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清
全球意識形態領域正在發生著由互聯網驅策著的無縫無極傳播所帶來的多元化巨變。影視藝術創制與文化、傳播、教育等諸多方面的接受、感知、融合越來越深入,同時,巨變亦為影視教育打開了一片發展與拓展的新天地,影視教育對全社會的思想意識道德有著全方位的影響。西方發達國家的影視藝術作品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教育表達,這些基于人性化、普世化、全球化的教育對當今中國社會有著可供選擇的積極意義。
一、 影視教育的共鳴與沉浸影響
(一)泛社會化表象共鳴影響
世界正在快速進入到一個多元化的無極聯系溝通交互時代,這個時代中的每一個個體均能夠與世界產生錯綜復雜且多元無極的互動;同樣,世界的多元化意識亦能夠近乎無縫地進行著強勢的意識影響與精神侵襲。顯然,伴隨著物質而來的精神力量遠比傳統認識與意識宣介下更為強大;換言之,人類所倚重的物質力量正在不斷地淪為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正在可持續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西方國家部分影視藝術作品中的影視教育相關內容,不僅有著勵志性,且具有潛移默化的普世化、人性化、世俗化的成熟風格化表現,并向社會傾注著最基本的尊重、勇敢、忍耐等泛社會化的教育表達,為每一個個體充分展現、利用、發揮天賦提供了機遇,這種影視教育表達自有其可取性。[1]
(二)泛社會化沉浸影響
影視藝術作品以其動態擬真生活化的具象化表達對觀眾產生潛在的心理活動共鳴式影響。這些作品沉浸式地規訓著現實世界的觀眾,無論是苦難還是艱辛都應保有和天使一樣的心靈衡量砝碼,不但要衡量結果的幸福,更要不憚于衡量過程的苦難與艱辛,縱使現實無望,也要懷著信仰這一崇高的夢望逆流直上。誠然,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尋找夢與理想的迷茫階段。例如,在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中,即建構了極具在場感,甚至高于真實生活的擬真生活化表達,令觀眾感同身受地與主人公一道產生強烈的基于生活化的共鳴,并一同經歷那種重壓下被扭曲的生活。同時,影片亦再次以強烈的影視教育功能規訓后現代的年輕人,不要再為光陰虛度和才華耗盡而流淚,要讓自己的信仰更加堅定,不要過似是而非的人生,要用心做每一件事情,讓每一次狂熱都能適得其所——只要堅持夢想,就能最終等到幸福來敲門的那一天。
(三)泛社會化催眠式浸染影響
電影電視作為視聽語言建構的內容載體,其在接受欣賞性方面具有著無差別的影響性。任何一個個體都最終有著與社會產生共振的閃光的一面,都將在其與社會環節互動的過程中劃出自我人生的一道獨特軌跡。這既是生命對于世界的意義,又是影視教育直擊心靈的真諦;最好的教育永遠都是心靈教育,心靈教育能夠在潛意識的層面為觀眾帶來遠比共鳴與滲透更具浸染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地球上的星星》即以一種洋溢著童趣、寬容、善良、陽光的極強代入感,在描驀童年印象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表達了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所謂的“生物語法”概念中,基于文化的個體詮解。很多時候天才都隱藏在多元化生命個體中的另一面,每一個人都是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無論生命中的苦難多么地艱辛,都不能因為生存的本能而舍棄了應當保有的美德;路上的辛酸融入內心,終會成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歷練。影片以形諸于具象化與表象化深度融合的技法,闡述了影視教育的延展維度,并由此對觀眾的潛意識產生了油然沉浸的,類似催眠式的強烈意識浸染。
二、 影視教育的多維移情表達
(一)人文維度
影視教育由具象化和表象化進階至抽象化象征性表達的重要特質即在于人文維度、社會維度、成長維度的三位一體的成熟。三者的成熟與有機深度融合的關鍵,在于透過影視藝術作品所投射的社會實踐光影,以及由此而不斷地在影視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夯實受眾的知識元、文化元、意識元的深度意識實踐、思想聚合、社會認知。人文維度的社會化成長過程為反思的心境表達建構起了實現人文抽象化表達的核心意旨,即作為社會群體一分子的群內內聚力表達。例如,《成長教育》即以一種人文維度建構了一位淳樸良善少女的涉世成長過程,為觀眾提供了三重生活素材下的少女表達:一位鄉村質樸無華的少女,一位牛津大學的種子選手,一位成熟世故圓滑的女人。影片用這三重生活素材為觀眾迤邐建構了極具規訓意義的少女成長歷程,由人文維度、社會維度、成長維度的三重視角,以隱性的教育規訓訴諸于燈紅酒綠的社會化抽象之中,透過女主角的自我反詰、反思、反省,投射出了人文維度的泛社會化影視教育表達。
(二)解構與期許
影視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在于能夠透過光影映射現實并引發觀眾對現實弊端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后現代社會之中,教育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異常嚴肅的話題,然而教育的形式主義、非現實主義、非理想主義卻使得教育越來越徒有其表;而能以創造性引導夢想才是教育真正意義的主旋律。例如,在影片《錄取通知》中,創制者再一次以抽象化意義形式上的教育成功解構了社會化意義下的教育成功。實際上,尋獲人生中的自我認知、自我價值、自我存在意義往往遠比教育過程中的任何課程都更加重要。影片以美國式的無厘頭針對社會上的形式主義、理想主義、非現實主義的教育進行了強烈的解構與辛辣的嘲諷,留給觀眾深刻的反思,反思循規蹈矩刻板式教育的弊端,同時影片亦以現實主義、理想主義、非形式主義的視角,對高等學府進行了極具現實規訓意義的改革期許表達。
