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筱秋 何欣
摘 要:近年來,來華留學生比例進一步增加,留學生教育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幫助國際學生適應中國生活和學習。文化認同是文化適應性的基礎,針對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問題和文化素質發展研究有助于發現來華留學生文化適應中存在的問題。文章通過定量研究,了解來自江西三所高校230名亞洲和非洲國家的本科留學生的留學動機、語言狀況、文化傳播渠道、中國文化認同情感因素和中國物質文化認知程度對留學生文化素質發展的影響,以期提高留學生中國文化素質和文化認同,順利完成學業,把未來職業發展和兩國間的友好往來聯系起來。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文化認同;文化素質;軟實力
作者簡介:徐筱秋(1970-),女,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應用語言學、跨文化理論研究與實踐;何欣(1985-),女,內蒙古通遼人,南昌航空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比較教育。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江西省來華留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發展的調查研究”(編號:13ZD3L030),主持人:徐筱秋;江西省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語料庫的‘翻轉課堂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可行性研究”(編號:JXJG-15-8-16),主持人:徐筱秋。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5-0084-05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來華留學生生源國家和地區總數為205個,創歷史新高。2016來華留學人員比2015年39.7萬人增加到44萬人,增幅為11.35%。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適應性問題接踵而至,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素質和文化認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美國人類學家Robert Redfield(1936)等認為,“文化適應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或群體(在進入新的社會文化環境后)進行持續的互動過程中,導致兩種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1]。Lysgaard(1955)U形曲線理論認為文化適應是動態的過程,包括蜜月期開始階段、新鮮感退卻階段和回歸較高文化適應水平階段[2]。該理論將社會文化適應視為從一個新文化的邊緣進入中心過程中的學習和恢復過程。Ward & Kennedy(1994)將文化認同作為文化適應的指數,該指數包括兩個維度:對移居地文化的主族文化認同(host national identification)和對本民族文化的客族文化認同(co-national identification)[3]。文化認同是文化適應的基礎,文化認同研究有助于了解留學生文化適應過程中的困難。鄭雪等研究發現文化融入有助提高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跨文化過程中的幸福感[4]。申莉等認為漢語學習可以幫助留學生克服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的困難,實現文化認同。影響文化認同的因素包括留學動機、人際關系、語言水平和客族文化認知等[5]。
軟實力理論最早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1990年首次提出,他認為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國家、民族、邊界、領土等)和軟實力(文化、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國民凝聚力等)。2004年他在其著作《軟實力—國際政治中的制勝之道》做了更簡潔的定義: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達到目的[6]。這種吸引力來自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中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有利于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上升國家國際地位,消除國外的抵抗意志,使對方認同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和政策目標,具有和平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意義。
留學生在華學習面臨學習和社會文化適應心理等一系列挑戰,所以留學生也有必要接受適當文化素質教育,有助于他們正確處理文化適應癥中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等問題。
一、研究問題、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問題
