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子

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是溫州面對“成長的煩惱”,答好“新時代溫州民營經濟如何實現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一歷史性命題的關鍵抓手。
風從海上來,潮起甌江畔。
投資4.67億元、總建筑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世界溫州人家園”,映襯在甌江的粼粼波光中,即將展露多彩華麗的身姿。這里不僅是匯聚在外溫州人鄉情的大本營,更是溫商雁歸助力家鄉發展的新起動點。
曾經,數百萬溫州人縱橫四海、放手一搏,讓中國民營經濟在甌越大地蓬勃先發。如今,溫州民營企業數量占總量的99.5%,民營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超過80%。在新時代的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浪潮中,溫州又如何繼續爭做領航者?
2018年8月9日,全國工商聯研究并報中央統戰部同意,正式同意并支持溫州市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10月17日,溫州舉行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大會,全國首片新時代“兩個健康”試驗田落戶溫州。
“積極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是溫州面對‘成長的煩惱,答好‘新時代溫州民營經濟如何實現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一歷史性命題的關鍵抓手。”溫州市委負責人表示,市場化改革先試先行的豐富經驗、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基礎、遍布世界的溫商群體及優秀的企業家精神,這些都是溫州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的獨特優勢。
“獨木橋”里走出的
“陽關道”
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位于甌江北岸永嘉縣三江街道的一座創意農業觀光園里游人摩肩接踵。這片綠色農莊已經被批準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現代娛樂體驗、生態餐飲與傳統種植的融合,讓它成為浙南特色鮮明的鄉村悠閑旅游目的地。
然而,14年前從國企“被下崗”的李星濤,當時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能從種植南方紅豆杉中發掘出“金山銀山”。“接上國家天線,再加上溫州黨委政府和人民的改革基因,溫州民營經濟才有了從‘獨木橋走向‘陽關道的可能。”現為原野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李星濤深有感觸。
改革開放以前,溫州是一個交通閉塞、位置偏遠的海港小城,農村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就業和生存壓力巨大,三分之二的人口處在貧困線以下,是當時中國最為貧窮落后的地區之一。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早在1956年,溫州永嘉縣就進行了“包產到戶”的試驗,足足比小崗村早了22年。
“包產到戶”是溫州市場取向改革先發探索的縮影,更是“敢為人先”溫州精神的體現。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40年篳路藍縷,當地黨委政府支持、鼓勵、保護、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讓溫州人力量轉化成了推進改革的強大動力。
為了解決地少人多的問題,溫州人捕捉最早的市場供求缺口信息,率先下海,淘到了第一桶金。章華妹,1979年11月30日領取了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執照;王碎奶,從在橋邊擺攤賣紐扣起步,1983年買進紐扣加工機器,開始自己夜以繼日生產紐扣;陳定國,1986年只身前往法國巴黎,成立服裝制造公司……他們的成功,又一帶十、十帶百,帶出一個遍布全球的溫商網絡。
為了解決本地資源緊缺的問題,溫州人以產業集群的形式“抱團”發展。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服裝名城、中國鎖都等43個“國字號”工業生產基地,康奈、正泰、森馬等170多個中國馳名商標,50多個中國名牌產品和100多個國家免檢產品,道出了溫州民營經濟實力,品牌總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些年,“全國第一”持續不斷地在溫州大地上璀璨綻放:第一家股份合作企業,第一個實行金融浮動利率改革,第一個跨國農業公司,第一個民間異地商會,第一個境外中華商城……溫州從一個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資源小市,逐步發展為富裕發達的沿海經濟大市,并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區。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農村改革試驗區、民辦教育改革、社會辦醫改革、民政綜合改革等30多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和28個省級改革試點,相繼落地溫州。
數字之中有乾坤。40年間,溫州全市人均生產總值從238元提高到59306元,增長248倍;財政收入從1.35億元提高到778.3億元,增長575倍。全市在冊市場主體90.2萬戶,其中企業22.3萬戶,相當于每10個溫州人中就有一個經商辦企業。
與此同時,在外溫州人數量達200萬,其中有68.8萬名溫籍華僑在世界131個國家和地區經商創業,每年的銷售收入達數千億元,相當于溫州之外還存在一個“溫州”。
“新機遇”里蘊藏的
“破題口”
“只有在這里,才有這樣的速度!”
