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話讓人跳、一句話叫人笑”。基層干部做群眾工作時如何準確把握尺度,提高“說話”水平?
在基層處理農村事務時,需要直接和群眾打交道。用同樣方式處理類似事情,當遇到不同對象時,其結果可能截然相反。“一句話讓人跳、一句話叫人笑”,就是這種情況的生動體現。回顧多年群眾工作經歷,體會到良好的溝通會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基層干部做群眾工作時如何準確把握尺度,提高“說話”水平?
開口“說話”前奏很重要
農村工作,群眾關注度高、矛盾多發的不外乎征地拆遷,低保評議等涉及經濟利益事項。特別是在擬征用土地上搶栽搶種,再謀求高額經濟補償,是很多基層政府在實施征地拆遷工作中都曾遇到過的現象,各種利益矛盾交織在一起,處理起來十分棘手。
首先要嚴格把握政策底線,充分考慮后果。如,某個農村環境改造項目遇到個別漫天要價拆遷戶,為推進拆遷工作,個別政府工作人員以君子口頭協定、保證不外傳為前提,擅自決定給坐地起價的拆遷戶變相提高補償標準,很快達成拆遷協議。這種急功近利,不計后果的亂表態,雖然當時實現了拆遷目的,受到上級領導表揚。但變相提高補償標準的做法很快被群眾知曉,直接導致已拆遷戶集體上訪、未拆遷戶紋絲不動的被動工作局面。
其次要有契約精神,善于“把丑話講在先”。某鎮政府得知高速公路建設計劃后,第一時間對擬征地范圍現狀進行攝像留存,明確村(居)干部是轄區內搶栽搶種行為處置的直接責任人,同時安排2名鎮機關工作人員,對征地線路實行每日巡查,承擔發現和報告問題責任。為防止巡查流于形式,要求村(居)支部書記每天在巡查報告上簽字確認。鎮干部每日巡查,說明上級政府一直高度關注這件事。讓心存不軌的人無機可乘,對部分有內外勾結想法的村(居)干部起到震懾作用。
對征地范圍攝像取證就是鄉鎮、村(居)、群眾三方對現狀共同約定認可的一種措施,給群眾傳遞出不能改變的心理契約信息,鎮干部日常巡查是履約監督的重要環節。這些前奏工作,為后期有理有據開口處理搶栽搶種問題奠定基礎。通過3個多月不間斷巡查,提前掌握和解決了4起搶栽和偷種行為。對歪風邪氣打擊,就是對老實本分群眾的最大公平。征地前期的監管是否充分到位,對后期工作順利開展起到了決定作用。
點評:
農民用農具干農活,工人用工具產產品,領導干部做領導工作的“工具”則是自己,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對上請示匯報、對下指導輔導,對外溝通協調,說話是做領導工作的重要方式。領導干部的說話水平既能體現出自身能力水平的高下,又是做好領導工作的基本載體。會說話、善說話是領導干部的一項基本功。
俗話說,“丑話說在前頭”,把握精髓要義,這是提高領導干部說話水平的一個基本方法。說話有多種目標,有的為獲得信息,有的為通報情況,有的為得到反饋,比較重要的一個目標是雙方達成共識,采取行動。
要達成共識,說話主體相對來說有一定的主動性,首先要管理好說話對象的預期,不能讓說話對象對某項利益訴求的預期過高。否則,一旦拔高預期,說話對象的需求不容易滿足;另外可能也會引起其他相同情況人的反彈。因此,剛開始說話時,寧愿把話說得嚴一些,而不是松一些;寧愿緊一些,而不是寬一些。
領導干部說話需要注意的一個原則是:先說原則性,后說靈活性。先說原則性,適度降低對方預期,給自己留一定空間。后說靈活性,原則性允許的情況下給一些彈性,有一些潤滑。這樣可以較好地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既不能用原則性束縛靈活性,也不能用靈活性來損害原則性。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領導干部的說話藝術并不是權謀之術,而是基于為群眾服務基礎上的一種工作方法。有了群眾認可,有了領導信譽,領導干部說話才有底氣,才能說一不二。否則,只有說話技術,沒有為民情懷,也只能管一時,無法贏長遠。
與群眾“說話”四個關鍵
不急于表態,但善于表態。群眾尤其是群體,剛開始找政府反映問題時,情緒往往比較激動,你一言,他一語,急于宣泄,不可控因素非常多,處置不當就可能引起群體事件。
負責接待處理的同志一定要有耐心,善于“閉嘴”,讓群眾有充分表達時間,不輕易激化情緒。同時,注意在傾聽中完整收集反映情況信息,再根據現場加以分析研判,最終作出靈活有效的處置方案。
如果群眾說一句,你插一句,盲目表態,其混亂結果可想而知;群眾口干舌燥,你卻三緘其口,也不可能達到解決問題目的。表態時措辭要通俗簡潔,針對性強,當場無法答復的問題要有明確時間約定,不能給群眾推諉扯皮的感覺;對明顯不合常規的要求,也不遷就。
一次春節期間,群眾帶著一身泥漿的省電視臺記者來到鎮政府,對農產品基地道路未修建,造成農產品運輸困難問題進行曝光式采訪。面對鏡頭前記者咄咄逼人的質問,負責該項工作同志詳細介紹了鎮政府前期一邊簡單維修了道路,一邊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申報項目情況;對于“為什么不靈活處理,提前開工建設?”提問,闡明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招投標制度相關規定。節目播出后,觀眾普遍理解基層政府困難,認可鎮政府對問題的處置。