通過在江西省三所高校發放問卷調查,分析留學動機、語言狀況、文化傳播渠道、中國文化認同情感因素和中國物質文化認知,調查留學生中國文化素質狀況和對中國文化認同。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接受調查的留學生分別是南昌航空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和江西中醫藥大學本科學歷生。其中女性80人(34.8%);男性150人(65.2%)。在華學習時間從1個月到5年以上不等。留學生主要來自亞洲和非洲,其中非洲包括埃塞俄比亞、布隆迪、尼日利亞、蘇丹、剛果、肯尼亞、盧旺達、萊索托、津巴布韋、加納、馬達加斯加、馬拉維、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牙買加、贊比亞和烏干達等17個國家;亞洲有阿曼、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6個國家。專業是工商管理、航空工程、漢語國際教育和醫學。先后累計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35份,其中有效問卷230份,問卷有效率77%。
調查問卷包括三個部分:第一,留學生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包括性別、在華時間、國籍、留學動機、漢語水平和語言背景;第二,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情感傾向調查,此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認證與意愿測評;第三,留學生對物質文化的認知,包括食物、景點、服飾、傳統節日、藝術、著名人物、運動、動物、醫學、城市、文學作品、戲劇等十二類。
數據處理對所有涉及“頻率和程度”測量的題項采用Likert 5分量表,全部調查數據在檢查核實后進行編碼,利用SPSS分析軟件(V19.0)進行統計分類處理。
二、研究過程及結果
(一)留學動機和文化認同
李婧等認為留學生選擇留學目的國時,除了國家的經濟、教育和環境因素,文化因素也是直接因素之一。她從文化的視角研究來華留學生的動機,包括融入性動機、工具性動機和成就性動機[7]。
圖1中三所高校留學生來華動機選擇顯示,中醫藥大學和航空大學留學生選擇學業成就分別是81.1%和60%,選擇中國文化吸引力分別為20%和28%。這個調查結果與之前國內研究有些不一致。黃年豐通過對留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來華留學生基本動機是因為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興趣所驅動[8]。南航和中醫藥留學生傾向于學業成就性選擇的原因是兩所大學留學生來自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亞洲和非洲國家,中國近年來發展迅速的經濟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亞洲和非洲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國家留學生,他們希望來中國學習先進的發展經驗和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回國推動自己國家的發展,同時實現個人價值和成就。江西師大20名留學生的留學動機呈現多元化。中國文化吸引因素高達65.5%,(融入性動機),他們希望通過留學加深對中國文化了解并融入中國文化。工作需要40%(工具性動機),希望通過漢語和中國文化學習,將漢語運用到今后兩國間的政治經濟交往工作中。學業成就45%(成就性動機),希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推動其祖國的發展。這些留學生全部來自馬達加斯加,來華時間僅一個月,但來華前已在孔子學院接受一至二年的漢語學習,并通過HSK四級和師大漢語選拔測試、獲獎學金資助來華留學,專業為漢語國際教育。
(二)語言背景與文化認同
語言是重要的交流溝通工具之一,語言學習有助于留學生認同和適應中國文化。問卷針對來華留學生的語言背景(所掌握的語言數量)和漢語水平進行了調查。
表1的問卷結果顯示,89.3%的留學生掌握至少兩門語言,有十一名同學會五門以上的語言。非洲或亞洲留學生在母國因殖民歷史等原因處于多語環境,包括英語、法語和不同部落語。理論上復雜的語言生態有利于二語習得。但是問卷發現:在華時間兩年以上的留學生仍然有47.9%認為漢語水平很差,只有15.2%認為漢語較好,沒有學生認為其漢語水平優秀(見表2)。江西師大留學生漢語水平普遍偏中上,表3中留學生漢語水平中等以上達到85%。雖然15%學生認為很差,但是這些學生已全部通過HSK四級漢語水平考試。雖然留學生母語和漢語所屬語系相差性較大造成語言學習障礙;但更重要的因素是漢語學習動機不強。師大留學生入學需參加漢語選拔考試,漢語學習動機強,漢語水平整體偏高。其他兩所大學沒有設置入學門檻和預科學習階段。在華學習采用英語授課,所以即使漢語能力不強,他們課堂內外仍可用英語溝通。
(三)文化傳播渠道和文化認同
文化傳播是以人際傳播或大眾媒介為載體進行。研究者發現,為促進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人際網絡傳播渠道非常有效。段澤寧探討了留學生的媒介使用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認為媒體是人們了解他國文化的主要渠道[9]。Coker & Williams借助媒體為“載體”進行跨文化的接觸,認為不同的渠道影響受眾的文化認同[10]。關于文化傳播渠道的問卷調查包括四項內容:學習、了解中國文化的渠道;最常見的媒介選擇(報紙和雜志、廣播和電視、互聯網);中國文化課程學習方式(線上、線下);中國文化體驗方式(線上、線下)。從圖2中看出,三所高校54.8%的留學生選擇中國朋友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首要方式,而選擇媒體和學校方式分別為17.8%和18.7%。研究表明,留學生認為人際因素能有效學習中國文化。