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岳 葛濤



一、引言
中國女子板球隊自2007年首次參加國際賽事,已經根據身體條件與訓練條件形成了投球類型多樣、穩中球變的技、戰術特點。2016年女子板球亞錦賽在積分相同的情況下因失分率較高而排名第四,進而失去2016年亞洲杯的參賽資格。本文試圖通過對本次比賽中國隊投球落點及效果的分析,發現中國隊目前投防戰術特點及存在問題,為今后的發展方向、隊伍建設提供參考與建議。
二、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2016年亞洲女子板球錦標賽中國隊投球落點與投球效果為研究對象。中國隊本次參賽隊中共有9名投手,其自然情況見表1。
注:排名順序依據淘汰擊球手數量降序排列。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對中國隊參賽六場比賽錄像進行逐球統計并進行分類,將統計結果進行系統分析。
同時對中國女子板球隊教練以及相關專家進行訪談,就研究選題、數據處理和分析等有關問題向有關專家征詢意見,并了解比賽進程實際情況,從而確定投球效果指標及根據研究需要對本屆賽事中投球的不同落點區域進行劃分。
三、結果與分析
(一)投球落點區域劃分的意義與依據
1.區域劃分意義
當球在不同遠度落地后彈向擊球手時,反彈的速度、高度和方向決定了擊球手需要選擇哪種方式進行打擊。錯誤的選擇會造成無法得分或被淘汰。因此投手經常通過落點中方向與距離兩個要素的變化對擊球手采取“進攻”。因此通過落點區域的劃分能夠更直觀的分析投手對擊球手的控制。
2.區域劃分依據
在本研究中,將球的落點區域根據實際反彈高度情況進行劃分,在本研究確定為:平飛區、半彈區、好球區、半短區、短球區、高彈區,六個區域,超出這些區域的來球按照規則被視為投球失誤。
平飛區:是指球未經落地反彈而直接飛向擊球手的來球。
半彈區:是指當球反彈過后飛向擊球手膝蓋以下高度的來球區域。
好球區:是指當球反彈過后飛向擊球手膝蓋高度的落點區域。
半短區:是指當球反彈過后飛向擊球手大腿中部。
短球區:是指當球反彈過后飛向擊球手大腿上部至腰部的來球。
高彈區:投手如果投出落點接近球道一半的位置或反彈超過擊球手腰部以上的來球。
(二)中國隊失分情況分析
1.失分比例及原因分析
板球比賽中失分通常包含對手得分及失誤失分,其中擊球得分包括邊界得分與跑分。失分是反映出隊投防水平的重要指標,通過失分分析可以看出落點是否穩定且有計劃,也可以看出控制得分能力。
由表2可見中國隊被跑分到達53.19%%,邊界失分為37.07%,說明投球落點較多失誤或對手擊球技術變化而投球未做相適應改變從而導致邊界失分過多。投球失誤10.28%,比例略高。中國隊邊界失分達到了總數36.52%,證明中國隊投手在本屆比賽在控分效果一般,未對擊球得分也造成足夠壓力。
由此可見,李瑩瑩、周彩云是整個比賽中邊界失分比較少的投手,比賽不同階段對于球的落點、方向、弧度做出較好的調整與控制。而呂忠媛、宋鳳鳳兩人邊界失分比就超出了全隊三分之一,經常在比賽中使全隊陷入被動局面。
2.失分率情況分析
失分率是指每球失分數,失分率越低獲勝概率越高。由表3可見李瑩瑩、吳娟、劉潔是失分率最低的3位隊員,不僅有效限制對手得緩解了隊員全隊防守壓力,迫使對手改變得分計劃及得分手段。
由此可見,宋鳳鳳、呂忠媛、周彩云發揮正常,阮香、朱明月兩名投手超過1分球的失分率,在女子比賽中顯得有些高,直接破壞了既定的防守計劃給隊伍帶來了較大壓力。
3.不同類別投手區域失分情況分析
中國隊在本屆賽事中由于開場快速投手阮香在前兩場比賽中的失常表現,使用了“一快速、五旋轉”的投手組合。快速、旋轉兩種不同類型投手在比賽中投手對于球道的適應程度以及對落點的控制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詳情如下。
如表4所示,在半彈區、好球區、半短區的失分率旋轉投手明顯低于快速投手,其中半彈區效果最佳,僅為30%,在短球區域高彈區旋轉球的失分率上升約一倍達到100%以上。快速球半短區失分率最低,而在平飛區快速球與旋轉球同為218%的高失分率是嚴重的失誤;中國隊投手在好球區的失分率到達0.70分/球,可見中國隊對內場防守效率較低。
由此可見,本屆賽事中各隊對于中國旋轉投手的半彈區落點球處理能力不佳,對快速投手的半短區落點球處理效果一般。這對于今后投手訓練與比賽中的目標落點有指導意義。
4.不同投手投球區域失分清況分析
由表5可見,中國隊投手平飛區失分率是最高的,在這一區域宋鳳鳳、朱明月、劉潔、阮香平均失分率達到2.75;半彈區失分普遍較小,李瑩瑩、劉潔、吳娟、宋鳳鳳平均數值僅0.28,控分效果較好。
好球區、半短區數值居中,半短區屬于投手的防御點,失分較少但無顯著差異,短球區對于擊球手的威脅很小,所以失分也相對較多;本次比賽高彈區球數較少,與女子比賽投球速度較慢有一定關系。
由此可見,本次賽事只有李瑩瑩、吳娟、劉潔投球發揮較為穩定;快速球沒有起到特別突出作用,其中開局還出現很大失誤,宋鳳鳳,朱明月比賽中發揮狀況不佳,失誤增長了對方信心,投防戰術無法有效配置。
