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娟,樊蘭英
(1.山西農業大學林學院,山西 太古 030801;2.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近年來,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推動下,太原市全民綠化、美化意識不斷提高,而綠地系統是提高城市環境的重要保障。城市綠地土壤含水量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來源。我們需要對城市綠地土壤水分狀況及其與土地利用類型的關系進行探索。筆者以太原市城區7種土地利用類型的表層土壤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含水量及容重進行了探索,從而為城市綠地土壤的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太原市位于太原盆地北端,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地理坐標112°27′~112°38′E,37°44′~38°50′N.年均降水量468.4 mm,土壤類型為褐土。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城市綠地面積逐漸增加。而太原市綠地土壤大多由不同來源的土壤,經搬運、翻動、壓實等人為干擾形成。
依據“覆蓋完整、類型齊全、操作便利”的原則,在太原市商業區、道路綠地、居民區、公園綠地、文教區各設置10個采樣點,工業區和農業區各設置6個采樣點,共設置了62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設采樣樣方3個。具體采樣點布局如第18頁圖1所示。
2018年7月1日至7月6日,選擇晴朗天氣進行采樣。在采樣點取其表層土樣(0 cm~20 cm土層),同時在剖面進行環刀取樣。采樣時避開微地形、洼地,取出樣品后立即裝入鋁盒中。

圖1 采樣點功能區劃類型分類
土壤含水量采用105 ℃烘干法測定,土壤容重采用環刀法測定。
含水量=(烘干前鋁盒及土樣質量-烘干后鋁盒及土樣質量)/(烘干后鋁盒及土樣質量-烘干空鋁盒質量)×100%.
容重=土壤干重(g)/環刀容積(cm3).
7種不同功能區劃類型表層土壤含水量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功能區劃土壤表層含水量比較 %
城市綠地不同功能區劃類型土壤表層含水量統計圖,見圖2.

圖2 不同功能區劃類型土壤表層含水量統計圖
由表1,圖2可以看出,土壤表層含水量以商業區最大,平均值為13.32%;其次為道路綠地,平均含水量為12.19%.農業區平均含水量為12.08%,居民區平均含水量為10.36%,公園綠地平均含水量為9.87%,文教區平均含水量為9.53%.工業區平均含水量最小,為9.17%.統計結果顯示,公園綠地、文教區、工業區的土壤表層含水量較低,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而顯著低于商業區、道路綠地和農業區。居民區綠地土壤含水量居中,與商業區和工業區等功能區劃類型差異性較小。
對7種不同功能區土壤表層含水量與其容重之間進行相關性分析,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商業區、道路綠地、農業區、公園綠地、文教區、工業區的土壤含水量與容重呈負相關關系,但相關關系均不顯著。
城區不同功能區對土壤含水量有較大影響。太原市城區不同功能區綠地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表現為:商業區>道路綠地>農業區>居民區>公園綠地>文教區>工業區。平均土壤表層含水量商業區
最高,為13.32%;道路綠地次之,為12.20%;農業區第三,為12.08%.這是由于商業區和道路綠地植被種類多,且有專人管理,農業區涉及到農作物產量,管理也比較受重視。文教區、工業區的土壤表層含水量相互之間差異較小,顯著低于前3者,從側面反映了該功能區的綠地疏于管理。
在自然土壤中,土壤含水量受土壤容重影響較大。而在城市這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中,土壤含水量與容重無明顯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