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基礎教育學科,在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生物學科學生的學習主要在課堂,課堂是學生提升的黃金時段,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好和引導好學生。文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生物教學如何在課堂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開放性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2
作者簡介:尚萬江(1974—),男,河南蘭考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生物教學。
一、生物教學要充分突出課堂教學的發展性和開放性
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基礎教育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基本能力培養為基礎,拓寬到外圍事物的形成和發展,要把基礎的理論與外界事物的形成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把理念和知識轉化為外界事物的真實形成過程,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充分體現知識在實踐中的重要性,讓學生更準確、實際地掌握知識,把生物的理論的發展性充分呈現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生物實驗放在主要地位,讓學生自行進行多方位實驗,從實驗的實踐中得出一套知識理論,即把觀察和得到的結果相結合,在不同環境下所得的結果之間差別相比較。生物學要在學生當中多方位開放,讓學生自行去尋找不同條件下生物的發展性,例如,教師在講醋的發酵、酒的制作等時,讓學生自己分組,自行設計環境條件,就是在開放的條件下,無約束的條件下,讓他們自行去實驗。讓他們自己找規律,然后在課堂上把各自的結果及過程相互對比,從中自行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可汲取的經驗等。讓生物學以開放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雖然這樣費時間,但學生對所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更能了解生物在不同環境的條件所產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全方位開放課堂,它讓生物課堂無處不在,拓寬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生物學的普遍性。
二、課堂教學要實現學生主體的參與性、互動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充分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要師生互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的參與性及互動性。作為一名當代的教育者,要平等地同學生進行交流和對話,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用由衷的、自然流露的、真實生動的語言去引起學生的共鳴,更要關注學生的言行、情感心理等狀態的表現與訴求。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出課堂學生的主體的參與性及互動性。
課堂教學學生主體的參與性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①讓學生主體產生聯想,激發大腦的思維,讓主體的聯想與所感知事物與事物真實本質相比較,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②教學要讓學生主體產生擴散列舉,即對所學的知識產生發散思維。同時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表現出來,讓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達到教與學相結合的實際效果。
三、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中的情境構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要注重課堂教與學的創建,要充分發揮課堂的師生之間的情境創建。只有師生之間的課堂情境充分發揮出來,才能使課堂達到預期的效果,師生之間的情境關系到整個課堂的授課效果,教師要改變老一套的教師只管教學,學生只管學的方式,要師生之間互動起來,創建起師生之間課堂的情境教學,這樣,課堂才真正成為師生的共同課堂,才能體現教與學的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把知識傳播下去,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和運用。
課堂情境關系到整個課堂的授課成果,如果一味地按照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記、課后學這種老方式,只能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固定的方式,不能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思路。要改變課堂授課方式,就要改變課堂情境的創建。
例如,在講動物成長所需能量時,教師讓學生想一下自己平常所見到的各種動物都以什么為主食來補充能量,哪些食物能量含熱量高等,這樣學生才會自己動腦,積極發言。整個課堂既能生動地講授理論知識,又能發揮學生的大腦思維,讓學生更深刻地熟悉課本知識。
總之,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環節,只要掌握好了課堂教學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就能發揮課堂的主觀性、效果性。
參考文獻:
[1]王慶忠,李興東.簡談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導入的原則[J].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0(1):68.
[2]黃立軍.運用模型方法開展生物學課堂教學[J].中學生物學,2008(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