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弘禹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全國人才爭奪戰的大背景下,東莞不僅不遺余力地吸引高層次人才,更向技能型人才拋出“大繡球”
東莞經常是各類“招工難”新聞的主角。如今,在人才競爭日漸趨向白熱化的背景下,這座“世界工廠”開始探尋新的破解路徑。
9月3日,東莞對外發布《關于實施百萬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培養1萬名國際化技能人才,引進培養1萬名急需緊缺“工匠精英”,推動100萬人提升學歷技能素質等目標,并配套諸多創新舉措,試圖構建一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東莞已走到一個關口,需加快推動人才、城市和產業同步升級?!睎|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力資源局局長司琪說,東莞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等城市發展新定位,也確確實實需要一批技能人才支撐?!斑@對東莞來說是一項長遠人才戰略工程,更是一個城市戰略,關乎未來發展”。
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全國人才爭奪戰的大背景下,東莞不僅不遺余力地吸引高層次人才,更向技能型人才拋出“大繡球”,意欲何為?
技工比例要達五分之一
東莞,因人而興。這座因改革開放而騰飛的制造業城市,因勞動密集型產業興旺,曾是數百萬進城務工人員向往的目的地。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逝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雙重變革,“人”也成為一個挑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今東莞謀求發展,著力點最終又回歸到“人”上。
東莞缺人,首先表現在整體量上。2017年東莞常住人口增加8.11萬人,雖然這已是近年最好水平,但并不突出,隔壁另一制造業城市佛山新增19.4萬人,而當年東莞新增市場主體近20萬、其中企業近10萬。
這還不是關鍵。東莞市人力資源局副局長趙毅說,雖然總量上也有不足,但深層次結構性短缺才是當前東莞最突出的勞動力問題。“從近年人才爭奪戰可以看到,除高層次人才不足,東莞最缺的其實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
技能人才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東莞產業工人“手藝”普遍偏低。目前,在834萬的常住人口中,產業工人約500余萬。東莞市教育局職教高教與終身教育科科長林勤說:“這500萬產業工人大軍中很多人只有初中學歷。”
對技能人才最為迫切的需要,使得此番東莞希望能從素質提升、培養的角度切入,以解決技能人才不足的問題。《意見》提出,東莞將推動實施全民技能素質三年提升工程,尋求在存量上全面提升勞動力技能素質,并在增量上擴大高層次人才規模;力爭2020年技術工人比例提升10%以上,培養1萬名國際化技能人才,引進培養1萬名急需緊缺“工匠精英”,推動100萬人提升學歷技能素質等。
盡管東莞在政策上存量與增量并提,但從細分任務來看,更多來自于對存量的優化。這包括,到2020年將推動3萬名勞動力實現技能晉升;推動全市5萬人參加自主培訓;通過“一鎮一品”人才培訓45萬人次等。增量則指向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如“首席技師”,旨在促進整體人力資源結構持續優化。由此形成一定的人才層次布局。
目前,東莞技術工人比例僅約12%,前述目標實現后,將增至約五分之一,這樣的提升對東莞而言尤為迫切。《意見》明確,東莞要立足產業基礎優勢,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大軍,推動人口紅利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皷|莞必須要有好的技能人才,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壁w毅認為,東莞希望成為先進制造業中心,一大關鍵是技能人才要能與先進產業相匹配。
打破政府單一評價模式
上述目標如何實現?《意見》從深化技能人才機制體制改革,在創新技能人才引進、培育、評價、使用、激勵和保障機制等方面推出諸多政策舉措。
其中,一些探索頗具亮點。比如,東莞打破政府主導單一評價模式,建立以企業、行業為主體的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支持企業、行業協會等結合東莞產業工種特點和生產實際開發技能人才培養規范,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和等級認定,以此培養適應企業轉型升級和智能制造等新業態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
“換句話說,誰是技能人才?今后企業和行業協會都有發言權?!边@是此番東莞最大的政策創新,目的是實現人才培養、技能評價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澳壳凹寄苋瞬排囵B和評價普遍采用國家標準,但這些標準更新慢,跟不上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步伐,也難以覆蓋到目前的一些新興產業”。
