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凇 李思瑾
貴州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正在向千百年來的貧困發起總攻。電影《文朝榮》,以大量真實、豐富、生動的故事和細節,還原20個世紀80年代貧困地區群眾的艱苦生活,書寫了主人公文朝榮在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帶領群眾植樹造林、戰天斗地、絕地求生的人生傳奇,具有特別的人格光彩。
影片真正的深入到了主人公的生活,以一個人的故事體察一個時代的心跳,感悟一段歷史的壯闊。體現了人物的鮮活感、時代的縱深感、歷史的厚重感、思索的深邃感,有一種言近意遠的境界。
一、 生活與藝術的辯證法——以源于生活的真實形塑時代楷模
今年是畢節試驗區建立30周年。30年來,被譽為畢節試驗區發祥地、科學發展觀“試驗田”的海雀村,從“苦甲天下”變“林茂糧豐”,既有各方力量的幫扶,又有海雀人自身艱苦卓絕的奮斗,還有海雀“脊梁”——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原老支書文朝榮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奉獻,他將整個生命交付海雀,交付于喀斯特群山上的萬畝松林。
“下輩子你愿意嫁給我嗎?”老人一手握著鐮刀,一手伸出去攙扶身邊的妻子。“不嫁!”妻子甩開丈夫的手,假意嗔怪。“你不嫁,我嫁給你,一輩子給你做飯、洗衣服……”老人環顧著周圍蔥蘢茂密的松樹林,笑了。鏡頭拉遠,留下兩位老人行于山路的背影。烏蒙山的風拂過海雀村,萬畝松林沙沙作響——重復出現于電影的開頭與結尾的鏡頭,是文朝榮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文朝榮老伴兒李明芝說,不論天晴下雨,文朝榮每天都會拿著一把鐮刀,到林子里去巡上幾個小時。
時間回溯到33年前,海雀的故事在植被覆蓋率不到5%的荒山村落里講述:夏夜,大雨造成泥石流滑坡,村民二月姑娘的父親為搶救出半口袋苦蕎麥死在坍塌的房屋里,二月為給父親買棺材下葬,簽下賣身契。這就是20世紀80年代海雀村:村民為解決溫飽,“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以致水土流失嚴重。1985年5月,新華社記者劉子富無意中踏入海雀村,眼前的景象讓他震撼不已,《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的內參報告迅速傳到北京。國家隨后撥下了救濟糧,但要改變貧窮現狀,除了國家幫扶,海雀人更需要自立自強。1987年冬天,文朝榮開始帶領海雀村男女老少上山種樹。電影以種樹為主線,穿插進一連串感人的故事情節,其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文朝榮偷偷把妻子李明芝湊了幾個月、為女兒坐月子準備的一筐雞蛋煮熟“犒勞”大伙,妻子氣得暈倒在山上。“影片故事雖不乏藝術化渲染,但‘舍小家,顧大家,老支書一向如此。”《文朝榮》編劇之一胡洪禮說。
“登高看海雀,滿山一片黃。少女藏山頂,仰面曬太陽。無衣遮羞處,看見心就涼。噩夢驚風雨,流沙作淚行。誰給綠葉片,愿做嫁衣裳。”電影里,鄉林業站羅站長望著眼前這一片荒山野嶺,無奈地搖搖頭,苦笑,邊走邊高聲唱出凄涼的歌。“這本就是羅興開寫下的詞。”飾演羅站長的赫章縣文廣局局長況華斌回憶,創作劇本前,赫章縣組織劇作家采風,已退休的羅興開捧出幾本厚厚的工作隨筆,這段句子就工整地寫在其中一頁上,“羅站長描述的,正是當年真實的海雀。”“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只有戰勝風沙,咱家海雀才會有希望!” 文朝榮抓住羅站長的承諾,順勢拉回來幾萬棵樹苗,利用分發救濟糧的機會要求村民種樹。
2016年9月,文朝榮飾演者王洛勇讀完劇本,在電影開拍前一周就來到文朝榮生活一輩子的海雀村:“我要來尋找文朝榮當年的饑餓感、寒冷感和疲勞感。”初到村子,王洛勇就被海雀的美震撼了:萬畝林海隨山巒連綿起伏,山巒縈繞著淡淡的薄霧。白墻、青瓦、翹檐的黔西北民居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水泥硬化過的路面在樹木和民居之間時隱時現。“這就是劇本中的當年那個禿石林立、寸草不生的海雀?”“沒錯,是海雀。” 胡洪禮笑著說,“劇本里很多場景,我們還得換地兒拍攝。如今的海雀村已經沒有那樣的石漠化荒山了。”