(三)影視教育意識引申維度
影視藝術作品在教育表達方面的強大具象化優勢為其建構起了表象化的教育表達層次;而更進一步的教育表達則需要借助于極端教育語境加以強化。從目的性視角而言,影視教育應力求達致一種道技并重,且能夠知行合一的至高境界,這就需要透過人文、藝術、技術三個維度的三維合一方能得以實現。例如,《死亡詩社》即以一首詩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及時采擷屬于你的花蕾,因為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枝頭的花蕾,明天或將在風中枯萎”。該詩雖然看似有著及時行樂的意味,卻極具潛移默化的現實規訓意義,提醒著年輕人惜取光陰。同時,影片亦以極端的向死而生引領著年輕人,透過對死亡的聆聽反思生的意義,大聲宣讀出自我理想,并用全新的視角放飛心靈俯瞰世界。影片以發散式的哲學思維引發著觀眾的強烈共鳴,從而介引著觀眾在一步步地沉浸過程中,獲得形而上的移情體驗與感悟,進而得以學會思考和求索。這種春風化雨般的表現,以形諸于光影的方式呈現了影視教育的意識引申維度表達。[2]
三、 影視教育意象化移情進階
(一)人生觀信仰建構
影視教育基于意象化的移情表達能夠為觀眾的人生、信仰、靈魂賦予一種正確的指向;能夠以影視藝術作品的視聽表現為觀眾的人生觀教育進行正確的方向引導。早在20世紀90年代,肇始于印度博樂門古默麗思世界精神大學的生活價值觀教育計劃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之下風行全球,為全球化的因行為問題、情緒問題、智商問題等而引致的人生觀教育帶來了基于人生態度的正確指引。西方發達國家在其影視教育中內置了影視教育的隱性功能表達;透過這種功能表達來實現針對人生觀的規訓作用。例如,影片《心靈捕手》即針對人生觀進行了規訓式的教育引導,使觀眾移情化地與戲中人物一道在尋獲人生目標與信仰的同時,徹底脫離了舊的人生邏輯奔向嶄新的人生境界。[3]
(二)價值觀建構
影視教育能夠為受眾提供傳統教育所無法觸及的形而上層面的校正、規訓、引領;能夠為受眾帶來正確的價值觀澄清與道德發展的并行模式教育表達;這種形而上的教育是傳統說教式教育所極難達致的。影視針對人生觀的教育能夠為個體指明未來的人生道路,而針對價值觀的教育則能夠決定個體未來的人生格局,可見,影視教育更應追求普世價值下的人性化的價值觀表達。而這種價值觀表達的達致則需訴諸視聽語言潛移默化影響之下的滲透作用表達。例如,在影片《春風化雨》中,觀眾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因正確的價值觀而動聽,由此而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同樣,在《聽見天堂》一片中,這種心靈震撼則進行了實實在在的感官替代式的形諸于通感移情的極致強化;這種心靈震撼的力量令該片中的每一個音符都有著穿透人心的力量——原來,用聽覺代替視覺,不僅能夠看見天堂還能聽見天堂。影片以形而上的影視教育為觀眾帶來更具人性化表達的價值觀教育映現。[4]
(三)世界觀建構
影視教育的最高境界即是在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為觀眾建構起意識形態正確的世界觀。而影視教育構建世界觀的實現則直指人類最高級需求的自我實現。影視教育在視聽語言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表達影響之下,有著強烈的沉浸式熏陶作用,唯有實現意識多元,方能實現內容多元下的思想深入表達。真正意義上的影視教育恰恰是以意象化的深度移情而牢牢攫住觀眾,直至影片的光影結束,才將觀眾的靈魂歸還。例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即是一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釋放影視教育能量的高級表達作品,該片針對人類最高級別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取法乎上,以藝術化的音樂形式作為打通心靈的關鍵,在音樂與愛心的循循善誘之下,將最高級別的影視教育進行了春風化雨與潤物無聲般的形而上表達。這種意象化的影視教育表達同時為影片建構起了意識的無極化拓展維度;影視教育的光影雖終將停息,然而,這種無極化拓展的影視教育意識維度卻將在記憶之中傳之永恒。[5]
結語
影視教育對觀眾不僅有著共鳴與沉浸影響,而且,更有著多維的移情影響,并且,影視教育還對觀眾有著意象化的進階移情影響,如此方能更充分發揮出其在功能方面的規訓作用、滲透價值、沉浸熏陶。由此可見,影視教育的移情表達為中國影視教育的后現代因應與意識強勢表達拓展之維的發展帶來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崔士祥.論影視藝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傳播[J].電影評介,2018(4):75-77.
[2]王曉麗.電影的教育功能規訓與滲透研究[J].電影評介,2018(3):79-81.
[3]王碧鶴,朱君.“內容多元”與“思想深入”的ISFVF國際學生短片 從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作品探析影視教育[J].北京電影
學院學報,2017(6):133-139.
[4]駱正林.濃縮生活景觀 陶冶藝術情操——江蘇教育頻道《微影大藝》節目特色探析[J].現代視聽,2013(11):47-49.
[5]劉海.“如影隨行,大美育人”——美術教育與社會文化發展歷程的關聯性和價值[J].美與時代,2008(3):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