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祝平
一年一度的中國中青年職教論壇如約在廣西師范學院召開,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楊南所長做了《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新熱點以及未來職業教育新重點、新要求》專題報告,內容客觀,分析透徹。但以廣東省為代表的部分職教發達地區和職教技校群體的研究成果偏少,引起部分參會學者的質疑,其中原因,方方面面,在此不做一一贅述,但有一點我們要引起重視,青年職教學者應思考職業教育的真問題。
我國的職業教育研究起步較晚,整體研究水平客觀來說并不高。職教學者分為兩大群體,其一集中在開設職業教育碩士點、博士點的本科院校和專業研究機構,這一群體位居職教研究金字塔的最高層,話語權大,課題居多,相關研究論文也受到教育類權威期刊的廣泛歡迎;另一群體集中在技校、中職和高職院校,但因普通職教從業教師忙于日常教學事務,群體量小面窄,研究實力無法相提并論,相關課題立項偏少,論文發表的媒體地位也相形見絀。
眾所周知,理論研究是為教育實踐服務的,科研興校、科研興教,這才是職業教育理論研究的初衷。但針對王楊南所長報告所提出的質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的理論研究與職教實踐還是出現了嚴重分割。國家在部分院校設立職業教育博士點、碩士點,其目的是培養服務職教發展的理論研究工作者。這就對青年學者提出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中國的職業教育前景廣闊,但也問題很多,困難重重,需要青年學者深入職業院校、深入相關企業和其他基層機構開展田野調查,關注職教實踐中的真問題。任何不是基于職教和產業一線實際調查分析的研究文章都不是好文章,任何不是基于職教發展實際、不考慮職教師生感受、沒有推廣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好成果,有時還會起到反作用,甚至以訛傳訛,歪曲影響職教頂層設計層面的正確決策。
國家大力提倡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處在新時代,面臨新矛盾,也存在很多新質疑。職業教育大而不強,一直被弱視,人才培養質量也大為詬病,職業教育到底怎么了?互聯網+等新經濟快速發展、工業4.0和機器換人,我們是不是還需要堅持“普職比大體相當”?國家示范校、骨干校、優質校建設項目接踵而至,為什么從業的教師、接受職教的學生獲得感并不明顯?職業教育的中心工作到底是什么,什么樣的職業教育才是優質教育?
職業教育的人文環境還不容樂觀,職教吸引力還遠遠不夠;職業教育國家財政投入普遍低于其他普通院校,大部分院校教師都是缺編運行,教育質量難以保證;《職業教育法》仍然滯后,校企合作難以全方位落實;職業教育條塊分割,教育部和人社部各分管一塊,職校和技校難以共融,職業教育國家資格框架至今尚未成型;職業教育體系雖已打通,但通而不暢,應用型本科院校不愿冠上“高職本科”頭銜,公辦高職院校升格無門;職業教育辦學定位并不明確,雖然提倡培育和引進“雙師型”教師,但與國家、省市各項評審評估指標卻又難以匹配,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難以兼顧,大部分職業院校還是批量引進“博士和教授”,走“高大上”型發展之路;職業教育各項評估、申報項目名目繁雜,學校自主辦學、“教育教學”的中心地位并沒有切實落實;職業院校教師職稱晉升制度嚴重滯后,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實習實訓教學質量;職業教育現實生源素質偏弱,人才培養質量觀、課程觀都需進一步明確和完善;職業教育招生困難,但因招生政策所限,大部分進城農民工等弱勢群體亟待職業教育和培訓,卻得不到滿足,教育公平、“精準職教”任重而道遠,如此等等,這些都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障礙。
職業教育應該是“揚長教育”,學生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不可能全面發展,這是職業教育最基本的事實。職業教育要針對生源現狀,以生為本,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的需要,因材施教,進一步明確“教學”的中心地位,面向未來,為需要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所有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讓他們提升綜合素質和一技之長,讓他們以后能人生出彩,可持續發展,這才是職業教育的目的。從事職教研究的青年學者應立足新時代,聚焦職業教育的真問題,為中國職教科學發展服務,為職教頂層設計提供決策建議,為職教實踐提供新方案、新思路,這才是從事職教研究的青年學者真正的使命。(作者系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