當好“翻譯”,注意方法與實效。群眾滿意度調查,是省市縣檢驗鄉村脫貧攻堅、民生工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政策性工作落實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鄉村干部經常拿著調查問卷,走村串戶,想把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幾十項民生工程等長篇政策性文件灌輸到年老體弱的農村群眾腦中,卻收效甚微。
文件準確、規范、專業是行文的基本要求。要想在考核中取得理想成績,基層干部需要善于當“翻譯”,在吃透文件精神基礎上,切合群眾利益,用地方通俗易懂“大白話”、形象生動地把政策解讀好。
聽弦外之音,不為表象迷惑。在協調群眾工作時,有時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對眼前需要處理的問題閉口不談,盡提一些山高水遠不著邊際的事,恨不得把幾十年前無法調查取證的個人矛盾都拉出來讓你解決。其目的,無非是以此為籌碼,為處理眼前問題攫取不當利益。這時就不能被牽著鼻子走,需要果斷點破他的真實意圖,嚴格按政策拒絕他顯失公平的無理訴求。
農村公路加寬需要占用老李家土地,在項目設計、放線時,老李都沒有講話。等施工到老李家地塊時,老李站到了挖掘機前阻止施工。村書記找到老李,他首先提出要村里解決1995年土地二輪承包后出生的孫子沒有承包地問題,透過明顯不可能解決的村民組共性問題,村書記看出了老李想在占地補償上打歪主意的“小九九”,表示突破政策提高補償標準不可能,但可以上報調整加寬道路施工路線,避開老李家田塊,看到村里態度堅決,老李最終同意繼續施工。
借嘴講話,讓群眾說服群眾。美麗鄉村建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環境整治,其中對閑置多年的爛豬圈、破圍墻等存在安全隱患的破舊設施拆除阻力最大。群眾要補償,上面沒政策。
在項目正式實施前應該召開村民動員大會,就建設內容進行廣泛宣傳解讀,讓群眾清楚整個項目資金投入情況,參與工程質量監督,了解整治后帶來的變化。組織群眾代表到已建成的示范點,親身感受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的變化,通過對其他地方環境整治過程了解轉變觀念,支持本地美麗鄉村建設。
在動員大會、現場觀摩之后,必定會有群眾逐漸理解拆破拆舊工作的必要性,主動幫我們做好其他群眾思想工作。讓群眾說服群眾,比我們口干舌燥的講,效果會好很多。
總之,農村工作受群眾觀念、地方風俗、干部作風等影響較大,沒有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工作中切忌粗暴急躁,一定要站在多數群眾利益立場上,因地制宜耐心說服。遇到個別不配合的情況也應正確對待,不因個別現象夸大矛盾,終會收獲理想結果。
點評:
提高說話水平,掌握說話的先后順序。一個原則是先說丑話后說好聽話,另一個原則是先讓對方說然后自己說。
先讓對方說,特別是群眾來反映情況問題,憋著一肚子問題甚至一肚子火,話不吐不快。先讓群眾坐下來,倒杯水喝著,和顏悅色請對方慢慢說,疏導對方的情緒,贏得對方的初步好感,拉近彼此情感距離,對方就會自然親近一分,信賴一分。
在群眾說的過程中,聽者最好不要不耐煩、不要打斷、不要質疑,耐心聽對方說完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追問一些問題,把事實和需求摸清楚。群眾先說、多說,自己后說、少說,這樣領導干部說話才主動,才周全。
如果事實比較簡單,又比較著急,可以直接處理的話就直接處理;如果事情相對復雜,可能還要找其他人了解情況,盡可能征得對方認可的前提下,約定好解決問題的時間表,主動把自己電話留給對方,讓對方放心,贏得信任。
把握說話先后的順序第三個原則是:盡量先讓第三方說,第三方說完看情況再自己說。群眾對一些干部有時不夠信任,這時,干部再多說也無益。索性請群眾相對信任的人過來說,請和彼此都沒有利害關系的第三方特別是其他群眾來說,現身說法說,到現場說去,讓事實說話,讓客觀說話,更容易與說話對象達成共識。
把握說話先后的次序,總結三點說話的藝術:一是先讓對方說,然后自己說;二是先讓第三方說,然后自己說;三是自己說時先說丑話,后說漂亮話。
記得有人總結說話的藝術,頗有一些道理,拿過來供大家參考感悟:
急事,慢慢地說;大事,清楚地說;小事,幽默地說;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別人的事,小心的說;開心的事,看場合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將來的事,將來再說。
(朱迎春,安徽長豐縣環保局副局長;點評專家:張國玉,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