事實上,突出企業與行業主體作用的政策設計,幾乎貫穿《意見》全文。比如強調要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機制,建立財政資金、社會資本多元結合的投入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技能培訓、標準開發。同時,明確要依托高訓中心、職業院校、企業和培訓機構等,搭建更多元的培訓平臺等。
東莞提出,到2020年要開發認定100個技術培訓規范標準、建設100個“技師工作站”,均明確要以企業作為主體,激活社會積極性。
其實,不少東莞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已有探索,尤其是在近年人才短缺成普遍遭遇的背景下。東莞新奧燃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珞珈就介紹,該企業有內部的技術工人培養和評定,若能與政府搭建的體系相融合將更有效。從政府角度來看,這種技能人才培養方法值得借鑒。
東莞希望,通過上述諸多創新政策、搭建平臺以及評價激勵等措施,能為勞動者提供終身學習培訓的機會和服務,激勵其提升技能素質。為此,東莞還將建立“學分銀行”終身學習管理機制,勞動者參加不同類型學習獲得的學分,在銀行里累計到一定分值后可享受相應的獎勵資助優惠。
另外,有觀點提出,如技能人才培訓提升后跳槽或到別的城市就業,恐會導致企業或東莞最終“白忙一場”,這應該如何避免?
作為首席技師的廣東以諾通訊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唐亮認為,這種流失不可避免會存在,企業要留人的關鍵在于內部要有完善的匹配職業發展的機制,能適應技能人才的進階,匹配應有的薪酬和職業發展空間。
趙毅認為,東莞希望推動的并非只是勞動者某個技能培養,而是終身教育,不斷提升,由此創造的晉升通道和發展機會,將發揮留住和吸引更多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同時,東莞也將從人口人才層面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等配套。
人才競爭下半場
可以看到,東莞正采取不同的策略來應對人才困局。此前,東莞也曾是“人才爭奪戰”的積極參與者,甚至時間上起步較早,但如今看來,針對技能人才不足問題,東莞更希望能立足自身,全面、根本和長遠地進行破解。這不難理解,一方面,人才爭奪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東莞數百萬產業工人是巨大財富。
值得注意的是,除希望解決自身急迫的技能人才緊缺問題,東莞還有更大的雄心:謀求借此構筑以人才核心競爭力新發展優勢,搶占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標準的制高點,厚植“東莞智造”的核心競爭力。
東莞提出,要通過上述政策和工程的實施,未來建成“技能人才集聚中心、培養中心和輻射中心”。這是近年東莞再一次以“中心”作為城市發展目標,與此前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等戰略目標一脈相承,均指向城市功能定位和影響力的提升。
這源于深層次現實和必然。一方面,東莞正面臨著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創走廊等歷史性機遇,急需提升綜合競爭力,以在競爭激烈區域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近年東莞積極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創新驅動頗具成效,也推動著其城市動能定位和影響力逐步優化提升。
有專家指出,盡管近年來,東莞在創新能力提升方面有所突破,如內培外引諸多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型企業,新動能日益強大,但與廣深兩大一線城市對比仍顯薄弱,甚至略遜色于佛山。未來如能在技能人才培養方面形成集聚和輻射,不僅能有效支撐自身經濟發展,更能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獲得突出地位。
事實上,東莞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并非僅此一家。近期,佛山、珠海和中山等珠三角制造業城市,以及廣東省外諸如青島、南寧、金華等城市也有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相關動作推出,城市間人才競爭下半場的帷幕似乎已悄然拉開。
今年6月,佛山成立廣東省首個技工教育集團,明確未來三年要實施系列技能人才,到2020年技能人才達120萬,高技能人才達35萬以上;中山提出,到2020年則要扶持建設3-5個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年培訓規模不少于1000人;南寧的目標是,預計用5年時間,培養集聚6500名高技能人才。
但需要明確的是,面對經濟轉型期人才結構性短缺問題,單純依靠優惠政策來“搶人”并不可持續,面臨“邊際效用”遞減的挑戰,更重要、更根本的是,各地都應主動加強培養,以徹底解決所需人才的“供不應求”問題。
(作者單位:21世紀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