留學生樂于和中國朋友交往,參與體驗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研究結果還發現,南航43.4%的留學生選擇從中國朋友那里了解中國文化。中醫藥大學比例稍高些,大約65.4%留學生選擇中國朋友方式。在中國物質文化認知的56個選項中,中醫藥大學有40項認知比率不同程度高于南航留學生。上述數據表明朋友對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認知發展有明顯影響。67.4%留學生傾向選擇線下方式體驗中國文化和55.7%留學生喜歡線下學習中國文化課程,所以人際交往和直接參與體驗能有效增強留學生對中國文化認同的情感。三所高校88.2%留學生在媒介選項中認為互聯網具有強大的輸出功能,僅有3%選擇報紙和雜志,7.4%選擇電視和廣播(見圖3)。剛來中國僅一個月的江西師大留學生數據顯示55%的留學生選擇媒體了解中國文化,高于中國朋友方式(35%)。這表明互聯網是國外受眾選擇了解中國文化的最重要渠道。
(四)中國文化認同情感因素
劉楊等通過對北京高校留學生的調查發現: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是吸引來華留學生的重要因素[11]。問卷調查表明,三所學校55.7%的留學生喜歡和非常喜歡中國文化,32.1%表示中性態度。12.2%明確表示不喜歡中國文化,其中包括3.5%表示了強烈的否定態度。是否愿意參加與中國文化相關活動選項結果表明:三所高校47.8%的留學生愿意和非常愿意參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活動。17.4%的留學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參加類似活動。從性別差異看,對中國文化的興趣,男生略高于女生(59%,50%)。從國別差異看,非洲和亞洲學生對上述兩項選擇比率大致相當。亞洲國家與中國有著相近的文化歷史淵源,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對這些國家有深遠的影響,亞洲留學生容易融入中國文化;非洲國家雖然地域遙遠,留學生對陌生而神秘的中國文化充滿向往而激發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
(五)中國物質文化認知
文化是抽象的概念,只有通過具體的物質載體呈現才能感知。中國文化富有底蘊,代表中國形象的內涵極為豐富。研究發現,留學生整體對中國文化缺少實質性的接觸和體驗,仍然停留在固定、簡單而籠統的傳統印象階段,存在對中國文化的泛化理解,如中國功夫(50%)、大熊貓(48%)、春節(50%)長城(70%)、北京(50%)、上海(50%)等傳統中國物質文化符號。留學生對不斷發展的全貌中國印象缺失,缺乏中國文化認知的廣度和深度。留學生對鳥巢、東方明珠、三亞、烏魯木齊、姚明等新的中國文化元素識別度不高。留學生對元宵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旗袍、漢服、中山裝等中國傳統服飾,中國結、青花瓷等傳統藝術,兵馬俑等歷史景點,毛澤東、孔子等中國代表人物,鳳凰、鶴等動物,紅樓夢、水滸傳等傳統名著,以及昆曲、黃梅戲、越劇等中國傳統戲曲不太了解。留學生在上述物質文化認可結果大都只有10%左右或10%以下。受功夫片的影響,成龍認知率高達70.4%,相關物質文化——武術、少林寺、太極認知度有25%左右,形成中國人都是功夫高手的錯誤印象。
江西師大留學生來華時間明顯比其他兩所學校學生短,但是在某些選項的認知度明顯高于其他兩所學校的比率。大熊貓(65%,38.6%,52.8%)、京劇(80%,32%,34.6%)、上海(85%,40.2%,61.4%)、北京(75%,55.4%,59.8%),武術(55%,27.7%,45.7%)、中秋(60%,24%,24.4%)和書法(65%,27.7%,29.9%)(括號中的比例順序均為師大、南航、中醫藥)。特別是對孔子的認知度到達了75%,遠遠高于其他兩所學校的31%和8.7%。上述物質文化是中國對外宣傳的標志性名片,對中國文化的熟悉程度和他們在孔子學院接受的系統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密切相關。
三、討論
研究結果總體顯示,留學生漢語水平、留學動機、文化傳播渠道,中國文化的情感因素和中國物質文化識別度影響其中國文化素質發展、認同過程。
首先留學動機中融入性因素較強,留學生文化認知程度相對較高。不同留學動機也會影響其漢語水平。中醫藥大學和南航留學生學業成就動機明顯,即使在中國學習兩年以上,仍有一半學生漢語水平在中下水平。漢語學習呈現畏難和惰性心理,他們通常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和同伴說母語或借助網絡和家人保持聯系尋求感情寄托。漢語水平進而又制約了他們的中國文化素質發展和文化認同。相反江西師大留學生經過在孔子學院的漢語強化學習,激發了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中國文化的喜愛同高達95%),他們對中國標志性物質文化符號識別度高于其它兩所大學。
其次留學生中國文化素質發展和認同受不同渠道影響。人際交往是影響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情感程度的重要因素。留學生交往渠道有限,大都限于留學生圈子里,其他交往意愿不是很強烈,也影響了其中國文化認知水平提高。學校較少開展中國文化的特色活動。個別高校僅開展過地球村活動。國家間的文化差異性以及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匱乏使留學生感覺自己是“局外人”,很難融入中國社會,并影響其文化素質發展。
第三,大部分留學選擇來華留學源于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喜愛,但仍存在對中國文化的“刻板印象”。調查發現,留學生仍處于認知初級階段,存在對中國文化的泛化理解。
四、提升留學生中國文化素質發展和文件認同的建議
