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漪 王碗
摘 要:創新創業是國家經濟新常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整體要求,是高等職業院校改革創新和特色發展的重要路徑。作為一種面向全體、結合專業、具體實踐的教育類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著組織架構不夠完善、制度有待規范;課程設置不盡合理、資源仍需集聚;師資實力缺乏保障、團隊需要整合的現實矛盾,迫切需要從組織機構、課程平臺和師資隊伍三個層面銳意進取,以期實現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創新精神的錘煉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發展定位
作者簡介:李漪(1978-),女,江蘇常州人,江蘇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育管理;王碗(1976-),女,江蘇南通人,江蘇理工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基于供給側改革的新興產業人才職業教育培訓模式與策略研究”(編號:17YJA880073),主持人:王碗。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5-0021-04
創新創業是國家經濟新常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整體要求,被譽為經濟增長的新生引擎,掀起了全社會創新創業的熱潮。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作出了重要批示。各高等職業院校紛紛順應潮流發展,將貫徹國家決策部署,厚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土壤,切實增強學生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作為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職業院校特色發展的重要路徑。鑒于此,基于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的實踐探索,細致梳理現存問題,深入思考未來走向,有利于高等職業院校為創新型國家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和人才支撐。
一、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觀念構想
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創新與創業的簡單疊加,而是深度融合、相互支撐和共同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創新。2015年5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該意見從國家層面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總體目標,明確了面向全體、結合專業和強化實踐的基本原則,奠定了新形勢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觀念和價值取向。
(一)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
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精英式的小眾教育,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具有普及化性質的教育形式,其全體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1.從教育對象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全體學生為教育對象。它既涵蓋重點培養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學生,同時,也包含挖掘具有創新創業潛力的學生,努力為全體學生成長成才創設多元化的選擇路徑和現實可能。
2.從教育內容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重在創新創業意識、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它通過在全體學生心中植入創新意識萌芽、發揮創新精神導向、提高創業素質能力的方式,為學生日后走向社會積累經驗和資本。
3.從評價標準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并不是單純地教會在校學生如何創辦企業。換言之,在校學生成功創辦了多少企業是衡量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標尺,但不是唯一的導向指標。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潮流中,學生畢業多年后創業成功依然是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成果,這也側面反映面向全體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
可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對象的普遍性、內容的適應性和標準的多元性,重在培養創新意識、錘煉創新精神和提升創新實踐能力。
(二)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結合專業的教育
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結合各個專業的不同學科特點,引導學生根據專業特長進行創造、創新、創業的嵌入式教育類型[1],它既是專業教育的起點,也是專業教育的終點,兩者的有機融合具有互利共贏的優勢成效。
1.以創新創業理念為指導,有益于深化專業課程改革。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對以往專業課程建設的豐富和深化,有利于拓展專業教學資源,改革專業教學方式,轉變專業教學評價,促進專業人才培養全面升級。
2.以專業教育為根基,有利于實施深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內容。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是源與流的關系,只有源遠才能流長。以專業教育為依托,開發多樣化的學科創業課程,有利于拓展創新創業發展思路,實現專業學生的個性化創新創業教育。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并非水到渠成的過程。因而,高等職業院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一定要把握好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距離和關系,引導高職學生基于自身的專業基礎和專業發展需要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三)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具體實踐的教育