接下來的時間,王洛勇每天都在村子轉悠,找村民聊天:“老支書走路是什么樣的?”“老支書拿鋤頭是什么姿勢?”“老支書說話聲音大嗎?”有老人端詳王洛勇:“跟老支書比,你有點兒高了。”王洛勇就略微駝著背走;一些村民又拉住他說:“老支書雖然不高大,但很挺拔。”于是,王洛勇又把背挺了起來。一天中午,王洛勇走進了文朝榮生前每天都要去的松林。站在松林深處的望臺,天高云淡,一望無際的林海碧波蕩漾,他沉默了,過了許久感嘆:“這一大片綠油油的林海,是怎么種出來的?”王洛勇一行在松林里不時還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濕地,他們穿著長筒雨靴過,深的地方可淹沒膝蓋。胡洪禮告訴王洛勇,海雀,在彝語中為“湖水灌注的地方”。傳說從前的山上從高到低有3個湖,高處的水漫出來流到第二個湖里,再流到第三個湖里,綿延不絕,水是海雀真正的“心臟”,“老支書的努力沒有白費,水又回到了海雀。”“我每走進林海一步,就領略老支書精神一分。”王洛勇很慶幸自己能夠踏上海雀村的土地,走進老支書守護一生的林海。
二、 巖石上的精神火焰——用一種個體的視角講述壯闊時代
電影《文朝榮》站在了貴州的高點來俯瞰現實和歷史。人和景,都極具典型意義。“黔處天末,崇山復嶺,地狹民貧。”這是前人對貴州勾勒的悲情輪廓。“貴州屋脊”所在的貴州省赫章縣,較長一段時期里,在地理、經濟、生態、文化諸多方面,困境的集中令人動容。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齊門檻腳。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當做地皮磨。”30年前,赫章的窮“赫赫有名”。位于大山之中的海雀村,則是赫章最窮的村落,海拔高,收入低,正如歌謠所唱,真正是“苦甲天下”。
海雀村海拔2300多米,四面環山,交通非常不便。氣候高寒、土地貧瘠、資源短缺,村民辛苦一年,種出來的土豆只有雞蛋大小,玉米疏疏落落,又矮又瘦。這點收成,連肚子都填不飽,要想換點錢買鹽買布,更是難上加難。
1982年,40歲的文朝榮當選為海雀村黨支部書記。展現在他眼前的海雀村,正是這樣一幅凋敝的景象: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屋不擋風、地不產糧、山不長樹。“越窮越生,越生越墾,越墾越窮”的怪圈,困住了數百名少數民族村民,讓這個意為“湖水灌注”(“海雀”由彝語“候音”演變而來,“候音”是“湖水灌注”的意思)的地方變成了不毛之地。
生活之貧、生態之瘠、生命之困,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了這位40歲的彝家漢子身上。他捏緊了拳頭,決心帶著全村人與“窮神”斗上一斗!
他憑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與擔當,在一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視為“不適宜人居”的土地上,立下脫貧鴻鵠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斗貧困,謀發展,讓曾經“苦甲天下”的海雀村變成了“林茂糧豐”的幸福村,詮釋了一個基層黨員干部的使命與擔當,在大銀幕上樹立起了一位優秀共產黨員和時代楷模的藝術形象。
文朝榮面對的,不僅是壓在海雀村頭上的貧困“大山”,更是植根于村民心中的落后觀念。“要致富,先種樹。”在那個衣食匱乏的年代,文朝榮作出了一個造福子孫、獲益長遠的決定。
“不種樹,海雀村就沒有出路啊!”這是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30多年前,在文朝榮的帶領下,海雀村300多位村民扛著鋤頭、抬著樹苗,浩浩蕩蕩地爬上山坡,開啟了聲勢浩大、為時三年的“植樹運動”。
拉繩、放線、打點、挖坑、種樹、培土、澆水,30多個山頭、1萬多畝地、數百萬棵苗木,這是多么驚人的成績!