5.失誤失分情況分析
投手失誤失分包括寬球、無效球,它是衡量一個投手穩定性及準確性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隊伍穩定性的指標。
由表6可見,宋鳳鳳、呂中媛、朱明月失誤失分在總失分中比例較高,其他投手無明顯失誤。朱明月是首次參賽,呂忠媛第一次作為核心投手參賽,經驗不足、失誤后調整能力不足是導致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的訓練中應加強模擬比賽的投球練習以及壓力投球訓練,以增加投手控制能力,減少參賽中的不必要失誤。
綜上所述,中國隊失分主要是以投手失誤造成的失分為主。其中平飛區、半短區失分率過高,好球區半短區失分最低。快速球整體發揮不佳,失誤失分較多。
(三)淘汰擊球手情況分析
投手的淘汰能力是衡量投球水平重要指標之一。是指投手通過投球技術、戰術運用在比賽中直接或間接將擊球手淘汰出局。在國際板球賽事慣例中是以淘汰擊球手數量來進行投手排名的。而對于衡量一名投手在比賽中淘汰效率我們通常采用“淘汰率”這一指標,其含義為每淘汰一名擊球手所需要消耗的分數。
1.淘汰人數分析
在本屆賽事中,中國隊投手李瑩瑩以總淘汰擊球手11人,本屆獲得本屆最佳投手,劉潔同樣以淘汰11人,但失分略多位居第二名。
由表7可見,李瑩瑩、劉潔、吳娟三名旋轉球投手淘汰人數合計21人次,超過總淘汰人數一半,且三人淘汰率低于平局值約6分,在控分、淘汰兩方面都有突出表現。
由此可見:中國隊的快速投手在全部的6場比賽中并未對手進行強而有效的攻擊性投球,在全部的6場比賽中兩人僅淘汰3人,淘汰率為全隊最高。綜合全隊表現,每淘汰一名擊球員將付出14.10分的代價,對于女子20回合比賽來講將給本隊擊球造成較大心理壓力。
2.不同落點區域淘汰情況分析
由表8可見,本屆賽事里中國隊在所進行的六場比賽中共淘汰人數41人次,其中半彈區與好球區淘汰人數最多,合計淘汰擊球手30人次,是投手淘汰擊球手及限制得分的最佳落點。其中旋轉球投手在兩區域中的出色表現,是中國隊能夠與對手強力擊球員抗衡的重要因素。此外,場均淘汰6.83人次的能力,還是能夠保證中國隊在亞洲女子20回合板球比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但相比旋轉投手,中國隊的快速投手在淘汰能力上欠缺較多,對于全隊投防戰術體系的支持有待加強。
終上所述:中國隊三名旋轉投手成為比賽投防戰術的關鍵,半彈區與好球區是中國隊控分、淘汰的最佳落點區域。
(四)中國隊投防戰術特征分析
1.投手組成及特點分析
中國隊本次參賽的14名隊員中投手共計10名,其中7名旋轉投手,快速投手3名,六場比賽僅進行了一人次的投手更換。
在中國隊的投手中,人數差距已然明確旋轉球在本隊中的核心投球地位,自2009年中國女隊中出現旋轉投手后,每次國際賽事中上場的旋轉投手不會少于3人,本次更是超過以往的出現了6人。目前中國隊中投手類型豐富,包含各類型旋轉球投手,且能力較高,受到各隊重視。
2.中國隊投防戰術核心內容是旋轉球為主的投接配合
通過中國隊淘汰擊球手的方式進行統計,能夠將投防特點進行歸類分析,得出中國隊主要的投防戰術進而歸納其投防戰術核心內容。本研究中首次引用“戰術淘汰”與“技術淘汰”的概念,希望通過不同的淘汰方式看出中國隊隊投防戰術特點。
戰術淘汰是指通過兩人次及以上隊員之間配合將對手淘汰的方式,包括接殺、跑殺、樁殺;技術淘汰是指投手通過自身對球的控制淘汰擊球員的方法,包括投殺和擋殺。
由圖9可知,中國隊在六場比賽內共淘汰的41名擊球手中,戰術淘汰占總比例的72.50%,其中旋轉投球完成了其中的67.50%,其效率可見一斑,而快速球淘汰擊球員僅為全隊的7.50%,
由此可見,戰術淘汰是中國女隊目前主要的投防戰術,其核心為旋轉球的投接配合。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第一,中國隊本屆比賽中總失分過多,主要原因為投球落點失誤與內圈防守不利,很難保證在比賽中獲得勝利。
第二,中國隊李瑩瑩、劉潔、吳娟三名旋轉球投手發揮出色;但全隊淘汰率過高。
第三,本屆比賽中國隊的最佳投球區域是半彈區,失分率最低,淘汰人數最多;最差投球區域為平飛區,失分率最高;快速球在各區域失分率均高于旋轉球。
第四,目前中國隊投手中以旋轉球為主,投防戰術圍繞旋轉球的投接配合而展開。
(二)建議
第一,有目的性的加強對投手的投球技術訓練,旋轉球加強半彈區落點控制能力,快速球加強半短區落點控制能力。
第二,加強快速投手的培養,完善投接配合戰術體系,在充分發揮我隊目前旋轉球戰術淘汰率高的特點的同時,加強旋轉球投手個人攻擊能力,保證投防戰術的多樣性。
第三,本次比賽中,中國隊僅有三名投手表現穩定,備用投手技術不夠成熟,很難勝任比賽中的投球任務,應加強投手后備力量培養,完善投手梯隊建設,實現按需配置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