留學生雖然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但由于其留學動機單一,語言水平制約,學習中國文化渠道缺乏,刻板印象等因素阻礙留學生中國文化素質發展和文化認同。
(一)加強漢語和文化素質課程學習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加強留學生漢語學習和文化素質課程的內涵建設。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了解其文化內涵,適當介紹中國歷史、地理、民俗風情等文化知識,課堂內充分挖掘教學對留學生文化素質發展潛移默化的作用。課堂外營造內涵豐富多彩校園文化,使留學生在多元化教育環境下,從不同文化中吸收人文素質的精華。
(二)拓寬文化體驗渠道
人際交往渠道能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性能力和文化認同。鼓勵留學生參與文化交流,包括各種社會層次交往,如與當地家庭、同齡伙伴、同性、異性朋友以及共同愛好朋友交往并建立友誼,幫助他們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化,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其次可通過現場體驗、參與中國文化等校園活動,有效改變留學生的文化認同態度和行為。再者,互聯網具有有效、快捷傳遞信息的特點,它可以影響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廣度。除線下文化活動外,要充分利用線上資源,借助網絡去邊界效應,開展中國文化活動,增強留學生的中國文化直觀認同感。
(三)職業規劃和中國文化情感培養相結合
創造一個多元和諧的環境,幫助留學生接受新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觀,是教育者應關注的問題。學校要加強對留學生授課教師和管理人員文化涵養建設,幫助留學生把未來職業規劃和中國文化認同有效融合。鼓勵、幫助留學生進入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如社區,工廠和當地中小學等,促進留學生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深度和廣度,培養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情感,并把未來職業發展和國家間友好往來聯系起來。
(四)提高師資水平
作為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承擔留學生教學任務的教師首先要具備跨文化素養和能力。教學過程本身也是跨文化實踐過程。教師不僅僅需要高效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需要有情感調控能力;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學生思維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跨文化敏感性,培養學生文化間的對話能力。只有教師和學生建立起平等的、互為主體、互為理解的溝通交流關系,才能幫助愉快地留學生融入中國文化,認同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Redfield, R., Linton, R., & Herskovits, M. J. (1936). 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8(1):149-152.
[2]Lysgaard, S. 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7):45-51.
[3]Ward C, Kennedy A.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4, 18:329-343.
[4]鄭雪,David Ssang.文化融入于中國留學生的適應[J].應用心理學,2003(1):9-13.
[5]申莉,周士宏. 談漢語國際推廣中文化認同的實現[J].國際漢語教育,2013(2):78-83.
[6]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吳曉輝,錢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11.
[7]李婧,謝佳.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基于文化視角下的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6(2).
[8]黃年豐.外國來華留學生學習動機調查和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8(5):113-114.
[9]段澤寧,孫琳.留學生媒介使用與中國節日問候認同的關系研究——北京師范大學相關調查和啟示[J].教育傳媒教育,2017(5):49-55.
[10]Coker,R.H.P Hays,R.R.H. Williams,R.R.Wolfe, and W.J.Evans. “Bed Rest Promotes Reductions in Walking Speed, Functional Parameters, and Aerobic Fitness in Older, Healthy Adult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 70,no.1(2014):91-96.
[11]劉楊,王慧,孔繁盛.外國學生緣何留學中國——基于北京高校調查的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5):32-38.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