三年里,海雀村的人們嘗盡了艱辛:“出門天不亮,回來月亮上”,他們每天帶著煮好的土豆和玉米上山,一呆就是十來個小時;為了保證樹木的存活率,大雪之后是最佳的栽種時間,他們雙手刨土堆雪,凍得通紅;就連大年三十,大家也得上山種樹,完成任務以后再回來煮肉燒飯。
作為領頭人的文朝榮,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心血。村民們出工前,他已經在山上拉線打點;大家收工后,他還要逐一檢查巡視,坑有沒有挖好?土有沒有埋夠?苗木有沒有種直?只要有一點瑕疵,他都要親自動手重做一遍。
2002年前后,文朝榮帶頭實行退耕還林。海雀村的樹林又增加了1120畝,達到12800畝,森林覆蓋率從1985年的5%上升到70%。文朝榮和村民的堅守,換來了福澤后代的山清水秀。被全村人精心呵護的樹林,不僅涵養了一方水土,使海雀村重新成為周邊村寨的水源地。
文朝榮,作為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踐行者、新農村建設的時代楷模,其生命品質中所蘊涵的深厚時代意韻彰顯了魯迅先生贊譽的“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
影片《文朝榮》用一種個體的視角講述壯闊時代。千百年來,生于斯、長于斯的貴州人蓽路藍縷、上下求索,始終以磅礴的精神力量,推動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頂云公社“率先實行包產到組”,大關村人“摳萬年土、造米糧川”,冷洞村人“石旮旯里種出金銀花”,黃大發絕壁之上鑿“天渠”……涌現出文朝榮、姜仕坤、黃大發、左文學等一大批在新時代貴州脫貧攻堅群英譜上塑起的英雄群像,貴州創造了無愧于這一個歷史范疇的時代精神。
這些在崇山峻嶺深處挺起的錚錚脊梁,不僅展現了貴州人的堅強意志,開拓了貴州人自強不息的精神疆界,更是貴州“精神高地”上鑄就的一座精神豐碑。電影《文朝榮》抓住了人物原型的精神品格、精神符號。在這里,貴州人改天換命的志氣和信心燃燒出最耀眼的精神火焰。
三、 文化覺醒與自得自信——夯實“新時代貴州精神”基座
《文朝榮》是觀照當下的題材。對貴州來說,最激蕩人心的時代命題是脫貧攻堅。全省正在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扶貧思想,深刻領會重要論述,凝聚“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堅定意志,煥發“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強大精神,下定總攻的決心、集結總攻的兵力、吹響總攻的號角,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摘帽。
電影《文朝榮》提供了一個帶有溫度的時代標注。“抓典型,更具意義的是要樹立精神上的榜樣,讓人們學習典型所體現的精神,讓典型身上的精神發揚光大。”電影《文朝榮》為脫貧攻堅凝聚力量、激發動能提供了有益啟示。
貴州要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既要遵循經濟規律,更要高揚精氣神。脫貧致富貴在立志。一個地方的貧窮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志氣和信心。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一個時代的偉大精神,總是會成為這個時代發展歷史的最好詮釋和注腳。《文朝榮》精心講貴州故事、奮力發出貴州聲音,著力彰顯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征程中奮力拼搏、創新創業的感人場景,用典型引領“大多數”,強化群眾自我脫貧意識,引導他們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樹立“勤勞致富光榮、好吃懶做可恥”的意識,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達到講好“貴州故事”鼓士氣、培育人文精神增動力、宣傳先進典型燃激情的效果,激發最高昂的戰斗士氣。
電影《文朝榮》給新時代貴州精神留下了這個時代所推崇的、所倡導的質與形、體與用的借鑒,比物質更寶貴、更強大、更持久。它對貴州之外的人,是一種地域個性的展示,是對貴州特色的感受,是對貴州人文氛圍的體驗,是貴州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時代風貌的展現;而對于貴州各族干部群眾,則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動力,一種道德情操的濡染,一種他律與自律交融的行為狀態,是引領貴州科學發展而把歷史、現實、未來溝通的精神品格。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文化自信是最好的減貧劑,文化扶貧扶起的是志氣骨氣,傳承的是家國情懷,守護的是綠水青山,融合的是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呼應著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挖掘和發揮文化在決戰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精神與物質雙管齊下,讓以往經濟落后、缺乏文化自信的貧困人口成為自信自得的文化主人,通過文化扶貧帶來經濟自立與文化自信,成為脫貧攻堅的動力源泉、強大支撐。這也是影片對脫貧攻堅特別是文化扶貧的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