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注重謀職能力和創新精神、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關注教育與社會企業溝通的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其實踐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從教育目標來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是實踐導向的教育類型。這決定了培養具有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人成為教育的最終指向,也成為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關乎人才培養的基本方向。
2.從知識類型來看,創新創業教育領域存在大量的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相比,它們不能通過語言進行邏輯地說明,不能以規則的形式加以傳遞,不能加以批判性的反思[2],而只能通過多次社會情境的主動參與獲取相應的知識能力。當然,每個人獲得的知識能力與實踐的次數和程度具有內在的關聯性。
3.從教學方式來看,以實踐為導向開展課堂教學是創新創業活動由理論向現實過渡的重要橋梁。這是由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的教育目標和知識類型決定的,內在必然要求教育方式的實踐性導向,為學生真正能力的獲得提供教學實訓條件。
可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教學內容是什么、以及如何進行教學的客觀回答。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一方面是指向創業的創新;另一方面,是圍繞創新的創業,這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秉承理論結合實踐的原則,搭建真正面向實踐的教育培養體系。
二、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思考
創新引領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創業成就學生理想和未來發展。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同時,也肩負著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使命。經過多年的努力探索,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但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豐富和實踐探索的縱向深入,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等系列問題也隨之顯現。
(一)組織架構不夠完善,制度建設有待規范
近年來,全國很多高等職業院校為落實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部署,以設立創新創業學院為共同舉措,整合校內外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統籌開展創新創業具體工作。不可否認,創新創業學院的設立對高校創業管理和研究,課程體系打造和實踐服務提供等方面發揮了組織性和建設性的作用[3]。但是,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在機構設置上采用非實體的運作方式,即“無形學院,有形運作”[4]。在這種模式中,創新創業學院并不是獨立的二級學院或實體學院,雖然,在創立之初制定了若干章程、管理辦法、培養計劃等綱領性文件,但總體來看,由于其普遍的非實體化特征給創新創業學院職責行使和功能發揮帶來了關鍵性的制約,領導配備、專項經費支持和長效化制度建設等規范管理與實際運作仍需完備和常態的組織保障。
(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實踐教學仍需強化
創業課程的設置開發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系統性和動態性的重任。課程內容需進一步豐富。創新創業課程需與專業教育進一步對接,拓展自身發展的可持續力,同時,應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反映創業市場的最新變化;課程資源需進一步集聚。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課程仍處于摸索階段,呈現出獨立且分散,更沒有規劃性和科學性的系統設計[5],這迫切需要課程開發者從系統觀的視域出發,合理深化專業課程資源,融合基礎素質教育,開設創新創業基礎性課程、創新創業訓練類課程和創新創業實踐類課程,統籌培育合作開放的課程生態體系;課程教學需進一步改革。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課程之所以缺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途徑,也并沒有建立起很好地體現專業特色的理論學習與結合行業需求的實踐環節之間的聯結,造成大量創新創業活動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關鍵在于缺乏實踐導向課程教學模式的支撐和引導。此外,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以大賽、講座等形式居多,偏向創業教育理念的滲透,而忽視了實際創業經驗的汲取。
(三)師資力量缺乏保障,團隊資源需要整合
師資隊伍是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力量,也是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應然狀態下,一位合格的創新創業型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持續的開拓創新能力、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和創新創業課程開發組織能力等,以滿足教授創業知識、鍛煉創業能力、培養創業精神的核心需求。但實然狀態是,大部分教師均存在行政兼職現象,由于沒有良好的專業背景和科研能力,更談不上必要的創新創業理論知識更新、相關的創業實踐技能和經驗積累,以及開發適用于不同專業學生學習的創新創業課程,因而,無法很好地為大學生開展的各項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有計劃的指導和有針對性的幫扶。此外,調查發現雖然很多高等職業院校均建立了校外創業導師團隊,但往往由于個人事務繁忙而陷入形同虛設的尷尬處境,尚未真正發揮其創業精神引領和創業能力提升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策略
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全面開展,既是國家政策導向的顯性成果,也是自身特色發展的努力方向。新形勢下,如何拓展思維定勢、創新發展內容、整合零散資源,找到一條適合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特色發展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一)創新組織機構,夯實政策支持保障
明確創新創業組織架構,提供創新創業條件保障,推進創新創業學院實體化進程,是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常態運行和功能發揮的重要保障。
1.成立專門機構,明確職責主體。創新創業學院是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組織主體,必須明確其二級學院的主體地位和職責要求,并配備專門的領導團隊和工作人員,賦予和落實其相應的辦學自主權,有序高效推動創新創業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2.理順管理歸口,健全運行機制。創新創業學院一方面應優化職業院校內部組織架構,由于學生來自多個不同專業,存在典型的量多、面廣、管理難的問題,因而,必須要處理好和其他各分院及職能部門的親疏關系,既彼此獨立又相互配合,以便共同完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既定目標;另一方面,還應重點加強職業院校外部機構聯系,借助校企合作平臺統籌協調校外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如爭取政府專項資金和各類招標項目,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
