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麗霞 劉東梅
摘 要: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內容豐富、系統、深刻。習近平中國傳統文化觀闡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概括了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特質;提出了做好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作要求。文章作者提出研究習近平文化建設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對于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建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5
作者簡介:刁麗霞(1994—),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通信作者:劉東梅(1968—),女,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研究習近平文化建設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尤其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并且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共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提到:“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的要素。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沒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相當于無本之木,無水之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3句話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著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規范,反映了共同富裕、人民至上、和諧相處的基本愿景。同時也深刻體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也是每個中華兒女的理想信念和美好心愿。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毫無疑問應該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政體充分肯定以及積極踐行自身的文化價值。要想堅定文化自信,就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說道:“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這充分表明習總書記對待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關系是持肯定的態度。我們要將內在意識上對事物的自覺醒悟能力主動轉化為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把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理解與認識轉化為科學的思想方法與堅定的民族信仰來指導我們建設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園。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文化軟實力體現一個國家最核心、最高層次的綜合實力,它更是一個民族精氣神與凝聚力的體現。習近平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這充分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需要加強自身對于自己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把本國的文化事業、產業完善好、發展好。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使傳統文化成為代表中華民族形象的文化符號,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里獨具風采。這需要加強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同時提高對外交流水平,使人文交流機制更加完善,使人文交流方式更加合理。
二、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
習近平以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體悟,強調指出:“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究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主持召開的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進行了高度凝練,將其概括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六個方面,可謂是慧眼獨具,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集中概括。
1.傳統美德——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
講仁愛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神根源,是仁政、和合、大同的政治理想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基礎。“仁愛”的基本意思是儒家提倡的“仁者,人也”“仁者愛人”及墨家的兼愛思想,它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更是一種執政理念。“仁愛”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現代社會、國家、個人發展都必須以“愛人”為前提或目的。習近平的外交觀中就飽含著講求仁愛的民族品格。對待周邊的國家,他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一貫堅持“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外交政策。他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強調“中國夢”與“世界夢”是相通的,要把中國人民的追求同世界人民的期盼緊緊相連,倡導世界各國一起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自古以來,“誠信”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子曾說:“言而有信”“民無信不立”;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道也”。“守誠信”要求我們與人交際說話真實可靠,做事要信守承諾。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它更是為人處世之本,國家立國之根基。習近平認為,“人而無信,不可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因此,習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在公民層面提出“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之一。
“崇正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重視道義、仁義。孔子的“君子義以為上”和孟子的“舍生取義”都體現了尊崇正義的傳統美德。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倡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義利觀”做了精辟論述:“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因此,在國際合作中,我們應該崇尚正義,要堅持“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的主張,義利結合,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2.政治理念——重民本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極其重要的思想資源,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在國家中占有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在系列重要講話中提到“人民”二字,因為他深知民心民意是政治的根本。習近平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最牢固的根基。”為此,習近平一直堅持一切從群眾中來,一切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他創造性地批判和繼承“民貴君輕”“民為邦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并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特別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對傳統民本思想在當下的重要體現和升華,強調國家的主人是人民,形成獨具特色的“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3.治理目標——尚和合
“尚和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從古至今中國的治國理念。在關于“和合”的內涵,習近平對其做出了新的解析。“和”指的是和諧、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匯合、融合、聯合等。中華傳統文化注重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習近平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對“和”文化內涵做了進一步發掘和闡述,將其提升為當今中國處理個體與群體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自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指導原則。因此,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處理一切國家關系中,中國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社會理想——求大同
“大同”是古人最高的社會政治理想,曾經激勵不少仁人志士為其奮斗不息,它是中國古代人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既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遠大理想,也反映出中國人自古以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曾改變。“大同”理想是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傳承“求大同”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增強全民族對中國夢歷史意義的認同,也反映我國人民要求進步不斷奮斗的光榮傳統。追求“大同”社會是中國人民的理想,更是世界人民的目標。
上述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價值觀念。我們在新時代繼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不僅有利于加強文化自信和振興民族精神,還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句話為今后我國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
1.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類提供精神指引。我們為什么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理由:其一,不是所有的中華文化都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許多有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優秀文化,這些文化往往不會被現實淘汰,而是適應新的制度與新的文明。其二,文化從來就是千變萬化的,它會隨著歷史的演變而發生變化,有些是文化內在的特征發生變化,而有些是外在的表現方式發生改變,還有的是人們對一些特定文化賦予新的內涵。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使優秀文化始終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今天,人民大眾作為文化的持有人和實踐者,被新的時代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就要積極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和創新,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2.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可行性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學習,但不少相關文化產品比較欠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的表現形式過于枯燥單一,缺少趣味、缺少互動。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內容、形式和渠道,充分利用技術和創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轉化,努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活”起來。第一,我們可以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使人們在日常生活里感受優秀文化的魅力。例如,把傳統文化與節日慶典、禮儀規范、民風民俗相銜接,與文藝體育、旅游休閑、飲食醫藥、服裝服飾相結合。第二,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讓人們在形象化、互動化感知中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等之中,完成對中華文化內容的創造性發展,這有助于全民接受和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另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轉型,還要弘揚中華民族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綜上所述,解讀習近平文化建設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觀,首先要弄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繼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最后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觀的相關論述,有助于開拓我們深刻認識和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新境界,也為我們搞好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是我們文化建設的行動指南。
參考文獻:
[1]高長武.習近平文化建設思想的核心[J].東岳論叢,2017(4):11.
[2]陸衛明,孫喜紅.論習近平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闡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7(1):10-11.
[3]劉曙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文化自覺[J].學術論壇,2007(1):126-127.
[4]李 凈,謝霄男.淺談習近平中國傳統文化觀[J].人民論壇,2015(8):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