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珊

摘 要: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培養高學歷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國內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入手,對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引入“校、政、企”協同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提出解決當前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8
基金項目:南京財經大學2018年度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課題“研究生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體制機制創新研究”(DJ201817);南京財經大學2018年度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課題“基于‘創新創業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元培養模式研究”(DJ201818)。
作者簡介:肖 珊(1989—),女,江蘇徐州人,南京財經大學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我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對促進高等教育、社會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意見》確立了“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的基本原則。這四項原則不僅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取向,還是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的指導方向。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統籌和協調好“面向全體”與“分類施教”、“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之間的關系[1]。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要鼓勵大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設立專業化的眾創空間,為公眾打造全程服務體系。這表明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促進大學生“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重大舉措,還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關鍵環節。
一、我國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一)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涵蓋了初中、高中、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階段的正規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國內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比歐美發達國家晚了整整15年,仍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雖然研究生創業人數逐年增加,但創業率仍然很低,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亟待推進[2]。
(二)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培養體系都非常重視學科專業教育,注重培養科研型創新人才,而對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到位,許多高校甚至沒將培養創業人才納入其培養體系內。此外,高校研究生培養部門制定的培養方案脫離實際情況,沒有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一些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分離開來,導致了創新創業學習和專業基礎學習的脫節。
(三)政府對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支持力度不夠
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不斷推行研究生的創業優惠政策,但是研究生的創業率依然很低。《2016年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報告》中的研究生創業率僅為0.6%,尚不足本科生與專科生的六分之一,研究生創業仍然面臨很多難題。相對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年紀較大,顧慮因素也會較多,一旦失敗,會對個人和家庭帶來很大影響,導致很多碩士畢業生不敢去創業。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對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支持力度不夠,政策的可操作性較差,保障機制滯后,難以吸引廣大研究生去創業。
(四)研究生創業熱情缺乏
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事實上是研究生在校園內的第一負責人。大部分導師只看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有些導師為了滿足自身科研項目的需要,還會給學生安排很多科研任務,所以研究生根本無暇考慮創業的問題。除了導師的影響外,社會和高校對研究生的評價也只是單一地根據其科研成果或者專業課成績,研究生為了評獎評優、順利畢業、得到認可,便一門心思地去研究自己的學科知識,一味地注重本學科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從而忽視了創業學習。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普遍就業危機感較弱,創業意識較為淡薄[3]。此外,研究生創業體系的落后使得高校創新創業氛圍不強,研究生無法形成創業意識。
二、構建“校、政、企”協同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大批創新型創業人才。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高等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各環節,發揮學校、政府、企業等多方的協同作用,建立完整的創業服務體系,在實踐層面上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合理轉向,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水平。為高等院校研究生在未來創新創業過程中提供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一)“校、政、企”協同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主體構成
1.高校
高校是培養創新創業高素質人才的搖籃,承擔著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利用學術氛圍和科研優勢,引進先進條件,整合校內外資源;第二,選拔校內創新創業課程的專業教師,同時聘請社會各界的優秀師資力量,組建導師團;第三,制訂相應的創業規章制度,建立校內創業園區,鼓勵師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
2.政府
不同于其他校企合作模式,政府在“校、政、企”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扮演著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導者的雙重角色。政府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細化、優化、規范化地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如小額貸款、創業補貼、稅費減免等,激發廣大師生的主動性,以確保這種合作模式的順利實施。另外,政府還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高校創業基地提供一些基礎設施。
3.企業
企業既是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撐,又是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載體。豐富的企業資源可以為在校生提供相應的實踐指導,企業除了親臨高校創業基地進行現場指導外,還可以通過視頻或者郵件的形式進行實時溝通。這不僅可以優化指導效果,還可以加強企業與高校之間的聯系。此外,研究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后,積累了創業經驗,有助于他們成功創辦企業。新企業成功創立后,不僅能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提高高校就業率,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還能夠為在校生提供創業指導,并在一定程度上反饋學校和社會。
