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君 張國順
摘 要:從古到今,“幸福”一直是被人們所熱議的話題。追求幸福是人的普遍愿望,每個人的愿望不同,由此而形成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即幸福觀,也各有不同。要想新時代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高校就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幸福觀;虛擬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1
作者簡介:李怡君(1998—),女,南京醫科大學本科生。
通信作者:張國順(1981—),江蘇淮安人,南京醫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一、幸福與幸福觀
幸福,是人類的一種情感,是人們在感受外部事物帶給內心的愉悅、安詳、平和、滿足的心理狀態,是個人由于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幸福觀,則是對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態度。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對于幸福的追求日益增加。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幸福”,他提出的幸福觀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人民幸福觀,是以個人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生態全面改善為主旨的整體幸福觀,是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幸福觀,是以解決新時代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為使命的實踐幸福觀,也是以各國文明為借鑒、著眼于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開放幸福觀[1]。
二、大學生幸福觀現狀
雖然,當代大學生普遍能對幸福有一定的理解以及追求,但其幸福觀當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1.追求幸福的行動力不足
文化素養的提升使大學生對幸福的理解較過去更為深入,然而不少人只停留在了思想上的追求,或是采取了實際行動卻因各種緣由而沒有堅持到最后。
2.過于重視物質追求,以物質價值來衡量
我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不少人通過追求物質富裕來提升自我價值,為了面子而一味追求名牌。
3.逃避現實,通過虛擬體驗提升自我滿足
互聯網與移動設備的普及導致了“低頭族”的出現,手機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有甚者沉迷網絡游戲,不顧現實生活,通過游戲的勝利來獲取自我滿足。
三、加強幸福觀教育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幸福中國”等字眼。十九大報告中,“幸福(感)”一詞共出現6次,并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可見,幸福已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
觀念決定行為,大學生不同的幸福觀必將產生不一樣的人生追求和行為準則。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能夠抑制和改變大學生盲目追求物質享受、忽視精神提升的人生價值目標,能夠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痛苦,讓他們在探索和努力的實踐中形成堅定樂觀的執著信念和價值追求。幸福觀教育能夠不斷提升大學生感知幸福、追求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2]。引導大學生樹立和踐行正確、科學的幸福觀,是塑造幸福人生的前提。因此,加強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有重要意義。
四、加強幸福觀教育的方法
1.高校應當開設幸福觀課程,教育師資專業化
各個高校可以開設專門的“幸福學”課程,并聘請受過專業化培訓的教師通過在課堂上進行幸福概念、幸福觀理論等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獲得幸福觀念的基本認知,引領大學生形成自己的幸福觀。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幸福觀實踐教學
有了理論支持后,更要培養大學生實現幸福的能力。通過進行各種小游戲與課外活動,把教學內容寓于活動,引導大學生自己努力實現目標,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實現幸福的能力。
3.將幸福觀宣傳融入校園生活
大學生主要生活在校園內,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大,加強校園幸福觀宣傳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有目的地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幸福觀的引導,使其接受熏陶。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優秀學生可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互相促進對方正確觀念的形成。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其幸福觀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高校要注重對大學生幸福觀的培養,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使幸福觀教育走上正軌,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指引一條正確、科學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江 暢.論習近平幸福觀[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0-18.
[2]于曉霞.試論高校大學生生態幸福觀教育[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