,其中不乏作曲家、芭蕾舞演員以及歌唱家,將俄羅斯藝術帶到了我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音樂教育及美育地位得到充分確立,我國將先進的俄羅斯音樂理論體系引入音樂教學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各高校選取了許多專業人才,送到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莫斯科音樂學院來深造。這些人才學成歸國后成為音樂棟梁。
我國“文革”時期的音樂教育被充分忽視,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恢復起來,使我國音樂教育發展得到有效推進。2001年我國實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音樂課程標準進行了制定,新音樂課程理念逐漸確立。在俄羅斯音樂教育的影響下,我國音樂教育內容也隨之呈現出鮮明的變化。
在鋼琴教學中,琴譜的教學是主要內容,鋼琴彈奏的前提即認識琴譜,學生只有掌握了琴譜的相關知識,才能夠演奏鋼琴。高中學生初學鋼琴時,水平存在極大差異,基礎好的學生能夠順利演奏鋼琴,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則總是難以掌握要領,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鋼琴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可通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展開教學,對以往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創建充滿趣味性的鋼琴教學活動,對通俗易懂的識譜教學活動進行設計,使琴譜教學效果提升。比如,在鋼琴琴譜教學中,需對學生的指法進行訓練,對此,教師可基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練習:第一,對手指自然順序進行訓練,在琶音、音階中,指導學生依照手指的自然順序進行彈奏,盡量確保把位不變化。第二,指導學生進行兩手互幫的訓練,彈奏鋼琴時,若琴譜中要求的指法較難,可兩手互幫,以使旋律更為連貫。第三,遵循琴譜中已經標出的指法,不要隨意改變。這樣一來,在琴譜學習中,學生全程參與,不但能夠促進其鋼琴興趣的有效培養,而且能夠使識譜教學有效性提升。
在高中鋼琴教學中,節奏教學必不可少,節奏是反應學生鋼琴水平的主要指標,但從實際情況看來,大部分高中學生都有一定的節奏問題存在,主要表現為拍率感不穩定。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教學中學生的自身感受,教師可積極采用此教學法對學生實施節奏教學。一方面,從最小的固定節奏入手,由淺入深地對多種語言節奏進行教學,使學生穩定的拍率感得以建立。另一方面,在節奏教學中融入聲勢、律動等,使學生對節奏有直觀的體驗。例如,教師可通過鈴鼓擊打節奏,指導學生伴跟著節奏繞圈走動,鈴聲響起時下蹲,不斷走動,直到最后都為“蹲”的動作,樂譜見圖一。又如,教師可將鈴鼓敲響,讓學生跟著節拍走動,節拍處于穩定狀態后,教師在其中將重拍加入,引導學生尋找規律,聽到“弱弱弱”時,三人拉手行走,聽到“強弱弱弱”時,四人拉手行走,教師節奏強弱規律一旦發生變化,學習組合就應該隨之變換。這樣一來,學生在整個節奏教學中均有參與,通過自身體驗感受節奏,可使其節奏感得到有效培養,從而促進其鋼琴演奏能力的有效提升。

圖1:節奏練習舉例示意圖
為促進我國音樂教育更好地發展,我國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對策,加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對民族音樂文化加以傳承、引進優良的教師力量,詳情如下。
為促進我國音樂事業更好地發展,我國應加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度,政府部門應加大對音樂教育開展的投資力度,尤其是對于農村學校而言,因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音樂教育開展無法落實,因此政府部門應對農村學校教育資源有效整合,構建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與此同時,學校還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加大對藝術學生的培養力度,培養更多專業音樂人才。
隨著民族音樂學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民族音樂文化更加重視。就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學生喜愛聽流行音樂,忽視了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長此以往不利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弘揚及傳承,基于此我國應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承,對民族音樂教育體系進行構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民族音樂文化,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教師可引領學生自平時的生活內找出與音樂有關的要素,進到社區內,下至鄉村中,傾聽鄉村一類音樂,知曉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相應的音樂特征。傳揚各類民俗音樂有關資源,讓這類音樂有關資源內涵蓋的民俗一類文化獲得傳揚。