在“校、政、企”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高校、政府和企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三者缺一不可。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和企業的豐富資源,構建多方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從而為廣大研究生提供更為全面的創業指導。
(二)“校、政、企”協同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運行機制
高校、政府和企業是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運行主體(見下圖),具體來說,政府通過制訂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為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幫助高校創建創業園區;企業通過提供經驗支持,為研究生們提供豐富的創業經驗,幫助研究生在創業過程中解決各種問題;高校通過組建專業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開發全新的創業課程體系,邀請專業教師和行業導師提供專業指導,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在政府、企業、高校三方的合力作用下,研究生依托高校的創業園開展創業實踐,待積累一定經驗后,自行創辦企業。研究生創業成功后,他們不僅能夠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為周圍學生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同時還可以作為成功的創業者,向有意創業的在校生傳授經驗,反哺政府和高校,實現政府、高校、企業的共贏。
三、新模式如何解決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問題
(一)開發優質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校、企、政”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要求高校根據研究生的需要,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理論、實踐課程。創新創業課程應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目標,引領和指導研究生的創業意向和創業實踐。高校開設的理論課程既要包含與創業相關的基礎課程,又要包含一些創業政策的講解,有助于研究生進一步了解國家的政策方針,把握創業機會。在實踐課程方面,高校需要將理論課程中的專業知識融入到實踐課程中來,可以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創業實踐或者創業大賽吸引在校生積極參與,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踐中,同時還能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
(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關鍵是轉變現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首先,高校應該樹立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將創業人才的培養納入研究生的培養計劃,根據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各自的培養特點,設置不同的課程體系。其次,構建一支專兼職相結合,專業教師與行業教師相結合的優秀師資隊伍[4]。這樣研究生既可以在課堂上接受理論學習指導,又可以在創業基地接受行業導師實踐指導。最后,推動校、政、企聯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可以更快地實現產、學、研相結合,推動高校加快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實現學校、政府、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
(三)加強政府的支持力度
在“校、企、政”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政府轉變自身角色,從單一的政策制定者轉變為政策制定者和引導者的雙重角色,開始積極參與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5]。政府從研究生們的需求出發,為研究生提供更優質的創業服務:首先,政府利用社會資金或者自有資金來增加對高校研究生創業實踐的投入力度。由政府引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進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創業資助體系。其次,為具有創新創業意向的研究生提供無償的培訓和指導服務,并堅定他們的創業信念。最后,向已經成功創辦企業的研究生提供稅收優惠、法律顧問、政策咨詢和小額貸款等服務,從而大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創業的成功率。
(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創業環境對研究生創業意識有很大影響,“校、企、政”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有利于高校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研究生社團在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可以通過社團活動,培養研究生的創業意識,激發研究生的創業熱情,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有效開展全面宣傳也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通過校園廣播、校報等新聞媒體形式,解讀政府的創新創業政策,報道高校的創新創業典型,通過宣傳讓在校生了解什么是創新創業,有哪些創業的優惠政策,營造校園內創新創業的大環境,從而扭轉研究生們對創業認識的誤區,拓展他們的創業思路,增加其創業的熱情。
四、結語
研究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其生命力很旺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高校應該加強對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深入解讀政府制訂的相關創業政策[6]。從近幾年的招生規模中可以看出,專業型研究生的錄取比例在逐年增加,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均衡發展的局面逐漸形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應該為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研究生設置不同的培養方案。對于專業型研究生,高校應盡可能地加強他們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本文對“校、企、政”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意義進行了初步探討并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簡而言之,“校、企、政”協同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確有利于解決雙創教育現有的問題,但在實踐過程中還會有諸多不足之處,亟待各高校開拓創新,聯合企業和政府,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占仁.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原則論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7(3):1-5.
[2]謝和平.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引導 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17(3):1-5,11.
[3]曾 驪,張中秋,劉燕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雙創”戰略需要協同發展[J].教育研究,2017(1):70-76,105.
[4]張寶君.“精準供給”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反思與應對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7(1):33-39.
[5]田賢鵬.教育生態理論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6(7):66-72.
[6]高文兵.眾創背景下的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6(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