去年8月,瑞浦能源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姜森帶著新能源項目,開始與溫州有關方面對接。這是全球不銹鋼行業“領頭羊”青山控股集團在溫州落地的第四個項目。9月底正式簽約,12月9日即完成政策處理,并打下工廠第一根樁……項目從接洽到落地,實現了“無縫對接”。如今,兩條總產能3千兆瓦時的流水線已經到位調試,年底前全部投產,屆時年產值將達到30億元。
將“最多跑一次”改革范圍覆蓋所有行政權力事項,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最多跑一次”全覆蓋,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溫州構建了網上網下融合的政務服務體系。一項對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果的調查評估結果顯示,溫州市改革滿意度指數為94.32%,在浙江省11個設區市中排名第一。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實現“一次辦結”的比例提升幅度,溫州以14.4個百分點,同樣排名首位。
“溫州民營經濟靠‘膽大闖天下、‘小打小鬧的年代已過去。邁入新時代,必須要在營商環境方面做大文章。民營企業發展進入爬坡期,我們特別需要政府發揮創新、服務、改革的基因優勢,深化職能改革,出新招、出奇招,為新時代‘兩個健康創造更好的大環境。”森馬集團董事長邱光和說出了企業家的心聲。
刀刃向內,以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全市開展“營商環境提升年”行動,成立溫州市營商環境服務監督局,5413名營商專員入企排憂解難……打造國內一流的創業創新營商環境,溫州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
一個口徑“嚴執行”。政府守信踐諾機制,讓政策、合同實現“剛性兌現”,因規劃調整、政策變化造成企業合法權益受損的,全部依法依規補償。
一劑粘合政與商。政商交往機制,在政企溝通和政商交往之間,架起常態溝通橋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開展“百會萬企”評議涉企部門活動,評議結果納入績效評價體系。
根據最新出臺的《溫州市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總體方案》,在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主要任務,涵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健全企業閑置資源盤活機制、多措并舉降低企業成本等22個方面,條條直戳病源,助力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接力棒”拋出來的
“新發展”
尋求溫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更離不開關鍵舵手“健康成長”。
“民營企業家是民企的靈魂。歷史的軌跡用很多實例說明,假如民營企業家的成長是健康的,他就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道出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要義。
剛剛過去的9月,五洲閥門收到中國石油物資有限公司《談判中標通知函》,這意味著其自主研制、填補國內空白的56寸Class900大口徑全焊接球閥,即將應用于中俄東線(黑河—長嶺段)天然氣管道工程。這家集設計、制造、銷售各類工業閥門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經歷了三代“掌門人”的傳承。
在溫州,像五洲閥門這樣的家族式企業,是當地民營企業的主要組織模式。為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讓傳統人情式管理走向規范化,實現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和技術力量“蛻變”,溫州不斷在“青”與“藍”的常態化互動中做文章。
為搭建師帶徒網絡,溫州實施“十名領軍、百名骨干、千名創星”新生代企業家培養計劃,市本級建立20名領軍、126名骨干培養對象人才庫和30名創業創新導師庫,各縣(市、區)則建立1100多名“新星”人才數據庫,由名企名家為新生代企業家成長提供智囊支持。此外,年度“樂享會”、“雙月談”活動等,成為老一輩企業家和新生代企業家師徒結對、共學共促的常態化互動平臺。
在此次《總體方案》中,八大項培育、支持企業家的保障措施,繼續夯實企業家“健康成長”基礎,推動新生力量成為溫州經濟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的主要推動力。如今,一批新生代企業家快速成長,走上重要崗位。在新一屆溫州市工商聯中,有46位年輕一代的非公經濟人士擔任執委、常委,占非公經濟人士的24%。
積石成山,溫州人的賡續成長,讓溫州經濟和溫州人經濟迎來產業轉型及動能轉換的收獲期。2017年,溫州全市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1.5%,創近5年新高,全省260家“隱形冠軍”培育企業名單中,溫州市占52家,居全省第一。2018年,溫州申報認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210家,累計5624家,同比增速又居浙江第一。溫州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萬家。
四十不惑,回望改革開放的鏗鏘腳步,溫州每一步大膽的探索,都為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添磚加瓦;迎潮望海,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浪正奔騰而來,曾經創造風向標式輝煌的溫州面對“努力當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者”之題,正積極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