很多院校內音樂有關的教師力量較少,教師總體的素養與層次、教師團隊構造均急需調節及健全。院校內應具備素養較高的音樂類教師,保障音樂有關教學的層次,聘用更多音樂相關的專家,才可以收獲更為優良的知識、技能。各大院校內部的音樂教師應緊跟時代,不單應具有基礎的音樂有關知識,還應接納新興的教學觀念,增強教學相應的成效與質量。音樂教師還應具備終身學習這一觀念,持續改良教學方法,依據音樂本身的文化含義,解釋音樂相應的文化性。另外,音樂教師還應把握怎樣借用網絡內的音頻、視頻等當作音樂材料,為學生全方位把握音樂有關常識,匯編出高效的教學方式。教師自身的行為在無形中就會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引領學生持續提升學習有關技能,訓練其對音樂進行認識的相應層次。
由于音樂這一專業內部文化類科目本身的分數不高,這即使得音樂這一專業內部生源本身的質量較低、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較低。為了提升音樂這一專業生源相應的質量,高考期間要適量地提升文化類科目相應的分數線,保障具備相應文化素質的一類學生去了解音樂。另外,素養較高的音樂教師即增強學生自身人文素質的重中之重,學校應關注教師團隊本身的構建,打造更多具備較高文化素養、健全知識構造的教師團體。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借助自身大量的文化積攢,在無形中引領學生,進而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
借助新興的一類技術,音樂相關的教育可以運用新興的教學方法與當代的教育成就,以補足音樂有關教育的內容,讓音樂相應的教育與學生自身的生活更為緊貼,更具文化感染力。比如,在音樂有關的教育內,教師就應將中央電視臺所匯編的《國樂飄香》當作材料,以擴充學生自身的音樂視界,引領學生認知到民族優良的文化蘊含,提升其民族歸屬感。
音樂是藝術,其通過長期的積累,可以牽涉民眾自身的感情改變。音樂有關的教育即引領學生體會音樂感情、鑒賞藝術美麗的一類教育,想要達成這類目標,人文素質本身的訓練無可或缺。若學生不具備想象能力,不具備藝術感悟、言語表述這類能力,就不能夠感悟到音樂本身的感染力。另外,大學時期即大學階段的學生自身鑒賞能力構成的重點階段,增強學校文化的構建,提升人文素質處于學校文化構建內的占比,以在無形中增強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比如,組織人文專題一類座談會、各類藝術活動等。
處于素質教育內,音樂相關的教育即無可或缺的構成板塊,其不單可以提升學生自身的音樂素質,還可以改進學生本身的精神面貌。因此,在音樂有關的教學內,應添加部分人文相關的內容,增多對學生開展人文素養相關的教育。音樂相關的教材內也包含了人文有關教育一類內容,教師在平時開展教學內,應擅長發掘教材內極具人文主義的一類內容,引領學生加以感悟、領會等,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深層次發掘音樂曲目內的事跡,增強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
鑒于俄羅斯音樂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應結合自己的國情引進有效的教學思想,加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度,將民族音樂充分引進到課堂教學中來,對教師綜合素質加以培養,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有效發展。
[1]朱紹庚.論啟蒙、專業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17(16):150-151.
[2]關筱,夏詣超.學習外國著名音樂教學方法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啟示[J].黃河之聲,2017(11):46.
[3]龐婉芳.柯達伊音樂思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基于1980—2015年中國知網期刊數據的分析[J].音樂創作,2017(8):189-191.
[4]崔勇.淺析我國音樂教育對國外先進音樂教育思想的借鑒[J].戲劇之家,2017(14):217.
[5]陳瑩瑩,閆紅,林義群,黃璇.國外音樂教學法對我國音樂教學的借鑒意義[J].當代音樂,2017(12):25-27.
[6]沈賀.建立世界多元音樂文化課程 促進中國音樂教育與時俱進[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4):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