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犢牛地方流行性肺炎
犢牛地方流行性肺炎是一大類病因不明的犢牛傳染性肺病。最初癥狀通常是出現漿液性眼分泌物和輕微的結膜炎。其后,繼發性感染(通常是巴氏桿菌)可導致雙側鼻分泌黏液膿性分泌物。在明顯的臨床癥狀出現后的幾天內就可能發生死亡。尸檢發現肺尤其是尖葉和心葉部位具有發生實變的粉色至灰色區域或略帶紫色區域,通常不覆有纖維蛋白。肺橫斷面的下部為水腫、實變的肺炎區域,而頂部則是正常的粉紅色肺組織。繼發感染可導致肺膿腫。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感染的肺出現氣腫區域,有散在的實變區,肺實變通常出現在尾葉(膈葉)所有的肺葉都可能被侵害。
防治要點:適當舍飼和換氣,新生幼畜需攝入足夠的初乳,對于飼喂牛奶的犢牛要到2~3月齡時才能進行單獨圍欄飼養。要提供干燥的、無穿堂風但換氣良好的牛舍,4~6周更換一次墊料。在確定病因后,進行幼畜期疫苗接種可有效控制病情。暴發該病時,對整個牛群使用抗生素治療有效。
2.慢性化膿性肺炎
慢性肺炎通常是化膿性的,可侵害許多器官。所有年齡段的牛都能感染,病牛精神沉郁,表現為典型的慢性化膿性肺炎的癥狀,掉膘、頭頸伸長、嚴重的呼吸困難、口吐泡沫,大量的黏液膿性鼻分泌物也可見于慢性化膿性肺炎,同時伴有持久性咳嗽。尸體剖檢可見黑色實變區域,氣腫以及膿腫。
治療要點:在疾病的早期階段,長期(如1~2周)用抗生素治療有時有效,但大多數病畜不能被治愈而淘汰。
3.牛傳染性胸膜肺炎
該病是由絲狀支原體引起的。牛傳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種高度傳染性肺病,通常并發胸膜炎。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的感染主要是由于易感牛吸入飛沫而引起的,偶爾是由于攝入被污染的尿或胎盤引起的。易感牛群的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約為50%,而50%的存活者成為帶菌者。尸檢,其主要特點為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和纖維素性壞死性肺炎。患牛的肺小葉間隔因纖維素性滲出物而擴張,形成大理石樣花紋。肺顏色較深的區域即實變和壞死。
治療要點:我國已在全國范圍內消滅了牛傳染性胸膜肺炎,但目前仍應警惕從有該病的國家或地區再次傳入。因此,加強國境檢疫,禁止從該病疫區輸入任何牛只;若在實踐中發現該病,應及時采取撲殺銷毀和徹底消毒等處理措施,防止疫情擴散。疫區和受威脅區牛群可進行牛傳染性胸膜肺炎弱毒菌苗的免疫接種,其免疫效果可靠。
4.肺結核病
牛結核病是由牛分枝桿菌引起的,通常經污染的牛奶傳染給人。牛感染結核病的常見器官有消化道、乳房和肺。大部分結核病病例都于臨床癥狀出現前就被發現并淘汰。在疾病晚期,呼吸型結核病可導致慢性濕咳,然后發生呼吸困難且聽診出現異常聲音。之后,出現淋巴結病,進行性消瘦和嗜睡。肺病變處有橘黃色膿汁,通常會變成干酪樣壞死。結核性淋巴結剖面有許多干酪樣壞死顆粒,在腸黏膜下形成大量的肉芽腫結節。
防控要點:對于不能進行試驗和實行屠宰政策的地方,可以對病牛進行檢驗以及隔離陽性反應者。
5.肺絲蟲感染
該病是由牛肺絲蟲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可以引起幼年動物的支氣管炎和肺炎,主要發生于初次放牧并接觸侵襲性幼蟲的幼年動物。該病直到夏末和秋天才發病。早期感染可見到呼吸急促、食欲減退和顯著的體重減輕等癥狀。隨后患牛表現持續性咳嗽、干咳、站立時頭頸伸展,這是由于牛肺絲蟲刺激支氣管引起的。患畜體重大幅度下降,臨床恢復期的病畜仍表現體重增加慢。對嚴重病例進行尸體剖檢,發現在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內有大量成熟幼蟲。成年奶牛也可發生原發性感染,引起體重顯著減輕。
治療要點:給感染牛服用適當的驅蟲藥,改為舍飼或移于干凈牧場飼養。改善飼糧以恢復原來體重。驅蟲藥療法(重復給藥)在感染時可以很好地控制肺絲蟲,但沒有長期保護作用。最佳預防方法為使用口服幼蟲疫苗(第一次使用2倍劑量,放牧前4~6周給藥)。自然感染引起免疫力的增強可被驅蟲藥療法減弱,因此要謹慎計劃用藥。
(黑龍江省伊春市翠巒區農業局 劉偉 郵編:153013)