3.加強制度建設,提供經費扶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充裕的經費支持是創新創業指導服務體系構建的重要內容,也是判斷一所高等職業院校是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標準。創新創業指導服務支撐體系是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保障的各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學校應在校內政策支持、聯合地方政府引導社會資本、發揮學校產業作用等方面給予真正具有基礎和潛質的大學生更多保障,積極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
(二)整合課程資源,搭建實踐教學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應突破原有的課程觀念,基于大課程觀視域統籌課程和項目資源,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強大的平臺支撐。
1.深化專業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的融合。以專業課程為基礎,以創新創業課程為載體,為學生專業化的創新創業提供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事實也反復證明,只有基于雄厚專業基礎的創新創業活動才能夠獲得持久的發展生機。
2.打造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平臺。真正的創業者是在實踐中摸爬滾打造就的,遠非教育或者學習幾門課程就能塑造,其背后是強大實踐教學體系的支撐。依托技能大賽,助推學生生涯發展。當前,以競賽思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方式得到了社會普遍的認可,“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也成為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最主要實踐平臺;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創業教育不是等同于創辦企業的教育,而是在項目孵化和轉化的具體過程中,實現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的無形提升。因而,依托大學生創業園、科技園和校外創新創業基地,充分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的平臺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和智力優勢,加快專利推廣與成果應用,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價值。
3.共建共享,建設眾創空間。高等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引進或者打造眾創空間的方式,促進優質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的轉化,爭取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擴大創新創業的惠及面,形成開放、互惠、共享的創新創業協同育人體系,讓學生獲得情感的真切體驗和實踐能力的快速提升。
(三)優化師資隊伍,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針對當前師資隊伍無法滿足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活動的發展需求,《教育部關于做好2016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明確強調,加快建設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導師指導工作隊伍。隨后,各高等職業院校著力推進培養一支既有創新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進程[6]。
1.建設專家型導師隊伍。專家型教師以各高等職業院校經管類專業教師為主,結合專業發展需求,主要負責校內創新創業基礎理論課程的講授,涵蓋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旨在為學生提供選擇、分析和管理等專業化的服務。
2.發展創業型導師團隊。創業型導師隊伍的建設需要高等職業院校積極拓展社會資源,通過沙龍、論壇等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吸引社會優秀企業家、知名校友等擔任學生創業導師,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明晰的進階式路徑和行為的示范性榜樣。
3.豐富顧問型導師類型。與其他兩類導師相比較,顧問型導師主要來源于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一般而言,作為專業的社會公共服務人員,他們憑借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廣泛的生活閱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避創新創業諸多問題與風險,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咨詢和幫扶服務。
此外,高等職業院校應注重教師自身的縱向發展,積極選派教師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師資培訓項目,提升教師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還需注重教師的橫向聯系,努力推進不同類型導師間的交流合作,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攜手共進,促進彼此之間協同創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的體系架構與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2015(5):56-63.
[2]石中英.波蘭尼的知識理論及其教育意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36-45.
[3]陳偉忠,張博.以“創業學院”為載體的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模式、困境與改進[J].高教探索,2017(1):113-115.
[4]桑大偉,朱健.以創業學院為載體推進高校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J].思想理論教育,2011(6):70-74.
[5]王旭.推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6(35):44-46.
[6]蔣德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10):34-36.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