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是信息化教學的基礎條件之一,對推動高職示范性特色專業(群)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基于集團化辦學的高職示范性特色專業(群)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應吸取已有建設經驗,轉變建設思路、規范建設標準、建立應用共享、多維評價、動態更新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為同類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做好標桿,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資源;示范性特色專業;集團化辦學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3
基金項目: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集團化辦學的高職示范性特色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XJK015BXY043)研究成果,項目負責人:張良。
作者簡介:李 敏(1992—),女,湖南寧鄉人,碩士,教務處干事,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目前,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示范性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2006年“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啟動,示范院校根據建設要求,“重點建成了500個特色專業群、4000門左右優質專業核心課程、1500種特色教材和教學課件”[1];2011年5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啟動“國家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建設項目,確定了46所高職學校和29所中職學校作為首批職業學校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2018年3月教育部公布81個年度國家級備選教學資源庫,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進入綜合發展階段。但綜觀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應用情況,并未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發揮其應有作用。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資源庫建設“重量輕質”
當前,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多以“外源”支持建設,而非院校內涵建設“內生”而成。因此,為獲得相應的支持政策及資源,各院校以學校為單位,各自開發建設政策重點支持專業,導致專業課程過度集中,課程內容差異性不大。所建資源多以單一的數字化資源為主,如教學視頻、幻燈片、實時測試等,對于真正具有顛覆性的教學模式、方法、手段的配套資源建設,如在線考試平臺、互動交流平臺、三維仿真系統等資源跟進不足。尤其是創新資源建設不足,如虛擬實訓平臺等,造成了教育成本的浪費,無法滿足學習者日益增長的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需求和教育者關于公平評價標準的制定。另外,由于資源標準不統一,網絡技術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優秀教學資源的推廣。
2.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
據有效數據統計,作為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用戶,高職院校對資源的使用情況并不理想。從國家級精品資源庫看,“截至2015年4月7日,在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上,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日均訪問量低于500人次”[2];從院校層面看,在部分院校已建成的國家級和院級精品資源庫的網站上,“日均訪問量不足80人次,僅占在校人數(除新生外)的0.2%~1.1%,所占比例極低。”。另外,由于部分教師教學理念更新較慢,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有限,導致教師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使用缺乏主動性,使得數字化教學資源實際的利用率不高。
3.可持續應用不足
共享教學資源庫是一個開放的全網絡學習環境,現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平臺在管理維護、知識產權等方面機制尚不健全,尤其在保護開發團隊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研發方面的建設跟進不足。后期的維護無法形成常態,更談不上更新,信息技術、教學資源與課堂教學無法形成較好的互動,致使現有數字化教學資源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過程中的資源需求,無法持續性應用。
二、高職示范性特色專業(群)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策略
1.整合集團教學資源,轉變建設思路
現有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大多通過行政部門政策激勵,“先立項,后建設”。導致資源建設開發建設主體以單個院校為主,重復建設低水平資源的現象較多。質量參差不齊,在沒有起到推動教學改革作用的同時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建設基于集團化辦學高職示范性特色專業群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要調整建設思路,采用“基于需求,結合特色,先建設,后立項推廣”的新思路。基于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整合集團資源,結合集團特色辦學,以集團特色示范專業群為核心,集中優秀師資團隊、教育技術開發團隊和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成立集團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項目組。梳理集團專業群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數字化資源,針對專業資源庫結構做好科學系統的頂層設計,逐步建設資源共享程度高、崗位針對性強、特色鮮明的“能學、輔教、使用便捷”的優質教學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結構優化,有效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
2.規范示范性特色專業(群)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標準
示范性特色專業(群)作為專業教學改革創新的示范、提高質量的示范,代表著高職院校同類專業建設的最高水平。因此,規范示范性特色專業(群)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標準,是高職院校建設同類專業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前提。資源庫的標準建設包括專業課程標準、支持信息技術標準及補充資源標準等多個方面。其中,標準化課程要貫徹專業教學標準、覆蓋專業核心課程、展現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成果、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滿足網絡學習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需要。支持信息技術則應遵循國家教學資源技術標準,為全體使用人員流暢地進行線上教學活動提供保障。補充資源須是獨立的知識點或完整的表現素材,單體結構完整、屬性標注全面,方便用戶檢索、學習和組課。
3.建立資源應用共享機制,提高資源有效利用率
數字化教學資源只有在日常教學中得到應用才能推動教學方式改革,發揮其應有作用。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積極性。就教師而言,應鼓勵教師參與教學資源建設,加強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組織經驗交流會,邀請教學骨干分享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手段等;通過信息化教學競賽如“翻轉課堂”教學競賽等,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引導學生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轉變學習方式。就學生而言,要為其提供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便捷條件,如優化校園網絡、提供在線學習硬件設施等,使學生能隨時隨地無障礙使用數字教學資源。
4.建設多維評價、動態更新的管理制度
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應用是一個持續性的系統工程,其涉及的各方面因素都會影響用戶體驗。因此,建設多維評價、動態更新的管理體制,是示范性特色專業(群)數字化教學資源質量的重要保障。對于已有資源,可結合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把學生利用率、線上交互率、專家評價等作為評價指標,定期進行優勝劣汰。針對通過驗收的資源應保持動態更新、持續完善,提升用戶體驗、加強應用推廣。保證每年新增或更新的資源比例不低于驗收時總量的10%,每年新增用戶數不低于驗收時總數的10%,并保持用戶活躍程度。有效促使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廣泛應用,為廣大師生的教學活動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許愛軍.高職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發展現狀、困境與推進策略[J].高教論壇,2014(5):96-98,104.
[2]韓 冰,顧 京.淺析我國職業教育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現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